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前,学界对清华简"保训"之"中"的研究,主要有两种看法:一是认为"保训"之"中"指思想观念,二是认为"保训"之"中"指某种实物。结合"中"在相关历史文献中的字义考察,"保训"之"中"应为一种与刑罚、权力有关的判词,体现了后世"中道"思想在前期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2.
杨红军 《肇庆学院学报》2012,33(1):39-42,60
为了对治外道种种邪见,佛陀讲出种种中道,中道思想一直是印度佛教史和中国佛教史的思想中心。梁启超的中道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十二因缘和五蕴缘起观念的独到解读上,这种缘起观是中道思想的根基。梁氏认为因缘观是如实观察世界和人生的根本出发点,人们由于不明因缘,一直在痛苦中轮回。“十二因缘”说明了异时的因果关系。“五蕴”说明了共时的依存关系,两者从不同角度诠释了万事万物“空无自性”的真相。破除有无断常偏见,而进入非有非无。非常非断的中道实相。人通过中道修行可以进入理想的涅榘境界。  相似文献   

3.
宗教思想家池田大作的中道人本主义是以佛法中道为指导的人本主义思想,它既是人本主义的,又是中道的,是佛法中道与人本主义的有机结合。以佛教中道原理诠释和演绎人本主义,是池田大作中道人本主义与欧美人本主义的最大不同之所在。  相似文献   

4.
中道思想是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思想的核心和灵魂所在,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理论范畴.中道就是“适度”、“适中”、“执中”,是一种“无过无不及”的状态.中道是相对意义上的中道,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中道不是折衷主义或者调和主义,中道的实现并不容易,必须依靠人的理性不断地去追求.  相似文献   

5.
孟子的中道教育观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的中道思想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和深刻的哲学内涵。中道哲学贯穿于孟子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之中,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中道教育哲学,对弘扬民族精神,培育健全人格,增进理性与智慧,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引申出了"经济人"与"道德人"两个概念,"经济人"与"道德人"反映了人的不同方面的需求,两者并不是统一的,更不是和谐的,而是对立的和谐。"经济人"是利己主义,"道德人"是利他主义,而我们强调两者的结合是建立在两者的冲突的基础上,"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和谐依赖于一种"看不见的手"的力量。这种和谐思想对市场经济建设而言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是需要不断强调人作为"道德人"的一面,否则市场经济体系将无法建立,同时要促进两者之间的结合,达到利己与利他之间的和谐,进而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相似文献   

7.
佛教的中道思想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道思想在佛教的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既体现了佛教根本的思维特征,也表现为一种重要的实践伦理规范。从原始佛教到大乘佛教、从印度佛教到中国佛教,中道思想贯穿了佛教的历史,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获得新的蕴涵,表现出佛教思想的开放性和深切的现实关照。中道思想与当今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理念相符契,其独特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认识论意义、伦理实践价值和社会实践价值方面。  相似文献   

8.
教学"三部曲"即"讲"、"看"、"议"三个教学环节,"讲"即导学和精讲,"看"即观看视频资料,"议"即议论和讨论。三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讲"是"看"和"议"的基础,是教学过程的根本;"看"是"讲"的延伸、"议"的基础,是教学过程的重要部分;"议"是"讲"和"看"的升华,是教学过程的精髓。在运用"三部曲"教学法时,要处理好教学中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要实现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君道"和"师道"是陈亮"治道"思想两个向度,"君道"施的是"礼乐刑政","师道"行的是"仁义孝悌",君主"经世致用"之道在于能够"交修而并用""君道"与"师道"。从"王霸义利之辨"的批判来看,"君道"与"师道"统一的"治道"思想之所以能解构朱熹"三代"历史的必性命题,在于陈亮清晰分析"君道"与"师道"存在的内在命理,即"号令"与"教化"之间的内在逻辑,可归纳为三对共存范畴:政治权威与道德权威、实体规范与道德约制、外在行为与内在修养,这三对辩证统一的范畴有力地佐证君主治理国家过程"君道"与"师道"的施行统一。  相似文献   

10.
托尔斯泰虔诚地相信上帝,对老子之道非常推崇,他认为老子的"道"是指与通向上帝的"道路",多次引用老子的道论印证自己的上帝观。托尔斯泰如此认识是因为二者存在相似性:"上帝"与"道"都具有本源性,"上帝"之意志和"道"之规律都具有必然性,"上帝"之门与悟"道"之路都依赖直觉排斥知识。但是,不同文化下产生的思想是存在根本不同的,"上帝"是以"爱"为其内涵的人格神,"道"是以"自然"为其内涵的客观规律。托尔斯泰视二者为一,既与他个人的思想倾向有关,也与老子在西方的传播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11.
永明延寿圆融观的特色主要体现在:首提"一心圆融"的概念;其圆融实践观首次"别开十义";"一心"和"中道"是其基本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其对于"一心"和"事观"的强调不同于华严宗和天台宗的圆融观;其圆融观并非是主张混滥,而是具有分析、料拣和批判;其是中国隋唐五代佛学的集大成,圆融性是空前的;在语言上多用表诠而不同于印度佛教哲学多用遮诠的形式。  相似文献   

