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实现“九五”和2010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是实现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转型时期,资源型区域农村工业化推进的发展战略应如何制定,通过对山西省晋城市农村工业发展特点与问题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源高耗型向节约型、单要素推动型向多要素驱动型转变,关系选择由城乡竞争型向城乡互补型、由脱离农业型向回归农业型转变,产业布局由分散型向适度集中型转变,企业制度由政企合一型向政企分离型转变,产业结构、布局结构调整是转型发展的主要途径,产权制度的改革和组织方式创新是转型发展的基础与保证  相似文献   

2.
全要素生产率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本文通过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增长率的计算,得出我国经济增长总体上还是资本驱动型的结论。因此,要促进我国经济继续长期稳定的增长,必须提高我国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由资本驱动型增长向创新驱动型增长转变。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9.8%的持续高速增长速度,支撑经济高增长的传统动力表现为:从需求角度看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带动,从供给角度看主要依靠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等要素投入规模扩张带动,从产业角度看主要依靠工业带动,从地区结构看主要依靠东部地区带动.进入“十二五”(2011-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转型发展新阶段,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传统动力出现一定衰减,新生动力加快孕育成长,新旧动力正处在转变之中.主要表现在:一是需求动力由投资出口带动逐步向消费带动转变,二是供给动力由要素规模扩张带动向质量提升带动转变,三是产业动力由工业带动向服务业带动转变,四是区域动力由东部带动向协同发展转变.即将到来的“十三五”(2016-2020年)期间,新旧动力转换态势将进一步加快.  相似文献   

4.
经济增长的最优目标是经济增长的数量、质量和效益的统一,经济增长的数量解决的是速度问题,以要素积累来实现,通过GDP增长率来体现。经济增长质量解决的是效率问题,以结构优化来实现,通过全要素生产率来体现。经济增长效益解决的是产出最大化问题,以投入产出的比较来实现,通过边际量的增长来体现。中国经济在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存在着严重的高速度、低质量和低效益的状态,出现了经济增长的数量与质量、效益不一致的情况,在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中要实现经济增长数量、质量和效益的统一。实现中国经济增长的数量、质量和效益的统一要实现一系列路径转型:经济增长的战略要从追赶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从成本外生型向成本内生化转变,经济增长的动力要从要素驱动型转向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的结构要从多元化转向高级化,经济增长的体制要由速度数量型体制转向质量效益型体制。  相似文献   

5.
基于DEAP-马氏指数1985—2011年间的实证分析表明: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幅逐期提高,我国的经济增长转型稳步推进,但不均衡。其中,东部及东北地区整体技术进步较快、效率提升明显,经济增长方式转型走在全国前列;西部地区基本与全国同步,效率改进显著,技术进步较缓;中部地区技术停滞、效率低下,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严重滞后。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转型的第一动力,纯技术效率贡献次之,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也较大。所以,要加大科技创新和投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扩大内需,协调区域发展,保持生产率稳定提升,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型。  相似文献   

6.
在生产函数基础上,结合计量模型技术和公式推导测算出1995~2000年、2001~2006年、2007~2012年三阶段台湾农业各生产要素和技术进步的贡献率。结果显示,台湾农业经济增长动力来源由要素主导向技术进步主导转变,意味着台湾农业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跨越。这为中国大陆农业发展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由"马克思增长"转变为"库兹涅茨增长",产业结构将实现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转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力资本总量增长迅速,结构不断优化。然而,物质资本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尤其是第二产业增长的决定性要素,人力资本的贡献有下降趋势;基础人力资本是第一、三产业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或显著性变量,而专业人力资本对第二产业增长渐具显著性;经济增长仍属于以资本积累为基础的"马克思增长"。基于人力资本结构及其贡献的这种变化特征,我国产业结构转型的战略路径是:加快推进经济增长由物质资本推动向人力资本与技术进步推动的根本性转变,实现创新驱动型发展;第一产业要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第二产业要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转变,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第三产业要由传统服务业主导向现代服务业主导的转变,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与国际化。  相似文献   

