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重庆学者郑宾于,曾因北京文化学社出版的《国语文学史》致信胡适,并得其回复。两人的书信往还,既可进一步丰富郑宾于的行实,同时,也长期为胡适研究者忽略,可为《胡适书信集》补遗。  相似文献   

2.
国内对鲍勃·迪伦诗歌的关注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但对其诗歌的研究真正肇始于上世纪90年代。文章通过历史性回顾,梳理并评述了1990年至2019年上半年国内鲍勃·迪伦诗歌研究成果,厘清其发展脉络和存在的不足,以期为学界在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元丰九域志》户口、铸钱监和盐产地年代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丰九域志》政区基本上为元丰八年之制,说明其于元丰三年成书后,又经修定。但其户口、铸钱监的年代均为元丰二年,盐产地的年代则为元丰元年或二年,和政区的年代不同,应是初成书时的原貌。  相似文献   

4.
针对班固的生卒年问题,学界存在很多争议,但一般倾向于建武八年至永元四年。通过阅读整理资料,分析发现《后汉书》中记载讹误较多,对相关史料进行考证、分析后,得到其应生于建武九年,卒于永元五年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日本对华贷款开始于1979年,结束于2007年,在2000年时曾到达顶峰,此后逐年递减,最终走向终结。日本终止对华日元贷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日元贷款作为日本"经援外交"的一项最传统、最重要的措施,其终结从根本上体现了日本对华政策的重大调整。同时,贷款的终结对于中日两国的影响也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6.
最近读了蔡义江同志《辛词三首续说》(以下简称蔡文),该文对其前作《稼轩词论两题》中的某些论点,作了比较详细的补充和申说。但可商之处,仍然不少。今略提几点质疑请教。关于《永遇乐》的作年,蔡文说:“这首词作于嘉泰四年(1204,甲子)秋天,与夏师瞿禅先生说法是一致的。”其实,并不一致。夏先生的《姜白石词编年笺校》1958年7月初版本,确曾系白石《永遇乐》(次稼轩北固楼词韵)于嘉泰四年,但此书于1963年12月再版时,已将此词改系于开禧元  相似文献   

7.
厚利多销     
正日本商人藤田在经商之初,一个犹太人告诉他,一种商品在社会上流行的情形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先流行于高收入的阶层,即富翁,然后渐次普及于大众;另一类是突如其来爆炸性地流行于大众,但很快就会销声匿迹。自富翁阶层开始流行的商品,其寿命就长得多,据统计,至少可维持两年以上。这类商品又以高级的舶来品为多。事实上,部分舶来品,其品质和本国的产品一样,但价格是本国产品的数倍以上。可是,  相似文献   

8.
类书<太平御览>何时成书,历来说法不一.聂崇岐先生提出了成书于太平兴国七年说,并列举了三大证据.但考诸有关文献,便知其三大证据均不足为据,本文认为<太平御览>应是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十二月.  相似文献   

9.
在尼采的众多著作中,鲁迅似乎对《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有着独特的偏爱,他对此书的两次翻译便是佐证。鲁迅于1918年以文言文首次翻译了其《序言》的前3节,又于1920年以白话文形式对此进行了复译。前后两部译文各有特点,但都蕴藏着其日后所主张的"硬译""宁信不顺"的翻译原则。此外,鲁迅更积极促成了徐梵澄对此书的通译。  相似文献   

