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过程中,转换经济发展方式,走低碳发展道路,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机制,是中国政府的战略选择。从低碳能源技术开发机制、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低碳产品认证体系、碳排放约束机制4个方面研究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机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供应商选择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供应商选择问题是供应链运营的核心,在碳排放约束下,对供应商的选择有了新的要求。从企业能力、碳排放水平和服务水平等三个方面评价供应商。采用熵权法,构建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式,完善供应商评价理论,研究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考虑碳排放成本存在差异的供应商选择问题。通过算例分析,为制造商选择供应商提供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3.
在节能减排的背景下,碳排放约束下能源效率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文章从能源效率的概念和分类入手,主要从能源需求的层面,系统梳理碳排放约束下能源效率研究的根源、现状和发展趋势.文章认为:碳排放约束下考虑数据不确定性的能源效率测度理论,从微观层面精确测算碳排放约束下的能源效率、节能潜力及能源效率主要影响因素分析等方面还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借鉴环境影响随机模型,构建了碳排放驱动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在以重工业为主导的背景下,在政府发展经济和居民提高生活水平的双重驱动下,城市化、居民消费增长、经济发展等都是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动因,而能源消耗结构优化才对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因此,要减少碳排放只有倡导低碳生活、改善能源消耗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才能切实、有效地实现减排目标。  相似文献   

5.
基于LMDI模型和Tapio脱钩模型,探索中国工业部门碳排放变化和碳排放强度的关键影响因子,研究结论为:能源结构效应、能源效率效应、产出规模效应对工业部门碳排放增长的累积贡献率分别为-0.78%、-78.14%和178.93%;能耗与工业增加值脱钩弹性对碳排放与工业增加值脱钩弹性呈正向影响并起决定性作用。根据以上结论,提出工业部门低碳转型的3大战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是工业低碳转型的战略方向,提升能源效率是工业低碳转型的战略路径,调整产业结构是工业低碳转型的可取之路。  相似文献   

6.
促进经济低碳转型和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焦点问题。作为助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数字经济能否促进低碳发展?基于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从投入、产出角度测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运用Tobit模型和门槛模型实证研究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FDI对上述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强度有显著抑制作用,且FDI增强了数字经济发展的降碳效应;数字经济发展与FDI对碳排放强度均存在单一门槛效应。本文为理解数字经济的碳排放影响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也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7.
“双碳”背景下,学者愈发关注数字经济对农业碳排放的抑制效用。本文采用2013—2019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动态两步系统广义矩估计,构建调节效应模型以探究我国数字经济、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抑制机理及其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的发展对农业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抑制作用;构建的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与农业产业集聚水平交互项为负,证明提高农业产业集聚水平有助于强化数字经济发展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以表示农业产业集聚的区位熵是否大于1为标准进行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在区位熵大于1的地区,数字经济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厘清数字经济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机理,可为我国农业低碳可持续发展提供路径参考,对我国农业现代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比较分析 FDI 和内资在江苏发展低碳经济中的作用,并利用 STIRPAT 模型,引入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构建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结果表明,FDI、产业结构、内资对降低碳排放强度的作用显著。江苏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是积极有效利用外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9.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选择,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由之路。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推出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与措施。从管理的视角看低碳经济的发展必须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要有明确具体的碳排放削减比例的目标;二是要有检测目标是否达到的碳排放的统计数据,三是有科学的制度安排激励利益各方去进行碳排放削减的行动。这三个方面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性工作,但目前在我国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为此建议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国家发改委结合我国实际迅速出台碳排放削减时间表;二是统计部门要加强碳排放监测和计量的力度;三是税务、财政和金融部门等完善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  相似文献   

10.
低碳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其研究框架可从空间、时间和功能三个维度来展开。涵盖经济和社会两个方面的城市系统,下含生产和生活两个子系统。自然资源、能源是城市系统的输入部分,环境、排放是城市系统的输出部分。城市低碳发展理论体系的研究具体包括: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征,系统的空间性、地方性和全球性,城市综合碳循环模型体系,自然与人为双重影响的碳代谢过程,不同空间尺度的城市碳排放和控制,城市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碳排放清单与减排路径分析,切实可行的碳管理措施,城市低碳发展的方法论和技术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1.
排放水平信息不对称下低碳认证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研究了碳排放信息不对称时低碳认证在绿色消费者市场中的作用和影响.在传统的消费者效用函数中增加了碳排放的负效用,推导出不同认证条件下的市场需求,给出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参与认证的条件及定价的最优决策.在此基础上分析比较了无低碳认证、低碳达标认证和低碳精确认证三种情形下企业的价格、销量、利润以及期望排放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低碳认证能够有效传递碳排放信息,从而增加消费者剩余和企业利润;在影响力和覆盖面占优的强认证效果情形下,低碳认证能够有效降低期望排放水平,否则低碳认证会增加期望排放水平;达标认证具有更大的灵活度,为了减少期望排放,认证机构在设置认证标准时应当在考虑低碳认证参与约束的前提下选择较宽的认证标准.  相似文献   

