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弥尔顿和密尔言论自由观的实质相同,但其内涵、前提条件和理论依据存在差异.弥尔顿的出发点是防范公众的批判意识遭到国家权力机关的侵犯,侧重于批判专制政府对言论自由的钳制;密尔的出发点是反对社会性的"多数的暴虐",防范公众舆论对个人异见的压制.倡导张扬人的个性.弥尔顿所主张的言论自由的主体排除了天主教徒、道德低下者和不负责任的新闻工作者;密尔言论自由的原则是"不伤害他人".弥尔顿对言论自由理论所依据的人类理性和真理的力量深信不疑,密尔却对真理的力量不甚乐观.两位思想家的言论自由观是各自时代不同语境的产物,都对人类争取言论自由的斗争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约翰·密尔的言论自由观出发,阐述言论自由在获取真理、发展个性、健全民主制度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证明保障言论自由的必要性。文章还介绍了密尔关于言论自由的界限的理论。笔者认为密尔限制言论自由的理论具有理想化的色彩,无法指导言论自由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文章末尾则从言论自由的绝对主义立场出发,探讨了言论自由原则在理想与现实层面的矛盾与困境。  相似文献   

3.
20世纪早期杜威与李普曼就公众和民主问题进行了争论。前者认为,作为有机体成员的个体在有组织的情况下可以形成积极的公众并对现代民主的健康运行发挥作用;而后者则认为,公众基于自身的原因是容易被操纵的,而且公众只是一种幻影,对于民主来说公众只有作为消极力量才能起到作用。从这一认知出发,前者的民主观内涵丰富且充满理想色彩,而后者则主张精英政治,要求严格地限制公众的活动。  相似文献   

4.
民主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具有"自由、平等、互助"等价值,因此,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人们一种道德追求,是道德力量使然,社会主义的实现,不具有历史必然性和规律性.唯物史观则认为,社会主义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前者是后者的前提,规定着后者实现程度和速度,后者是前者的必然要求,并为前者提供精神动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存在原则区别,那种认为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论调是荒谬的.  相似文献   

5.
密尔把他的自由原则概括为一项简单的原则,从而为恰当地保护个体自由提供了充分条件:如果这种行为没有侵害到其他人,个体便有一种自由行动的道德权利。密尔认为他的自由学说是发生在旧主题上的新变异,为了澄清这一观点,他区分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并对这些阶段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关于密尔自由理论最明显的争议是随着竞争性的道德视域变幻的"侵害"的概念。密尔的原则在根本上是不完善的,自由原则的应用不能够被寄希望去解决相互冲突的道德视域之间的争论。  相似文献   

6.
法兰克福学派与福柯在审美功能问题上有一致性,即对异化现实的批判,都超越了阶级分析;都认为审美经验可以改变人的精神状况。其不同的是,前者致力于解放人的爱欲,后者主张个体自我塑造为主体;前者注重艺术相对于意识形态的异在性,后者则强调审美与伦理的相通;前者有一种乌托邦情结,后者则终结了任何乌托邦计划。  相似文献   

7.
多数民主理论认为民主即是由人民的多数来制定政治的决策。多元民主理论则认为民主意味着由各利益集团在竞争中产生政治的决策。杰弗逊和麦迪逊分别是美国多数民主与多元民主理论的先驱。杰弗逊的民主理论建立在性善论和自然权利学说基础上,主张通过普选制的机制和教育、新闻出版自由等途径来使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政治,来选举、监督和控制政府官员。而分寸、节制与平衡感则是麦迪逊思想的显著特色。他主张鼓励社会上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和政治参与,来取得各派势力的均衡和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8.
传统民主理论的一大困境在于多数主义不能解决偏好冲突问题而达成共识,社会选择理论更是认为个体选择的理性会导致集体选择的不理性,以此证明民主共识的不可能性,而协商民主理论为解决多元偏好冲突提供了路径。协商民主主张通过主体间的互信合作、协商的公共精神、协商的开放性与动态性来整合偏好冲突而实现理性推动的共识。协商民主的这种思路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新视野。  相似文献   

