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论西方宪政的弹劾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弹劾制肇始于英国,与议会制的形成和发展相伴随。其理论根基是“分权与制衡”和“议会至上”学说,继英国之后,美、法、德、意等国纷纷效仿。由于各国政治制度的运作程序、文化背景和观念形态有所不同,因而决定其被弹劾的对象、行为,弹劾案的提起、审理机关和处理结果等不尽相同。弹劾制作为议会的一种重要的监督手段,在经历了理论上的挑战和事实上的冲击之后仍保留至今,并对维护西方国家的宪政制度,抑制权力腐败,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贾府在“民不安生”的社会环境中,内囊空虚,官场乏人,已快寿终。但仍要维护“钟鸣鼎食之家”,其儿孙却骄纵奢侈刮民害人。这就必然激起百姓的愤怒和反抗。御史见风转舵,将贾府罪行参奏皇上;府尹乘机踢脚,以表清白。皇上只好下旨意查抄贾府,暂缓矛盾。  相似文献   

3.
唐代弹劾文是唐代监察制度与文学结合而形成的奇葩。唐代文学研究中对弹劾文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究其原因,盖因学术界对于古代文体的研究相对不足,弹劾文本身也不是一种纯文学性的文体。从更为开阔的视野看,唐代弹劾文兼应用性、文学性于一体,有着独特的文体学价值:弹劾文不仅有成熟的体式结构,也有相应的语言结构。弹劾文的起草体现着法律的尊严,甚至上升到国家意志,任何单纯的文学写作都无法与之比拟,唐代弹劾的动机、过程、专用服饰都充盈着浓浓的艺术精神。弹劾文不但对唐代文学风气、士子生活产生一定影响,而且在文体内部对于后代的叙事文学形式也产生了一些影响,唐代弹劾文研究具有特殊的文化与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西方宪政中的弹劾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弹劾制度肇始于英国,与议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紧密相连,其理论基础是"议会至上"理论和"分权与制衡"学说。继英国之后,美国、法国及意大利等国亦纷纷仿效此制,但由于各国政治制度的运作程序、文化背景和观念形态诸方面略有差异,因而决定其在被弹劾的对象、行为、弹劾案的提起、审理机关和处理结果等方面各有不同。尽管如此,它作为议会监督政府和司法机关的一种重要手段在经历了理论上的挑战和事实上的冲击之后仍保留至今,并对维护西方国家的宪政制度、抑制权力腐败和滥用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1904年,御史蒋式理弹劾庆亲王奕劻在汇丰银行存有巨款.弹劾案发生后,清廷迅速做出处理,蒋式理因弹劾“不实”而责令回原衙门行走.弹劾案背后有诸多疑团,奕劻是否贪污,他与汇丰银行有无往来;奕劻其人端谨精明,清廷对其的信任与重用,蒋式理弹劾奕劻缺乏确凿证据,错综复杂的原因决定了本案的发展走势.弹劾案折射出清廷官制改革的失败,都察院作为监察机构形同虚设.  相似文献   

6.
弹劾制度是西方宪政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制度。从理论上分析,弹劾制度由三要素组成,即行政性要素、立法性要素和司法性要素。行政性要素:弹劾权性质的行政性;立法性要素:立法机关的主导性;司法性要素:弹劾程序的准司法性。弹劾制度的功能主要体现为:救济的填补功能、监督的指向功能和制衡的补强功能。  相似文献   

7.
弹劾,在旧时代是剥削阶级的国家对政府官吏违法或失职行为的检举和揭发。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运用弹劾,是我们政治生活中亟待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一、弹劾制应属于人民的国家机器保持廉洁和高效能的防卫系统弹劾制在我国建制于秦汉。御史或监察御史就是专司弹劾之职的官吏。如有政府官吏违法或严重失职,御史得向帝王提出检举,请求惩办,充当封建统治者的耳目。这种制度,一直为历代王朝所沿袭。在我国政治史上,弹劾也有时起到过“澄清吏治”的积极作用;但大多数弹劾,是剥削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派系倾轧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8.
弹劾制度是西方宪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弹劾制度的理论基础可以概括为人民主权理论、权力分立和制衡理论及正当程序理论三部分。揭示弹劾制度的理论基础,对于我们理解弹劾制度的实质,科学地建构弹劾制度,从而对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罢免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弹劾制体现了代议制民主理论和权力制约理论的基本原则和精神。我国有必要借鉴现代西方的弹劾制,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尽快建立起中国特色的人民代表大会弹劾制。它对完善我国现有的权力监督体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美国弹劾制度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弹劾制度是美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基本原则和精神.这项制度源于中世纪的英国,由移民带到北美,成为殖民地人民与宗主国英国进行斗争的工具之一.美国独立后,弹劾制作为民主传统被写进宪法,并演化为立法监督行政、司法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1.
弹劾制度是西方宪政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制度。从理论上分析,弹劾制度由三要素组成,即行政性要素、立法性要素和司法性要素。行政性要素:弹劾权性质的行政性;立法性要素:立法机关的主导性;司法性要素:弹劾程序的准司法性。弹劾制度的功能主要体现为:救济的填补功能、监督的指向功能和制衡的补强功能。  相似文献   

