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孝文化是古代社会调整代际亲属关系的重要依据,主要经历了萌芽、儒家化、法律化三个发展阶段。当前我国社会结构和本土孝文化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导致孝文化的历史局限性进一步凸显。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应发掘本土孝文化所具有的当代法理价值并引入立法,以隐形契约关系促使家庭单元稳定,以家庭伦理引导社会伦理发展,以孝文化的弘扬促进德治与法治有机结合,将精神赡养与物质赡养相结合,以建构具有本土性文化特征的中国特色老年法体系;同时,完善文化、立法、司法、制度等方面的保障,树立正确的孝文化理念,实现硬法和软法有机衔接,发挥调解在代际亲属问题处理中的作用,实现个体养老到社会养老的转型过渡,以应对社会转型中的代际矛盾。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正步人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生存和生活境遇日益成为社会公众所关注的问题。基于改善老年人生存境遇的追求,“孝”文化建设就成为和谐文化建设中的重要议题。“孝”文化建设乃老龄社会中和谐文化建设的题中之意,这是因为中国社会的基本构成仍然需要“孝”文化作为维系情感的精神纽带,“以人为本”的代际和谐也需要“孝”文化的支撑。“孝”文化建设的不要误解或曲解或简单地肯定传统“孝”文化,用科学的态度和思维理解传统“孝”文化。在和谐文化背景下建设“孝”文化,要以“孝道派”与“孝治派”作为解读传统“孝”文化的一个落脚点.摈弃政治价值的专制和愚孝,抛弃迂腐陈旧的理念和繁文缛节,用西方“博爱”思想启发人们,“孝”文化不仅仅存在家庭伦理文化中,还可延伸至社会公德层面,从而在提倡平等、提倡正义的社会中扩展孝的影响范围,并使其得以可持续地传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3.
以新型孝道营造代际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目前正在进入老龄社会,但是孝道在当今社会却屡屡遭遇尴尬.必须弘扬一种既"扬弃"传统孝文化同时又被赋予平等、保障、共享之时代内涵的新型孝道,要通过营造尊老、敬老社会的氛围,建立与老人的平等的交流,促使老人的自觉与乐观参与以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去营造代际和谐.  相似文献   

4.
文化和谐是社会和谐的灵魂和根基,没有文化的和谐,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和谐。文化是人类历史的积淀,是世代传承的产物。文化和谐不仅有横向的不同文化形态和层次之间和谐,还有纵向的代与代之间的文化和谐,即代际文化和谐。代际文化和谐无论对文化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还是对人自身的发展来说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和作用。具体来说,它有价值导向、整合凝聚、规范塑造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构建和谐社会,应当做好老年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做好老龄工作,对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做好老龄工作应注意强化为老服务功能,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重视代际和谐、维持老年人合法权益、注重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6.
道德作为一种重要的养老资源,在农村居家养老的支持体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农村社区以孝文化为基础的道德建设,有助于为农村居家养老建立良好的尊老、敬老、养老的道德氛围;有助于改善子女的养老态度,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助于为农村老年人营造融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生活环境;有助于调节各支持主体之间的关系,缓和各方面的矛盾.因此,继承中国优秀孝文化,宣扬新孝道,加强农村道德建设、乡风文明建设,为农村居家养老建立以孝文化为基础的道德支持,对于农村居家养老的健康、和谐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化中未成年人的道德境况一直没有得到人们应有的关注和研究.其实,在中国文化中,未成年人的道德境况只有放在中国"孝文化"及其所建构的特定代际关系的背景下才能得到深刻的说明.中国的孝文化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未成年人的如下道德境况: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的代际关系决定了未成年人处于极端不平等的道德境地;老年本位和过去本位使未成年人处于文化和社会的边缘地位;孝文化通过特定的代际传承机制使未成年人道德价值观得以形成;孝的社会功能使统治者保持着对未成年人之遵行孝道的强势道德期望.  相似文献   

