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孔子与琴道     
孔子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奠基者,在其博大精深的思想之中,关于琴道、琴学的思想虽然记载下来的不多,但都是经典.无论是对于琴道的理解,还是亲身习琴、作曲的故事,它们都是中国琴学理论中重要的资源.文章通过孔子与古琴创作、后人所作与孔子有关琴曲故事等历史资料,对孔子在琴学奠基与贡献方面进行了梳理总结,藉此人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孔子的乐教思想.  相似文献   

2.
耶律楚材是蒙元初期重要的政治家、诗人、古琴家、禅宗大德,他在禅宗思想指导下作出了人生的重大抉择、证人了万法平等的境界,并由此提倡三教合一的思想与实践.在琴学上,他琴艺精湛、风格鲜明、琴道高妙,主张以琴参禅、以禅统琴、琴禅一味的琴学观,是我国琴学史上少有的修养全面的文人琴家.他以琴会友,或与他们切磋琴道,或向他们传授琴艺,或同他们诗酒往还,影响了当时许多操缦雅士,大大推动了元代琴学特别是文人琴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琴歌,是将琴曲倚声填词或依字行腔配曲、合歌而咏的一种传统音乐艺术形式,是古琴演奏艺术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唐代琴歌的美学特点是建立在唐诗美学基础之上,整体上与唐诗的审美特征相一致。其演唱遵循了诗歌语言节奏及各地乡音自身的平仄规律和发音特点,形成了特有的句逗式节拍和板眼式节拍。古琴琴歌能反映悠久、显著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点,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之一,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正采访前,上网搜索杨致俭的资料,发现媒体报道非常少,倒是百度百科中的个人简介让人眼前一亮——他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却师从当代两位古琴泰斗、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南龚北李",即中国琴会会长龚一先生和中国琴会荣誉会长李祥霆教授,深入学习广陵派、虞山派经典曲目,并钻研古琴斫制技艺。如今,他担任上海七弦古琴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忽然间,明白了他把琴馆取名"幽篁  相似文献   

5.
儒佛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三大基础。儒佛道三教关系的演变与发展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在矛盾和发展动力及方向。本文从儒佛道三教关系入手,探讨其演变和发展的规律,进而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6.
传统语境中,“士无故不彻琴瑟”,古琴与士(文人)是一组文化伴生关系,古琴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颇具哲学意蕴的有道之器;古琴音乐最能体现文人士大夫的心理状态和审美情趣,具有知音、爱情、个人操守、家国情怀以及治身理政等多种文化意蕴,而“琴与心通”则是理解琴乐文化多重意蕴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7.
礼乐文明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礼乐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中国传统学术的核心是经学,而六经又以礼为本,礼乐文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传统的礼乐文明是构建现代礼乐文明的重要来源及基础。礼乐文明有助于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礼乐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和谐是以礼乐文明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传统的礼乐文明是构建现代礼乐文明的重要来源及基础.礼乐文明有助于推进和谐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儒佛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教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汉代以来中国思想学术的特点及其发展走向。不了解儒佛道三教关系,不但不能真正了解儒佛道三教各自本身的历史演进和思想特点,而且无法全面把握中国哲学史、宗教史乃至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史。近年来,随着对儒佛道三教各自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关注对儒佛道三教关系及其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的研究,这对拓展传统思想文化研究领域、推进对儒佛道三家及整个中国思想文化的深入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古典中国的礼乐制度,希望通过约束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和建构日常生活规则,进而实现等级严明、各安其分的社会政治秩序。从维护政治秩序和落实政治价值的角度看,礼、乐可以看成是“生活中的政治”。人们遵从国家政权所期望的礼治和礼俗并因之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体现了传统中国社会生活“不要政治的政治”之特点。当然,这种“生活政治”也导致了日常生活中私人性与公共性混淆的问题,“公私之辨”的价值张力由作为“生活政治”的礼乐文明而引发。近代以来,传统礼乐典章逐渐流散,但作为“生活政治”的礼乐文明对现代社会依然有着多重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元明时期,古琴音乐中被人指责为“亡国之音”“衰世之音” 的“浙操”和“江操”,主要是南宋遗民创作和演绎的琴曲。其琴谱和音乐风格与北宋以来的“浙操”和“江操”并不完全相同。南宋时期,在浙江、江西等地,本就有以琴与诗之同好结成的文人群体,入元后,不少人成为遗民的重要代表。其中擅琴的汪元量、毛敏仲、徐天民等,除以诗歌创作表达遗民的失落心态和精神取向外,还将此情怀诉诸琴曲。在此背景下,大量古琴曲被作了新的演绎和再创作。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假借潇湘文学意象,抒发独具遗民心结的惓惓之情,隐逸、避世、孤独、寄情山水则是其中的主题,因而出现了《潇湘水云》《泛沧浪》《飞鸣吟》《秋鸿》《泽畔吟》等琴曲。这一过程持续至明初。明初编订的《神奇秘谱》等琴谱,可谓是对这一过程的总结性成果,奠定了后世对于若干琴曲的解读基调。明代以后,随着士人对宋文化的推崇,以及浙江、江西等南方社会文化的发达,遗民琴曲则被广泛传播,并对此后中国音乐文化史的书写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五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宝库中,音乐与文学有着不解之缘,琴与文学和文人的关系源远流长.魏晋时期,琴以一种文化符号的身份,融入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之中.大多数的琴歌和琴曲的标题也都具有深厚的文学内涵.魏晋时期琴与文学相濡以沫的关系,是与那个时代自然天真的追求和“以悲为美”的审美风尚紧密相连的.  相似文献   

