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类学的再研究是中西学界共同的现象,中国人类学的再研究以"反思性继承"为主,西方人类学的再研究则具有更多的批判性,这引起了西方人类学界四次重要的学术争论。这些争论促使学界对田野调查、民族志、研究伦理和理论阐释等不断进行反思,也使得人类学界从中得到诸多启示:深度观察与定性-定量研究的关系问题、学术训练对于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影响的问题、如何处理地方观念与西方价值体系的关系问题、地方知识的历史性问题等。  相似文献   

2.
人类学再研究及其方法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从事人类学研究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拟就民族志田野工作点的样本选择、民族 志文本、本土实践与学术对话以及人类学再研究的方法论意义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作者认为, 人类学再研究取向有可能成为中国社会人类学研究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3.
朱靖江 《民族学刊》2022,13(3):92-100, 148
中国民族志电影自20世纪中叶出现之后,长期处于电影学与人类学的边缘地带,较少得到学界的关注,特别是在80年代,由于从业人数较少,且多为人类学民族学内部的学术性创作,其成果更鲜为人知。然而,若回溯中国民族志电影发展史,两代学者与电影工作者怀着抢救、记录中国各民族文化的热诚,在80年代默默无闻地坚守他们的学术使命,使这一电影传统延续至今,留存了一批珍贵的少数民族影像史料,其新旧观念的交替、创作方法的变革、转型作品的问世、学术理论的建构以及国际交流的开始等,都发生在这一时期。也正是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影视人类学”概念从海外学界的传入,中国民族志电影开始得到人类学理论方法的庇护与引领,这也预示着一个更有学术前景的新时代即将到来。因此,对于中国民族志电影而言,1980年代是承前启后、化育新生的关键时刻,值得当代影视人类学界重新审视与评价。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类学发展的困境与前景》及其在大陆的回应综述李建东最近一个时期以来,关于人类学、民族学学科建设及其之间关系的讨论,成为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民族学界与人类学界共同关注的主要话题①。大陆民族学界、人类学①1993年以来有关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5.
历史人类学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由徐杰舜教授主编的《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即是应用历史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汉族历史和文化的创新之作,从学术上来说,《雪球》在对汉民族作人类学分析时,既强调汉民族文化的历史向度,也用人类学理论对汉族文化作了详细的分析,它既是历史学的,又是人类学的。《雪球》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历史人类学在中国有了良好的开端,扩大了人类学理论在历史学界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我国人类学界前辈杨堃先生的<法国社会学派民族学史略>这篇文章发表于1981年.当时,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学科进入恢复重建时期,西方诸流派理论重新被学界热切关注,而法国社会学派较少为当时学界所知,于是年届80高龄的杨堃先生撰文介绍.文章大致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社会学年刊学派民族学的流派形成、学术传统、代表人物及其学术思想.这些"通俗"的知识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人类学教科书"的"铁板一块",然而从"细密"之处仔细推敲,会发现仍有一些勾连却分叉的"纹理".  相似文献   

7.
汤夺先  李静 《民族研究》2012,(4):91-101,110
本文通过梳理已掌握的国内外相关文献,从学科概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发展层面探讨了政治人类学的学科基础,指出当前西方政治人类学主要关注非西方社会政治制度、非西方社会中公民"身份认同"、现代政治组织、特殊群体和信息技术与政治之间关系等。政治人类学在中国的本土化,随着引介与吸收推广西方理论方法以及中国的学术实践而得以开展。深度交流困难、应用性不足和理论创新欠缺等是当前政治人类学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政治人类学存在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当前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新时期以来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界在研究中和学科建设中存在的四个方面,即学科界线与学科规范问题,客观性的问题,汉民族研究问题,后现代与学术创新的问题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民族学研究的选题可分为理论导向和问题导向两类,尽管两类研究都是有价值的,而中国民族学界应该更紧密地联系中国社会实际,更多偏向问题导向的研究。为此,应该努力克服在面对社会大众时清高自诩,脱离社会;在面对西方学界时没有自信的积习。在研究选题中应以社会的焦点、热点问题为主要对象,努力为社会进步作出贡献,为学科理论作出创新,在这样的道路上建设民族学的中国学派,让中国的民族学逐步走到国际学术舞台的中央。  相似文献   

10.
一、中国首届人类学高级论坛观察员评论 由广西民族学院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和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编辑部承办的中国首届人类学高级论坛于2002年5月13~15日在广西南宁举行,本届论坛在会议的组织形式上与以往有所不同的是,组委会聘请了在人类学界较有威望的专家学者如庄英章、曾少聪、陈庆德、徐杰舜等教授做观察员,负责对在这次论坛学者们的学术发言进行评论.下面摘录的即是中国首届人类学高级论坛观察员的评论.  相似文献   