12.
在碳排放权限额与交易政策环境下, 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的不确定性对供应链企业选择低碳技术投资时机具有重要的影响。利用实物期权理论评估碳交易价格不确定情况下供应链低碳技术投资具有的期权价值, 建立供应链低碳技术投资时机决策的基本模型, 在此基础上, 构建考虑供应链内部合作的低碳技术投资博弈模型, 重点讨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在对投资时机与转移支付比例进行决策的均衡策略。基于上述模型, 通过数值算例进一步分析低碳技术投资时机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碳减排率水平、碳价波动率、企业间转移支付比例等因素会对低碳投资门槛产生影响, 供应链企业应综合评价碳价波动下低碳技术投资的期权价值, 合理选择投资时机与转移支付比例的最佳平衡点, 实现经济效益和低碳减排的双重目标, 并保障供应链协调与投资优化。  相似文献   

13.
低碳交通运输的综合评价指标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综合交通运输视角,提出交通运输业单位换算周转量、单位增加值及人均的交通运输能源消费量与碳排放量3个指标考察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状况,从国家和区域层面对中国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996—2010年中国单位交通运输增加值、单位换算周转量的能源消费量与碳排放量,总体上都呈现下降态势;但人均交通运输的能源消费与碳排放量持续走高,反映出中国机动化需求不断提升,机动化进程不断加速。另外,无论是单位换算周转量、单位交通运输增加值,还是人均交通的能源消费与碳排放量,中国交通运输业的低碳发展在区域层面都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状况;中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业低碳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未来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4.
适应低碳经济的企业碳排放成本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低碳经济背景下,制造企业需要规划自身的低碳战略。通过构建短期碳排放成本决策模型,得到了最优碳排放量和碳排放成本组合点;进一步分析长期碳排放成本决策模型后,提出长期碳排放成本将会随碳排放量下降而相应减少。同时,以汽车产业为例进行了"碳排放量"征收碳税分析,也验证了短期与长期碳排放成本决策模型。  相似文献   

15.
中国低碳经济系统建设及其战略转换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全球气候变暖和资源环境约束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标志的低碳技术与产业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成为继工业革命以来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第五次浪潮,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战略行动.全球碳排放总量的刚性约束正在改变着发达国家的能源政策和发展模式,发展中国家也正面临着高碳与低碳不同经济发展方式的选择.本文在辨析低碳经济的概念和理论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低碳经济系统的运行机制,就低碳经济系统建设提出若干构想.对中国多层面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实施由高碳向低碳经济系统的战略转换提出相应的路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高质量碳排放已成为未来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将碳排放和碳吸收作为主控要素嵌入系统动力学(SD)模型,构建基于“双碳”目标约束的中国城市群高质量发展SD模型,运用2019年数据和系统参数,模拟预测在基准情景和高质量发展情景下,2030年和2060年的城市群碳达峰、碳中和情况。结果表明:真实性检验证明模型模拟效果良好,具有可操作性;在基准情景下,“双碳”目标难以实现,碳排放系统濒临崩溃,但在高质量发展情景下,除中部城市群外,其他城市群均能在“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年限内实现“双碳”目标;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想真正实现“双碳”目标,要明确低碳技术是重要手段,工业转型是关键,同时要实现能源和产业结构系统性变革,促进绿色经济能源使用。  相似文献   

17.
依据科学性、层次性、可行性和代表性等原则,构建了低碳经济发展潜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评价指标权重,通过评价指标综合的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模型,对浙江省低碳经济发展潜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表明:(1)构建的低碳经济发展潜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2)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潜力综合评价等级为四级,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3)为促进浙江省低碳经济的科学发展,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完善低碳经济发展政策体系,建立碳排放和碳汇管理体系,引进国外先进低碳技术,提倡低碳消费、低碳生活方式,植树造林、扩建绿地。  相似文献   

18.
基于Tapio脱钩模型,通过计算陕西省1995—2011年五大类产业CO2排放量与产业发展脱钩指标,研究了陕西省产业发展与碳排放的脱钩关系,结果表明,陕西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碳排放脱钩状态不容乐观,而第三产业发展与碳排放关系整体上比较理想,属于低碳排放产业。因此,必须探索陕西省低碳农业发展模式,推动工业绿色转型,大力推进绿色建筑产业发展,并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陕西省低碳经济顺利转型。  相似文献   

19.
研究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具体影响对指导农业低碳发展以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采用1997-2018年中国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构建新型城镇化水平测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空间计量模型和面板门槛计量模型,分析农业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分布和集聚状况,探究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效应和门槛特征。结果表明,各省区间农业碳排放强度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且空间集聚状态较为平稳;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碳排放强度存在显著的负向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碳排放强度之间存在以农业产业结构、农业机械化程度为门槛变量的单一门槛效应,跨越门槛值后新型城镇化的减排效应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球变暖的影响日益扩大和人们对全球气候的担心,以碳排放权交易为中心的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已成为推动低碳经济最为重要的机制之一,碳交易法律制度的构建也成为世界各国立法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国现行立法中关于碳交易的基本法律规则尚未确定,本文拟就碳交易中排放权的法律属性、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碳排放权的定价和碳交易场所设置等问题,提出构建我国碳交易法律制度的具体设想,以供国家立法和决策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