8.
孝文化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它在历史上对农村农民养老保障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建设,离不开传统孝文化的弘扬,目前,传统孝文化在农村遇到困境.充分挖掘传统孝文化的资源、德法并举是弘扬现代孝文化,促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家庭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儒家孝道在构建和谐家庭中有着重要价值。传统孝文化为构建和谐家庭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其中包括赡养父母、尊亲敬亲和谏诤。传统孝文化对建立和谐家庭、培养家庭成员博爱思想和合作精神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代际伦理重要性的显现与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议题的出现相伴随,生态文明建设意味着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代际公平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社会条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实现代际公平,主要内容包括实现代际之间劳动付出和成果获得的对等性,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人类活动对于自然影响的可控性在代际之间的延续,实现文化的多样性延续;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来说,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对于实现生态文明代际公平则具有更加一般性的意义;绿色消费方式的确立对于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基本的价值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1.
家庭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儒家孝道在构建和谐家庭中有着重要价值。传统孝文化为构建和谐家庭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其中包括赡养父母、尊亲敬亲和谏诤。传统孝文化对建立和谐家庭、培养家庭成员博爱思想和合作精神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伦理道德价值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促进养老问题的解决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当前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我们要坚持继承和批判相结合的原则,重构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孝文化,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家庭和谐、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社会教化的道德规范。乌撒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乌撒彝族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沉淀了极其灿烂的民族文化,其中孝文化占据着核心位置。父母至尊,弘扬祖宗耕神的孝道观,构成了乌撒彝族族群纽带。研究乌撒彝族孝道文化,重新审视孝道,以道德规范社会生活,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独具特色、最能体现中西文化的差别的就是"孝"。中国传统孝文化本身有其产生、发展的过程,它对维护古代中国家庭和谐、国家和谐和社会的普遍和谐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历史局限性。我们应批判地继承传统孝文化的精华,消除其消极影响,使其在构建当代中国和谐社会过程中,仍然发挥出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慈孝观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由慈孝并举到以“孝”为先的演变过程,其核心是“慈”在良好亲子关系及和谐伦理中的地位作用被有意弱化和人为抽离.基于现代心理学的视角,倡导以“慈”生“孝”,以“孝”促“慈”的良性亲子互动,还原健康平衡的慈孝观,有助于改变现代家庭关系疏离及应对即将到来的中国老龄社会.  相似文献   

16.
神魔小说光怪陆离却又根源现实,值得研究。基于当下社会代际冲突,以哪吒、红孩儿、小鼇龙为例,研究神魔小说中青少年教育失衡问题。在介绍哪吒与李靖的父子冲突、红孩儿与悟空的叔侄冲突、小鼇龙与敖顺的甥舅冲突等三种冲突类型概况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哪吒、红孩儿、小鼇龙教育失衡的具体表现,并剖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即各自不健全的家庭环境各有误区。最后总结哪吒、红孩儿、小鼇龙教育失衡现象对建立现代代际和谐社会的启示,即一方面需要注意传统孝文化应更多融入现代特质,另一方面追求代际和谐更要讲究爱的艺术。  相似文献   

17.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面临的一大社会问题。根据预测,青海在2010年进入老龄型社会。人口老龄化对全省社会、经济、文化将产生重大影响,可以说我们正面临一场无声的革命。因此,应当充分重视和加强老龄工作,为青海的社会稳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孝文化是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形成和发展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几千年来为维护社会政治安定、社会结构稳定、人民生活和谐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继承和发扬孝文化的核心内涵与优秀的、积极的成分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民族振兴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大力发展繁荣农村人口文化,对于控制人口数量、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优化农村人口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分析当前农村人口文化建设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农村人口文化建设的原则与方针问题.  相似文献   

20.
教育供给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机制及实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然而一些农村地区因教育落后而出现的贫困代际传递问题依然存在。根据现阶段国情,以教育供给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为切入点,构建应用系统耦合结构模型,分析教育供给、贫困代际传递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机理。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农村相对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投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教育资源、教育供给能与农村经济集聚同步,对减缓贫困代际传递具有促进作用,且教育扶贫行为具有相对独立性。为顺应教育供给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系统良性互动,提出构建以教育促进农村人口素质和能力提升、教育扶贫配置资源的发展模式,建立激发子代的个人期望、激活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机制,健全农村人口教育培训、促进贫困家庭增产增收的减贫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