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2 毫秒
1.
抗日战争使中国新文学史沾染了很多战火的烟尘,使文学创作在内容更加丰富的同时也具有了更深的意义。西南联大诗人群就是在这段时期形成并发展的。西南联大诗人群战争诗创作表现出三大主题:死亡、农民、土地,昭显着诗人群深沉的现实关怀以及他们对民生、民兴、民强的希冀与努力。  相似文献   

2.
西南联大诗人群诞生于西南联大这个特殊的大学校园。在战争的残酷环境中,西南联大保持了一个相对自足的学院空间。这学院空间所蕴含的丰厚的精神、文化资源孕育、滋养了西南联大诗人群的成长与成熟。其诗歌创作也显示出超越时代抗战文学潮流的学院色彩,具有鲜明的学院文化背景。这种学院文化精神要素在诸多方面构成了西南联大诗人群的独特存在,使其成为1940年代的一个特殊的诗人群体。  相似文献   

3.
英国现代诗人奥登曾于1938年访问中国,他的诗学观念和诗歌创作带给中国诗人新的启示。奥登受到弗洛伊德主义的影响,用一种“临床”的手法来剖析社会、介入现实,使诗作带有明显的现实取向。在形式上,奥登采用“轻松诗”的体式处理严峻的现实题材,使诗歌呈现出反讽性的结构张力。奥登介入现实的诗学思想和轻松反讽的诗歌风格都影响了西南联大诗人群的创作,西南联大诗人群在接受奥登的时候也结合了中国的现实语境,将其转化为本土化的诗歌实践。探究西南联大诗人群对奥登的接受与转化,对于理解1940年代现代主义诗潮的形成有着积极作用,也有利于探寻西方文学资源对中国新诗带来的有益影响。  相似文献   

4.
《湘夫人》是屈原《九歌》中的一篇。这首诗题目虽然是《湘夫人》,但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是湘君。全诗以湘君的口吻,抒写了他自己在约会地点没有等到湘夫人的忧愁、懊恼感情和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的深挚爱情,以及对幸福美满生活的执着追求。诗中写的是湘水配偶神的爱情生活,但却是按照人的现实生活想象出来的,因而处处流溢着人的情味。诗中对真挚爱情和美好生活的歌咏,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渗透着诗人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慷。  相似文献   

5.
战时的现实处境使西南联大成为一个崭新的现代主义诗歌发展与成熟的土壤,它的民主、自由、开放的氛围为西南联大现代主义诗人群实践新诗的现代理念提供了场所。战争促使诗人们走出象牙塔与精英话语体系,与社会底层真正融合到一起,反思全民族的灾难和个人独特的生命感受,借鉴现代主义的技法,以诗承担起时代和现实的重负,这种自觉担负显示了一代知识分子在那个风卷云集的时代丰富与痛苦的身影,也将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艺术高峰。  相似文献   

6.
爱情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最美好的体验,而描述爱情的诗又往往联系着诗人的亲身经历。诗,都是诗人心趣的表露。当爱的真挚热烈、自由时,徐志摩歌唱和赞美爱情;当封建传统摧残爱情时,他向封建势力开火,当爱情走向低谷时,他的诗低沉、衰怨;当爱情走向破灭时,他的诗懊丧、叹息,但并不彻底失望。徐志摩有他自己的世界和属于他自己的诗。  相似文献   

7.
九叶诗派作为现代主义诗群,虽与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诗歌有着明显的差异,但它们二者之间存在着师承的关系或影响的关系,个别诗人甚至参与了推动30年代现代派诗潮的运动。但作为一群"自觉的现代主义者",始于抗战中成立的西南联大的学生诗群,他们共同的"西学"教育背景构成了独特鲜明的现代性思想和现代主义价值取向。1946年,《诗创造》、《中国新诗》两个新诗刊物的创刊,是这个诗歌流派由分散走向集合,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8.
西南联大诗人群的现代主义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南联大诗人群在中国新诗的发展历程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他们不满足于新月派那样缺乏灵魂上的大起大落的后浪漫主义,在以艾略特、瓦雷里、里尔克、奥登等为代表的西方20世纪现代派诗歌那里,找到了与他们内在生命要求相适应的诗的观点与形式,由生命的"沉潜"进入了艺术的"沉潜"状态,完成了诗的观念的转变--由单纯的情感的宣泄到经验的传达.  相似文献   

9.
文学作品抒写的对象,有时隐含着作者本人的生命体验与生活轨迹,阅读张爱玲笔下的人物,不难窥见她不幸的童年经历,家族、家庭环境,时代、社会背景,不幸的爱情,西方文化的浸染,自身性格因素给她创作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温庭筠的七言律诗,作了比较研究。就诗的题材说,两人都以爱情、咏史、咏怀襟抱为抒写对象;以风格而言,他们七律中同时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艺术风格:一为刚健悲慨、道劲苍凉之作,此以言志为主;一为柔靡婉转、含蓄朦胧之作,此以缘情为主。论文就以上诸点较其异同,进而揭示其七律创作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70后"诗歌文本中凝聚了诸多诗人对城市情境采撷、勾勒乃至描绘的共性视线交集,诗人多以当代都市为触媒,探询深藏于城乡文化之间的个体经验。一些诗人以怀念"文化乡土"的姿态,抒写对城市文化经验的不适应感,对其带给现代人的诸多束缚和制约进行揭露与批判;还有一类诗人能够放松心态,将城市视为文化母体和诗意诞生的源泉,在"物欲"和"孤独"的日常性主题中纵情诗意,捕捉凡俗生活中的瞬间心理经验,走向真正意义上的"个人化写作"。  相似文献   