8.
创新驱动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从创新驱动理论出发,构建包括创新驱动条件、创新驱动过程、创新驱动环境及创新驱动绩效四个方面的区域创新驱动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创新驱动能力进行评估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区域创新驱动能力差异显著,并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各地区创新驱动条件和创新驱动环境差距是造成创新驱动能力差异的最重要决定因素。以创新驱动提高区域经济增长质量,必须根据各地区的经济基础、制度条件及市场环境等基本特征选取适当的创新驱动方式,逐步实现从要素、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相似文献   

9.
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提高市场交易效率王玉海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我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以结构转换带动总量扩张的必然要求。我国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既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转型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促进和支持这一转型的重要条件。关于外贸增长方式的转...  相似文献   

10.
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可持续发展视角的考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制度和经济增长方式之间存在深层的内在联系,推进传统制度变迁是实现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客观要求。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计划经济时期片面追求经济快速扩张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但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并不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因为这种经济效益导向型增长模式强调的是生产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同时通常忽视了经济行为的生态效益和负外部性。我们所追求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种增长方式不仅将技术而且将制度都视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不仅要推动微观主体或局部的经济增长,而且还要使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实现经济发展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1.
我国目前的粗放型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渐趋恶化,这已经严重威胁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方式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由经济增长方式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预示着中国特色经济发展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12.
采用中国28个样本地区1992-2008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速度和增长方式有双重影响。分析表明:政府对经济干预程度越强,越有利于形成政府推动型经济增长方式;私有产权制度的认可和扩大是经济快速发展和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动力;市场化程度和工业化程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大且显著;产权保护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对经济增长虽有显著影响,但系数较小。转变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应着眼于改革政府绩效评估制度、健全知识产权和私有产权保护制度、坚持市场化改革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1991-2010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分别从整个样本期、1991-2000年、2001-2010年考察了 FDI和 R&D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实证结果表明,R&D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经历了一个从不显著到显著的正影响过程,而且R&D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于FDI;尽管在整个样本期FDI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为正,但由于外资企业对我国国内企业竞争负效应的增强和技术外溢效应的减弱,使得 FDI 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由1991-2000年的显著正影响转为2001-2010年的不显著负影响。因此,我国需要积极鼓励国内企业以跨国并购的方式走出去,积极与外国 R&D机构开展合作,提升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和 R&D实力,扭转近年来 FDI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负效应局面。  相似文献   

14.
运用索洛余值法测量和分析了我国“六五”至“十五”规划期间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的贡献率,并分时段分析了技术、资本、劳动三者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变化。研究表明,我国经济增长中资本投入的贡献率最大,是维持经济高速增长的最主要因素,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足,进而提出应从加大公共教育科技投入、优化资源配置等入手促进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5.
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利用2001—2012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相关数据,实证检验我国教育财政投入与GDP以及三次产业之间的关系。结果证明我国教育财政投入对经济增长及三次产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对第三产业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因此,通过增加教育财政投入对加快经济增长,并对我国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促进教育持续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彭耀桃 《延边大学学报》2009,42(5):27-31,61
现在许多人都把中国经济衰退归咎于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其实,中国的经济衰退与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没有直接的相关性,即使没有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国的这一轮衰退也是不可避免的,只是时间问题。导致当前中国经济危机的深层原因是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即消费的扩张跟不上生产的扩张。导致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主要是分配体制和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健全,以及消费主力军队伍的缺乏。因此,要走出目前经济危机的困境,其主要对策是改革收入分配体制、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快速地使股市、楼市走出低迷状态,改变财富效应的逆转,使中产阶级成为消费的主力至队伍。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出现了快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也产生了诸多的经济问题:极为严重的贫富差距而导致了两极分化,两极分化的加剧制约中国的经济增长。要缓解这一问题,必须深化改革,尤其是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以1986—2012年中国的经济数据,研究分析中国信用总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我国经济增长与信用总规模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两者之间为单向因果关系,即经济增长是推动信用总规模增加的主要原因,而信用规模的扩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针对扩大内需与经济结构调整的问题,采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与图示结合的方法,以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指导思想,分析了扩大内需与经济结构调整的阻碍,提出中国必须发展低碳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升级贸易结构等建议。研究结果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人民币升值压力源于中国内外经济失衡、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工资不能随着劳动生产率提高而上升,人民币大幅升值对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都是不利的,分析认为,只有通过建立竞争性要素市场、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使人民币汇率更灵活和更加适应市场供求变化,才能消除人民币升值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