9.
为了消除对自由理解的混乱,分析了洛克、卢梭和密尔3位思想家的自由思想。分析认为:洛克认为一切人生而自由,包括对自己人身、行动和财产的支配权,政府的权力是有限的且必须得到人民的授权; 卢梭坚信自由平等是人类的本性,唯有当一个共和国保留了这样的人性,才可以被称为是合法的,他主张主权在民,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是尊重契约和立法精神,所有人都应当服从普遍意志,政府不得违背公意和法律; 密尔相信社会不断进步,平等的趋势不可逆转,自由是文明进步的必要条件,因为自由能催生出独立的个体、负责的政府和新的观念,他主张遏制多数人的暴力,对损害他人自由行动的行为加以限制并建立代议制政府。  相似文献   

10.
经由审美达至自由是审美功利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取向。在精英文化时代如此,在大众文化语境下,这种期待仍然具有现实性,只是实现自由的取向不同。在精英文化时代,人们寄望于审美实现的是一种积极自由;在大众文化时代,人们寄望于审美实现的是一种消极自由,后者显然比前者在当下更具现实感。审美积极自由取向靠感性生命的无限张扬来实现自由;审美消极自由取向依靠一种有限理性来透视美的表象以实现一种有限的消极自由。积极自由取向是一种昂扬的战斗姿态,消极自由取向则是无奈之下的逃避姿态。前者更多的是一种是理论姿态,而后者则是一种大众实践状态;前者寻求无根基的超越,后者寻求超越无望之后的批判。  相似文献   

11.
由于贝塔朗菲的系统论和圣菲研究所的复杂性理论都宣称探讨事物系统的"涌现"或"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性质,导致许多学者认为复杂性研究只是在系统论研究范围内兴起的新思潮,殊不知"一般系统论"和"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在原理上大相径庭.前者研究的是动力来自整体、实行自上而下集中式控制的中心化的个体,后者研究的是动力来自要素、实行自下而上分散式协调的无中心的群体;前者认为无序性与系统性格格不入,后者认为有序性和无序性的结合("混沌的边缘")是能动系统存在的条件;前者产生于对还原论研究方法的否定,后者至少部分地回归了还原论或创立了新型的还原论,等等.总的来说,前者代表着对简单系统的研究,而后者代表着对复杂系统的研究,因此复杂性理论扬弃和包含系统论.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以大众为主体,遵从大众第一的宗旨,是韬奋言论主张的核心。他既反对为言论而言论的本本主义倾向,又力求祛除为一党一派之私利而言论的宗派主义流弊。在言论实践上,他尤其注意大众对言论容受的极限。主张言论自由是韬奋大众观的必然要求。韬奋把民主政治的实现看作为言论自由充分实现的先决条件,井强调自由是相对的,法西斯制度下少数特权阶层有言论自由,资本主义制度也仅有“嘴巴上”和“纸上”的自由,而在社会主义国度里绝大多数人享有言论自由。  相似文献   

13.
密尔把他的自由原则概括为一项简单的原则,从而为恰当地保护个体自由提供了充分条件:如果这种行为没有侵害到其他人,个体便有一种自由行动的道德权利。密尔认为他的自由学说是发生在旧主题上的新变异,“自由与权威”这一老问题需要不同的,更加基础性的对待,因为现代文明社会进入了一种新的状态。为了澄清这一观点,他区分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并对这些阶段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关于密尔自由理论最明显的争议是随着竞争性的道德视域变幻的“侵害”的概念,围绕对“侵害”概念的界定,通过对密尔文本的解读以及分析研究者对密尔学说的重新诠释,我们可以发现密尔的原则在根本上是不完善的,自由原则的应用不能够被寄希望去解决相互冲突的道德视域之间的争论。  相似文献   