12.
九叶派是中国新诗发展的中坚力量,相较传统诗歌,其诗歌的空间现代性主要体现在城市书写的探索中:在空间意象选择方面,九叶派诗歌偏重城市空间,在描绘乡村时也更倾向于社会性意象;在空间体验中,相对于古典诗人推崇的隐士身份,九叶派诗人扮演了城市漫游者的空间角色,深入体验城市空间,观察城市人群,表达了城市生活带来的荒凉、焦虑和孤寂。  相似文献   

13.
宋代南渡时期唱和词在特定时代文化背景下兴盛起来,被词人们广泛运用于交际应酬,充分发挥了表达友情、交流思想、切磋词艺、逞才角技、交游娱乐、宴饮酬赠等重要功用;它向世人昭示:词亦"可以群".南渡唱和词风的盛行,发扬了"诗可以群"的创作传统,增强了词人的群体意识,深化了"以诗为词"的创作观念,推动了词体文学的更大发展,促进了南宋词创作的高度繁荣,其价值意义不容低估.  相似文献   

14.
苏联现代诗人勃洛克,人们喜欢称之为“象征主义诗人”,这似乎已经成为定论。对于他的诗作《十二个》中出现的耶稣形象也众口一声:不正确,非革命,是勃洛克宗教救国思想的表现。其实,把勃洛克归入“受象征主义深刻影响的诗人”行列中去比较合适.《十二个》既然是受了象征主义影响,用了象征笔法。耶稣也是一个象征,它不等于宗教里的基督,而是“神圣的革命或革命的神圣”的意思,竟或说是革命领导者的象征。因而《十二个》是歌颂革命队伍的正确诗篇,不能说勃洛克“对革命本质的理解有不正确的方面”。  相似文献   

15.
齐梁体诗是盛唐诗人在近体律诗定型后刻意仿效齐梁诗风或诗律而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岑参《夜过磐豆隔河望永乐寄闺中效齐梁体》诗不仅在表现题材和诗情、诗境等方面效齐梁赠妇寄闺之作,而且在写法上也通篇皆对、假物比象,充分体现了齐梁体绮秀映带的艺术特点。王昌龄《诗格》齐梁调声条反映了盛唐人对齐梁体诗调声之术的初步认识和理论总结,后人谓唐代即有齐梁调诗是对此书原文的误读。杜甫戏作的吴体诗《愁》与唐人所作、所论齐梁体在诗歌体式和格律方面均有显著之差异,吴体与齐梁体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诗体。盛唐人之所以不太热衷创作齐梁体诗,存在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而时人普遍对齐梁绮靡诗风和严苛诗律持批判态度是其中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台湾诗人的“中华价值系统”和“中华意识形态”及“中华文化记忆”与“台湾意识”及“台湾价值”,存在于通过旅游和写作旅游诗的两次转移而被重新构建的境况之中.台湾中生代诗人的大陆纪游诗是大陆风景名胜和中华文化记忆与意识形态结合的类型写作,具有采风写作强调景点意识的旅游意识和政治写作重视介入意识的当下意识,且方式多种多样,相同身份(台湾诗人)和相似经历(游大陆名胜古迹)使他们的写作动力源具有相似性,由“文化记忆”构建的“文化时空”比物理距离产生的“自然时空”对创作的影响更大,“时空错位”明显.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们都能从审美的角度和修辞角度充分发挥和运用美女的独特功效,本文从表情功效、讽喻功效、比喻功效三个视角分析,指出可透过这些表层进一步感受诗人强烈的爱憎感情或深沉复杂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8.
《三星草》的作者们采用十四行诗体 ,绝非仅是对一种西方诗体式的接受和移植 ,而是用这种体式表现出一种真正的现代意识 :个人的生命体验 ,个体自我个性的张扬。与此同时 ,还蕴蓄着浓烈的将个体自我与群体自我融会贯通的意向 ,并具有一种超越意识 ,诗人们亦因之创获了哲人质素。但他们又是现实生活中的人 ,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丰富的个人的情感世界。抒写这个个人的情感世界的方方面面 ,成为诗集的另一重要内容。此外 ,诗人们真实地以这种汉式十四行记录了他们进行诗创造的种种体会与思考 ,因而使得《三星草》又含有诗体诗论的强烈色彩。  相似文献   

19.
莽汉诗歌在八十年代的流行,除了诸诗中通过莽汉形象抒发的阳刚激情以外,也与其背后名士风流传统的渗入有关。这些诗中的莽汉形象与传统莽汉形象有明显不同,诗人们关注带有强烈文化气息的写作对象,大胆驾驭语言符号,用审视的眼光品评社会历史现象,在八十年代的语境中,狂放书写酒色生活,是对传统名士适情任性的精神特质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