11.
本期我刊记者报道,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于2007年3月30日在北京宣告成立。对学界,应该说"哲学社会科学的春天"又一次吐露出明媚季节的气息。研究会的成立,兴许对一般青年学人来说并未引起多大的关注。但它却引发我们想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要打破小农经济时代那种坐井观天、画地为牢的狭小格局,文化人类学的"跨文化研究"方法、"地方性知识"思想、"深描"理论以及"主位"和"客位"视角等众多的理论,可以为此提供宏观的视阈和有力的武器.许多文学公案、学术死结,均可借助文化人类学的强大解构功能获得解读.而叶舒宪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实绩更为学界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13.
基于对1978年以来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回顾,文章分为经验总结与未来展望两部分.第一部分,对目前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界在研究中存在的五点问题与不足和学科界限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和讨论,包括学科规范问题、封闭与盲从的倾向、创新性成果较少、客观性问题、界限模糊的现状、学科的开放性特点、民族学与人类学的关系、汉民族研究等.第二部分,对中国学派的展望和研究内容及学科的前景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和讨论,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历史功能论和中国民族学界目前研究的一些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中国研究一直不是美国经济人类学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另一方面,中国学术界对于这一在大洋彼岸兴起的边缘学科非常陌生,仅有零星的、少量论作问世。本文首次对这些"特例"性的学术行为与观点,作了全面系统的回溯,并对经济人类学中国化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思考与梳理。  相似文献   

15.
我觉得做学问一定要注重前人学术的积累,不管是做什么研究不要过于相信自己,过于注重自己的智慧,而不关注他人的研究。因为我们相信学术是靠积累的,是靠一代一代的积累的,没有传承,没有积累,这个学问就难以做好。我们不能食古不化,也不能食洋不化。中国的人类学研究,其实中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传统,今后人类学的研究最好产生两条线:一是人类学一直研究的异民族、异文化研究;二是中国还有一个文化传统就是研究我们自己本身,即我们的"边疆学",人类学在这个方面是可以有很大作为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人类学民族学理论及其分支学科的基础理论创新作了简要的论述。以例证形式提出了人类学民族学哲学理论缺失、"田野调查"研究范式老化及我国生态人类学研究重心等问题。上述问题的存在,充分证明了人类学民族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当下社会所面临的理论需求和指导。学科的基础理论创新是学术的一个增长点,是促进人类学民族学创新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7.
学界普遍认为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受英国功能论人类学影响至深,但是却鲜有研究关注到二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实际上,在引进此派学说时,该系师生也并非立即认可与接受,而是经历了一个态度和实际行为上的动态转变过程。他们富有新意地将原本在西方看来相互对立的文化功能论与文化传播论予以糅合,并明确指出英国功能论人类学的几种偏颇与不足。这些努力反映了该系师生探究与理解中国社会的主体性意识和对西方学术理论和方法的反思批判精神,对我们今天的学界也不乏启示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8.
王建民 《民族学刊》2010,1(1):1-4,161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界对于学术刊物的创办一向非常关注,自20世纪30年代老一辈人类学家创办中国民族学会之时,就一直力求创办民族学期刊作为中国民族学会的会刊。几经波折,幸有中山文化教育馆《民族学研究集刊》作为补充,成为20世纪前半期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主要专业学术刊物。50年代之后,两岸学术界仍在学术出版方面进行了不少努力,台湾学术界创办了《中国民族学报》作为在台湾复建的"中国民族学会"的刊物。其后大陆则历经运动,学科重建后也未能接续先前的传统。本文在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刊》创刊之际,以民国时期民族学期刊的创始经过为先导,考辑人类学民族学专业学术刊物出版历程,以求激励学术界从新的高度关注学术出版。  相似文献   

19.
我理解的"人类学"大概是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人们对"人类学"莫衷一是.就国内学界而论,至今仍有将人类学视作自然科学的一部分的学术机构(特别是科学院).在这些机构里,所谓"人类学"等同于研究人的体质衍生史的"古人类学".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类学民旅学本土化的解读 20世纪90年代,鉴于学科边缘化的危机,人类学民族学的本土化讨论曾一度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学术热点,其中不仅有国内众多学者积极的参与,也有部分外国人类学家的密切关注。或许,这姑且可以视为中国人类学民族学从本土化到国际化的一个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