12.
两晋南朝时期,弹劾文化已经形成并趋于稳定。探讨这一时期弹劾文化机理是深入理解古代监察体制的重要视角,可以从三个角度加以阐释:其一是弹劾精神文化,两晋南朝的君主和大臣都极力弘扬弹劾精神,营造浓厚的弹劾文化氛围;其二是弹劾行为文化,君主通过各种制度手段规范监察官员的弹劾行为,增强其本身及弹劾实施的庄严性和权威性;其三是弹劾激励文化,君主从地位待遇及情感两个方面激励监察官吏,认同其职任身份,以刺激其敢于弹劾,更好地发挥监察效能。文章从多维度解释、分析两晋南朝弹劾文化,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察体系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清末光、宣之际,有所谓“台谏三霖”,即赵启霖,江春霖、赵炳麟。三人以弹劾庆亲王奕劻而显名一时。其中江春霖仗义直声,更博时人嘉誉。清末,亲贵当权,军机处及海陆军、财政、外交等要津,俱由亲贵盘踞。“诸王贝勒皆少年寡学,遍树党援,排斥异己,勾通阉寺,广行贿赂。”这些皇亲贵族把中国社会这个大炸药包急剧加热。他们自以为只要集权在手中,就可控制时局。其结果却恰  相似文献   

14.
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弹劾制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弹劾制体现了代议制民主理论和权力制约理论的基本原则和精神。我国有必要借鉴现代西方的弹劾制,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尽快建立起中国特色的人民代表大会弹劾制。它对完善我国现有的权力监督体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清政府曾经于它的最后时刻强制推行铁道干线国有及借洋款筑路政策,这一直被立宪派人士视为导致四川乃至全国动荡的直接诱因,因而主管其事的邮传部大臣盛宣怀一直为时人所痛恨。为此,作为清末预备国会的资政院于1911年10月22月召开第二次常年会之初,资政院议员即顺应社会舆论而集中对“罪魁祸首”的盛宣怀进行了弹劾,成为二次年会期间一个备受关注的议案。此事虽已历经百年,但其过程与结论仍有待进一步的梳理。  相似文献   

16.
论权力腐败、权力资本和权力制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己主义集中于金钱欲望和弄权欲望,导致权力腐败。特权与金钱联姻,出现新的社会资本形态——权力资本。权力资本表现出极欲性、示范性、扩张性。制约权力腐败,必须实现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品位、高程度,实现国民的道德自觉意识、人格自律意识的普遍提高,实现“为官之道”的科学设计建构,实现依法管理,依法行政,严法峻刑,制衡权力,造成去私、尚公的社会时尚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防范和治理“微腐败”,从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一系列新范畴、新思想、新观点,形成的新时代“微腐败”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微腐败”观具有丰富的哲学意蕴,集中显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微腐败”的本质观体现了哲学本体论,“微腐败”防治的价值取向观及治理效果的评价主体观体现了哲学价值论,“微腐败”后果、成因及系统治理观体现了哲学方法论,“微腐败”观源自实践、指导实践并随实践发展体现了哲学认识论。新时代“微腐败”观为深刻认识和有效防治“微腐败”提供了哲学智慧与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我国目前面临的社会风险及其控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社会风险是指由于宗教信仰、社会治安混乱、社会风气腐败、文化素质低下、突发事件等不确定因素造成的危及社会和个人安全的可能后果。我国今后10到20年的重要战略时期,正是社会风险的“高发期”,主要表现为:失业、腐败、贫富不均、社会治安恶化等。要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必须建立完善、高效的社会风险管理体系,包括社会风险预警系统、社会风险分析系统、社会风险控制系统、社会风险补偿系统。  相似文献   

19.
在腐败现象现有的研究角度“体制论”、“法制论”和“素质论”的基础上,从一个新的角度即社会心理层面来分析腐败的产生及屡禁不止的深层原因,重点剖析了腐败产生的心理要素;人性复苏,比价心理,补偿心理,侥幸心理和责任分摊等,揭示了腐败的社会心理特征,并提出在健全体制和法制,提高素质等反腐措施的同时,应注重从社会心理层面上进行预防及铲除腐败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蔡轶  毛可斌  孙苒 《金陵瞭望》2007,(18):53-54
一个“不易”腐败的防范机制、“不能”腐败的约束机制、“不敢”腐败的惩治机制、“不需”腐败的保障机制、“不愿”腐败的自律机制已经形成,“干事、干净”的廉洁文化理念在南京市供电公司干部员工心目中得到广泛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