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虽然女作家们在报告文学创作中并不刻意彰显“女性写作”的色彩,但她们的作品还是呈现出比较鲜明的女性写作的特色。以第一人称叙事、散文化的倾向和非叙事话语的适度言说等,构成了新时期女作家报告文学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2.
女性"个人化"写作的出现是20世纪90年代文学由"精英"走向"个人"过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女作家们用个人经验消解男权话语权威,用日常生活反抗大叙述,开辟了女性写作的一扇新窗。但随着市场化及对个人经验反复叙述的限制,其不可避免地从飞升走向徘徊。  相似文献   

3.
女性写作是一种存在性“发言”。女性只有自己书写自己,才能深切地把握自己。爱与死、伦理和宗教,是女性写作的真正主题。人类精神中的原罪意识在徐小斌、铁凝等女作家的作品中有意蕴深刻的文本体现和文化读解。原罪书写是当代女性写作再一次的精神历险,显示了女性写作在性别自觉与文学自觉的双重意义上的进步,展现了更为成熟厚重的格局。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写作特点是集中性与多元性并存。女性作家多是写城市与乡村中的女性生活遭遇,从中可以看出女作家写作时对女性自身性别境遇、生活境遇及女性在社会中的处境给予了较多的关注与审视,建构了区别于男性文学的话语方式和写作方式,从而推动了中国现代两性文学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区域女性文学史的写作实绩来源于区域女性文学创作的繁荣和文学史批评的不断增长。区域女性文学史写作是对传统的文学史理念和写作模式的突破,也是对女性文学史批评的细化。区域女性文学史是女性文学批评、文学地理学批评、文化生态研究等多种批评融合视阈的产物。区域女性文学史,是在区域的地理和文化版图上绘制“女性文学地图”,探寻女作家的“地理籍贯”,开掘女性文学的“地理基因”,阐释其具有“区域地标”意义的地理意象,探寻女性文学的地理叙事特点,发现女性文学区域性文化和审美差异,从而建构中国女性文学生态化格局。  相似文献   

6.
长达十四年的日本殖民统治下的伪满文坛涌现一大批女作家,呈现出特殊的文学形态。日占初期,满洲地下党培养的左翼女作家萧红和白朗坚持进步文学创作,为日后流亡关内成为抗战文学的主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日占中后期,新进女作家以新文学创作表现女性的觉醒。受战时体制下伪满"国策"的影响和渗透,一些新进女作家的时局作品起到了粉饰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史上,茅盾始终关注着女性创作,他的女作家作品论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说服力。通过茅盾不同时期的女性作家研究,可以探析女作家与中国现代文学史之间的关系,阐释中国现代文学史性别权力的客观存在以及女作家在文学史中劣势地位的成因,进而提出避免单一的社会批评为文学史写作的标准,注重女性创作的某些特质,以期改变女性在文学书写中的边缘地位,为女性创作更多地进入文学创作的主流话语情境提供更大的可能性空间。  相似文献   

8.
21世纪以来,海内外华文女作家中长篇小说创作不约而同地转型,即从现实批判转向历史缔造。体现了女性写作从女性意识、性别意识,向家国意识、人类意识的观念转型,从女性血缘、情感史,向人类心灵、经验史的思维转型。这种立足现实指向未来的历史叙事,其意义在于能够构成人类多重生存时空"共时性"的经验,使现实具有纵深性与延续性的双向延展,进而进入到从女性的生存现状、精神形态到探寻个体灵魂真相的深度书写。这是海内外华文女性文学创造性意识的新品质,标志着海内外华文女作家不仅以女性个体生命体验批判男权文化伦理观念,进而且以超越自我性别的姿态在世界文学建构中确立华文女性文学的位置,是非常值得认真研究的。  相似文献   

9.
加拿大文学女王阿特伍德的代表作《盲刺客》是一部结构奇巧、内涵丰富的作品,中国当代女作家徐小斌所著的《羽蛇》也是一部有着丰富内涵的诗性小说。这两部作品虽产生于不同的文化土壤,但它们都将女性的表述推到了前台,并以各具特色的多样表述与书写策略,反映了"女性主体"的形成过程与形成策略。这两部作品中的女性在性别文化的重重帷幕之中...  相似文献   