12.
根据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对党的四代领导集体所倡导和创新的人学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分析,追溯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思想的历史演进过程,表明科学发展观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脉相承性和与时俱进性,"以人为本"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两个必然"思想,后来,他们通过"两个绝不会"的论述解决了"两个必然"的实现条件问题,通过社会形态理论解决了"两个必然"实现的历史进程问题,通过"历史决定论与历史选择论相统一"的思想进一步解决了"两个必然"的实现主体问题。通过革命导师毕生的理论研究,"两个必然"思想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相似文献   

14.
为理清李泽厚的美学思想体系,研究其治学方法及其理论根基,有必要对李泽厚吸收与采纳的各家各派的学说进行一番梳理和分析。分析认为,众多西方先哲和中国古代先贤的美学思想是李泽厚美学的思想根源,但这些思想又都经由李泽厚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进行了成功的嫁接,这就是李泽厚所言的"创造性转换";在接受外来美学的过程中,李泽厚巧妙利用"误读"来满足建构自己理论的需要;借用外国美学时髦的名词术语,"克隆"出自己的美学体系,实现了外来美学理论的中国化,这是李泽厚美学的特色;李泽厚美学在西方哲学和中国本土文化的根基上形成了包括唯物主义历史观美学、积淀说、心理本体论、实用理性、人类学历史本体论、情本体的乐感文化等内容复杂的美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5.
董仲舒教化思想是一个较为完善的寓教育和感化双重含义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天人感应"论是其教化思想建立的理论基础,"性三品"论是其教化思想建立的现实依据,"三纲五常"是其教化思想的基本内容,"兴太学、置明师、实试求贤"是其教化思想实现的途径与保障。董仲舒提出的"以仁安人,以义正我"、"内视反听"、"强勉行道"等修养方法与要求,及"以身示教、以乐达教、因材而教"等道德教育方法,对于我们今天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有着启迪与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德性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就是一种符合中道的品质,因此,理解亚里士多的"中道学说"是理解其德性论的关键所在.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并不是一种纯粹数学意义上的过多和过少的中间量,而是一种不同主体根据具体情境通过实践理性而选择的行为的相对正确性.中道的相对性并不会导致道德上的相对主义,因为德性已经决定了中道的正确性和客观性.只有具有实践理性的人才能在具体行为中找准中道.这一学说的创新之处在于对德性的行为培养和分析判断能力的双重强调,体现出了亚里士多德时人的完善所需要的道德关系的深刻自觉.  相似文献   

17.
观心思想是唐末、五代、宋初佛学思想家永明延寿心学思想脉络中的重要一环。延寿几乎将佛教的一切修习法门都纳入到观心的宗教实践之中,以一心释观心、以一心"妙观"统摄唯心之旨,同时又以观心坐实、印证唯心,使其宗教思想成为一个完满自足的理论体系。观心思想贯通《宗镜录》和《观心玄枢》,《观心玄枢》不仅是百卷《宗镜录》的理论浓缩,更是《宗镜录》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落实,在延寿重构心宗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佛教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池田大作每年发表"和平倡言",其一以贯之的思索脉络始终以"人"的"精神"、"人类"的和平、时代精神、世界精神、地球文明为主题。他关心的是人,是生命,是人的精神,是人类的共生,是与"人"息息相关的文化,是"地球文明"。池田思想的构成及其表述多以对话展开而不断创造,多为开放、流动的思想表述文本。但通过"和平倡言",池田以彻底自我省察,遍历哲学思想,以宗教思想家睿智的思索,建构了他和平思想的体系,"和平倡言"文本就是池田和平思想最充实完整的具现。  相似文献   

19.
在周作人的文学理论体系中,"言志"与"载道"是一对核心概念。而且,对"载道文学"的批评是周作人20世纪30年代"言志文学观"的一项重要内容。该文分三部分展开论述:其一,对载道文学所维护的专制思想进行批判。质而言之,载道文学实际上就是为文化专制主义张目。其二,对载道文学所蕴含的"政治作用"的批评。过分相信和夸大"文字有灵"以及对于政治有大作用是载道文学的弊病。其三,反对模拟。周作人认为,封建专制是模拟之风久盛不衰的根源,其结果便是"无定见"。  相似文献   

20.
中道思想在儒家学说中居于十分重要和显著的地位。时间最早并且较为系统地论述这一思想的应当首推《周易》。有学者说:“《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一言以敝之,曰‘中’而已矣!”(钱基博:《四书解题及其读法》)古今许多国学家都有类似的说法,比较一致地肯定了《周易》这一基本思想。 《周易》多用“中”、“中正”、“中行”和“中道”等概念,本文统称为“中道”。因为,“中道,中正之大道也。”(赵歧;《孟子注疏》)“中道”一词可以涵括其他词语关于这一思想的意义,所以,综合曰:“中道思想”。本文拟于前贤论述《周易》“中”的思想的基础之上,希求系统深入并有所前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