14.
从理论上看,在现代民主社会中,每个人都有机会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具有充分的个人自由,但民主社会的表现形式很可能会导致“多数人的暴虐”。为了防止多数人剥夺少数人的正当权利和侵犯少数人的正当利益,密尔从功利主义立场强调了个人自由表达权利的合理性以及个人自由行为权利的重要性。他把个人权利置于国家公权力之上的主张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康德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文章把康德的自由观划分为"先验的自由"、"实践的自由"和"自由感"三个层次.(1)"先验的自由"在理论理性中为实践的自由预留了一个可能的自由的"理念";(2)"实践的自由",分为"一般实践理性"的自由即"自由的任意"(derfreie Willkur)和"纯粹实践理性"的自由即"自由意志"(der freie Wille),两者都具有自由本体的意义(不纯粹的或纯粹的);(3)"自由感",分为审美鉴赏的自由感和社会历史中的"自由权"(言论自由、立法自由、财产权等),这两者都被划归"反思的判断力"的范围,并非人的自由本体,但却都是人的自由本体的"象征"或"类比".  相似文献   

16.
在对密尔功利主义理论的探讨过程中,关于密尔的功利主义理论对功利与权利的道德诉求,可能会产生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密尔的权利理论主张人拥有受尊重的一些权利,这种主张常常与义务论道德理论架构相关联,从而背离了其所致力于阐述和辩护的功利主义精神;二是密尔功利主义以追求幸福的最大化为最终原则,其结果必然导致对他人正当权利的侵犯,从而导致密尔功利主义在功利和权利的道德诉求之间存在明显的理论张力。事实上,密尔功利主义理论能有效地避免了以上两种理论困境。他对功利和权利的道德诉求在理论上是融贯一致的,其道德权利理论采纳的是一种依照道德常识的,以功利和自由为旨趣依归的间接功利主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边际效用价值论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异同点.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1)在哲学基础上,前者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后者以主观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为指导;(2)在研究的目的和出发点上,前者是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基础,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思想武器,后者则是为资产阶级服务;(3)在价值源泉上,前者主张活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后者却认为效用或最后效用程度是价值的源泉;(4)在价值度量标准上,前者认为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后者认为是边际效用等等.共性方面体现在(1)两者产生的历史背景大致相同;(2)立足点都是市场经济;(3)在本源上,都属于价值论上的"一元论"等等.同时指出,应当坚持活劳动创造价值的一元论,结合新的社会实践,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18.
在比较文学的视野中,中外文学关系研究关键词--"影响"与"接受"原则上是一回事.但在"关系"数轴运行指向上,前者往往呈现出被动的意味多一些;而后者则与之相悖.外来性和隐含性是前者凸显表征;后者往往是一种理性"拿来"或全盘"移植".健康化的国际间文学(文化)交往模式不仅仅是互动的,而且也应当是平等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弱势文学(文化)礼遇"影响"与"接受"之"恩赐"的频率要胜过强势文学(文化).  相似文献   

19.
中文版的《真理与方法》将Bildung译成“教化”,并已在学术界达成共识.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对话,依然有必要澄清中国传统的“教化”和伽达默尔Bildung的意义差别:从实施者的角度讲,前者是上行下效的政府行为,后者是主体自身积极主动地与他者平等对话的行为;实施目的上,前者着眼于政治统治和社会群体,后者则立足于个体的自我提高;实施方式上,前者是外在环境潜移默化的过程,个体是被动的受众,后者是个体内在的精神活动,个体处于主动地位.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聚合民主注重公民的政治参与,忽视了公民参与的力度和效度,协商民主更强调通过沟通、对话和辩论等方式,保证公民参与的意志渗透和利益表达;传统民主基于"性善论",推定人民能够在理性的昭示之下作出合理选择,免不了多数人的暴政、事实上的少数决当选和民主的赤字;传统民主的缺陷导致了权利与效用、群体间的包容与排他、公民间的平等保护、群体间的一致性与差异性、集权与分权、政治资源的集中与分散等方面的功能障碍。针对传统民主的缺陷和困境,宪政论者主张:以规范建构锁定民主的基本价值,以权力限制防堵多数人的暴政;协商民主则提出:(1)公共领域的二元互动补充宪政矫正的无能,(2)多元理性的公共协商有利于保护少数人,(3)竞争性话语体系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公民参政的能力和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