10.
香港女性文学从50年代萌芽诞生到80年代出现繁花似锦的局面,成就是不容忽视的。由于处在特殊的地域文化和社会制度之下,香港女性文学有着独异的特色。从创作主体看,香港女性作家有不少人是明星(名人)与美女,“明星+美女”的女作家是香港文坛的一大奇特现象;从作品看,香港女性文学往往脱不开“男女之情”的内容,婚恋小说为数不少,主题与人物塑造也有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1.
女性主义批评是当代西方文艺思潮之一。它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对男性文学歪曲妇女形象进行批判与拆解。女性主义批评以女性形象、女性创作为切入点,构建不同于男性的女性文学传统,颠覆男性中心主义传统对女性创作的误读,提倡一种女性主义写作方式。本文试图从男女作家对女性的写作角度,运用女性主义的批评观点去正确解读西方男作家笔下的女性意识观。  相似文献   

12.
作为20世纪英国女性主义文学的经典作家,多丽丝·莱辛以女性特有的视角创作出风格独特多变、思想深邃、观点犀利、见解新颖、极具挑战性的文学作品。本文将通过莱辛作品中人物所反映的两性关系,揭示传统与现代的反叛意义和她的女性主义思想。在研究莱辛所表达的女性主体意识及觉醒的同时挖掘她对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超越。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以前的几个世纪里,英国女性已介入写作,初步而曲折地展现女性对世界的体验和需求,力图表现女性作为特殊创造者所具有的特质。尽管她们并没有取得多大的文学话语权,没能摆脱男性菲勒斯主义,解构男性逻各斯,但她们的写作体验及成就对于19世纪英国女性文学的勃发具有巨大的昭示与累积作用。  相似文献   

14.
女性诗歌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躯体写作后,90年代转向了语言写作。90年代以来,伴随着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对诗歌认识的改变,女性诗人不仅以诗歌的姿态表述自己,而且以具有女性主体性的"人"的立场进入诗歌,聆听和感受世界,既不放弃性别立场,又不放弃艺术价值,使女性诗歌达到人文价值与诗性价值合一的高度。90年代女性诗歌的语言写作,使女诗人以独立的女性话语与充分女性化的写作策略,实现了女性世界的完全自立和性别表达,并形成自己独立的审美体系,从而实现了女性诗歌写作的"宁静的丰收"。女性诗歌从此走上包含性别但又超越性别的更为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美国黑人女性小说中的身份、性别、阶级和政治等主题的书写契合了西方后学的批评理论范畴。黑人女性作家自觉地将文学创作与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思想相观照,她们为黑人文学分别注入了性别成分、种族成分和文化成分。黑人女性主义文本不仅彰显了黑人女性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独立性与自主性,更进一步推动、促进了黑人女性文化身份的建构与发展。黑人女性主义将逆转黑人女性身份被边缘化的境遇,颠覆和拆解黑人女性身份被客体化、被边缘化的命运结构。  相似文献   

16.
女性主义立场论力图消灭包括性别压迫在内的一切压迫和等级制度,建构一种真正解放的知识论.女性主义翻译家认为,女性生理和女性经验决定了她们特有的与男性不同的观察视角、思维方式以及写作风格,也就是说,女性作品具有明显的女性意识.众多的女性主义翻译研究者特别是女性研究者都在努力地摆脱圣经中那根"多余的肋骨"的阴影.  相似文献   

17.
在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的影响下,托尼.莫里森以为黑人女性写作为己任,其作品揭示了黑人女性双重"他者"的处境,谱写了黑人女性追求自我与发展的成长之歌。同时,莫里森始终关注黑人男性的成长历程,积极探讨如何实现黑人男女两性关系的和谐,推动了黑人女权主义批评重心从黑人女性向整个黑人民族的转移。  相似文献   

18.
西方浓重的基督教根源是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中主人/厶\悲惨命运的宗教根源,而基督教的圣典《圣经》中耶稣救赎世间,追求美好家园的主题也同样是美国黑人女性文学所揭示的一个主题。在美国黑人女作家笔下,主人公们克服自身的劫难,最终成就完美的自我。文章从宗教根源出发,结合《圣经》对西方文学的深刻影响,探寻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创作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忠实”和“叛逆”似乎构成了翻译的两个极端。在女性主义翻译实践中,女性主义译者通过一种与“性别政治”息息相关的“写作方案”来演绎一种“另类的忠实”,强调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叛逆,传统翻译标准的“忠实”受到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冲击,女性主义翻译为“忠实”这一重要而且最为基础的翻译标准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20.
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是 2 0世纪 60年代在西方诞生的一种重要的文学批评范式。由于缺乏相应的女权运动背景 ,直到 80年代我国才开始输入这种全新的文学批评理论与方法。回顾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在我国的 2 0年历程 ,主要表现为两大阶段 :横向移植时期 ,着重于对西方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介绍与研究 ;垂直改造时期 ,着重于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权主义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