10.
清王朝于一六四四年进入北京定鼎中原,重建起一个封建地主阶级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一统大帝国,其文治武功皆有可观。其政治、经济制度承明者居多,但亦有自己的特色,本文着重谈谈其官制多元性及其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惠士奇“罚修镇江城”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应宪 《东方论坛》2006,(3):108-113
惠士奇“罚修镇江城”一事,传文记载甚略。今据相关史料稽考此事来龙去脉,并通过士奇广东学政任内政绩的再考核,驳斥雍正对士奇的不实评价,再将此事置于雍正初期的政治文化背景以及雍正治国用人策略下,蠡测雍正“龙颜大怒”之缘由。“罚修镇江城”为惠门一大厄,对乾嘉汉学吴派的形成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2.
郑珍诗歌的诗史品格已被论者注意,但多强调其记录重大历史事件的以诗纪史之功能,而忽略了其反映时代精神以及诗人的忧时之心等方面,而恰恰是后两者构成诗史品格的实质,因此有必要对其诗史品格进行重新梳理。通过梳理我们发现,郑珍的诗不仅以诗纪史,而且还对时代风貌进行了全方面的绘制,即对道光咸丰时期社会风气的转变、文化的没落等各方面都有所表现。此外,郑珍在诗中以一种琐细的方式将自己的人生历程呈现出来,反映乱世之中一个普通读书人的遭遇、挣扎与思索,将个人的命运与历史紧紧关联,使个人史成为整个社会史的缩影。  相似文献   

13.
某些"台独"学者为了替自己寻找历史根据而称郑经在台湾"独立建国";中国大陆也有人"以古鉴今"而说郑经是分裂国家的"台独分子".对此,不断有学者依据史料加以质疑和辩驳.近年新发现的郑经<东壁楼集>中的近五百首诗,呈现一位继承其父郑成功遗志和"遗民忠义精神",始终奉明正朔,矢志抗清复土,时而孤独消沉,时而慷慨激昂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是郑经并非"台独分子"的佐证.对历史人物的判断要慎重,与某些"台独"学者针锋相对地争夺对历史、文化的阐释权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4.
中岛敦生平与创作有三个特点 ,其代表作《山月记》与中国唐代传奇小说《人虎传》比较 ,两者有六大不同点 ,主人公李征的形象有一定的含义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的回归"田园"是从政治和俗世社会向自然和自我本性的回归,体现着作家本身潇洒自适的本性;而郑梦周笔下的"故国"不乏对时局的担忧,是回归与归隐意向的混合物,尽管有归隐的一面,但更多的则是对家国忧心忡忡的留恋与关爱。  相似文献   

16.
历代以"秀"评王维诗者颇多,"秀"要求诗作精警、自然、秀丽。王维诗不仅多有"秀"句,并且诗风也秀丽雅致。这些"秀"句,在意象的选择、色彩的搭配、音响的描摹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具有状物精妙、句中有人的特点;其诗风的秀丽,美秀、隐秀兼备,这与诗人的巧妙构思和随意挥写是分不开的。王维诗之"秀"与其人之"秀"互为成就。  相似文献   

17.
包拯在从政过程中重视以法治国,维护法律的尊严,提出法存画一、赏德罚罪、防微杜渐、严惩赃吏等一系列针对时弊的法治思想。传世的包拯亲自处理的民刑案件并不多,但从中可见包拯司法实践中智慧、刚正、廉洁断案的特色。后来流传的包拯上百个断案故事,掺杂许多虚构、夸张或迷信的成分,不过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这方面的特色。  相似文献   

18.
郑珍《轮舆私笺》二卷专为注解《考工记》之轮人、舆人、轿人三职,另附《轮舆图》一卷,共有图九幅。其中三幅为郑珍所绘,另外六幅为其子郑知同所绘,而郑知同也只是将其父郑珍的文字叙述变成了更为直观的图形解说,图之精髓仍在郑珍。择其中之《牙围图》、《毂辐牙合材图》、《车舆全图》和《轿合衡度数图》四图进行解析,不时切换古车制系统之轮牙、车舆、车毒舟的空间概念,可见郑珍对《考工记》之车舆系统的图形述说。  相似文献   

19.
清代张维屏以"三真"("真气、真意、真趣")来评价郑板桥的诗,本文分别从这三个方面进一步深入探求了板桥诗中之"真"真气"即指其诗中之真性情;"真意"是就其诗之内容而言,"真趣"是其诗之神态上的自然表现.究其原因在于作者继承我国古代现实主义优秀传统以及耳闻目睹民生疾苦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