13.
儒、佛、道三教的结构与互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佛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其中以儒为主干,以佛、道为辅翼,形成有中心、有层次的多元互动的良性机制。三教之间的互动及其内部哲学与宗教的互动,使中国人在哲学与宗教之间、理性与神性之间可以从容选择;在出世与入世之间自由来往,形成中庸、平和的心态。  相似文献   

14.
"礼乐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瞽矇",精通各种音乐,熟知各种祭祀礼仪,他们在上古礼乐文明诸多的活动中表现突出,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对礼乐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通过对古代音乐文献相关记载的梳理,可以发现瞽矇与音乐的渊源:他们是古代乐官的一类,地位很高,在礼乐活动当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政治教化、历史传承、音乐教育等多方面承担重要职能。  相似文献   

15.
在教学科研与众多中外美学家的启示中,可以感到中国古代的气本论生命哲学与美学相异于西方古代的实体性美学.本文从中国古代内陆的地理环境、农业社会背景以及与之相应的气本论生命哲学背景探讨了生命论美学产生的必然性,并从养生理论、气韵生动之艺术理论以及民间艺术等多角度论证了中国古代生命论美学的内涵,最后从后现代生态文明社会的到来以及社会文化的转型探讨了中国古代生命论美学在建设当代生态美学与身体美学中的重要资源价值.  相似文献   

16.
"礼乐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瞽矇",精通各种音乐,熟知各种祭祀礼仪,他们在上古礼乐文明诸多的活动中表现突出,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对礼乐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通过对古代音乐文献相关记载的梳理,可以发现瞽矇与音乐的渊源:他们是古代乐官的一类,地位很高,在礼乐活动当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政治教化、历史传承、音乐教育等多方面承担重要职能.  相似文献   

17.
古琴艺术的发展伴随着中国古代音乐教育而发展,同时,它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深刻地反映了儒家"中正平和"的音乐理念,文章通过对琴乐教育历史的总结和对古琴琴体寓意、制作工艺、音色与演奏方法、曲目的审美标准以及古琴音乐的功能指向等方面的分析,论证了古琴艺术中体现的"和"之理念.  相似文献   

18.
<正>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彭林做客"侯外庐学术讲座"第七十七讲,为西北大学师生做了题为《礼与中国文化》的学术讲座。彭林教授从梁思成先生1948年在清华大学所作的报告《半个人的时代》讲起,认为,礼乐文明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礼乐规范着人们的各种行为,周公、孔子、韩愈、曾国藩、钱穆等人都从  相似文献   

19.
儒家思想是中国最古老、最博大和最有影响的学派,仁学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仁学是孔子依据礼乐文化传统所做的理论创造,是反映社会变革过程中的时代精神的一种哲学。他所包含的仁者爱人、忠恕之道、仁民爱物、民贵君轻、天人合一等内容,对我们当今社会仍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吕明灼在《孔子研究》2008年第3期撰文指出,崂山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儒佛道“三教一家”的格局:第一,三教共“和”。中国是一个讲“和谐”社会、讲“中和”哲学的国家。我们自古就有“大同世界”、“天下为公”、“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之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