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8 毫秒
1.
由伊朗巴姆大地震引发的巨大的灾害损失,促使人们必须反思当前城市防灾绿地建设中存在的误区。防灾绿地作为“柔性”空间,在城市防灾、避灾、减灾及灾后重建过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城市防灾绿地建设中必须化被动为主动,健全相关城市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结合城市绿地系统布局,构建具有合理的层级结构和均衡分布的城市防灾绿地网络,建立城市防灾绿地的补偿机制,从而在根本上有利于城市的防灾与减灾。  相似文献   

2.
城市灾害往往会给人们带来深重的灾难和巨大的损失,而城市防灾公园绿地在避难疏散、防灾减灾、信息传递、医疗救护等方面能发挥着重大的作用.然而,我国目前在城市防灾公园绿地规划中并没有引起重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以解决.今后应该结合防灾减灾从公园绿地设施、入口交通系统和植物配置三方面进行规划,以期为城市防灾减灾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3.
长沙市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的规划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绿地作为城市防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突出的防灾避险功能.长沙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的现状还不能适用城市防灾避险时的需要,因此,长沙市要按照建设部<加快编制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的最新要求,做好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的规划与建设,有效解决城市防灾避险的绿地需要.  相似文献   

4.
在介绍山地城市防灾减灾绿地系统的生态规划学特征基础上,以山地城市——长寿区为例,基于自然环境、城市布局、空间形态的特点,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概括其绿地现状并指出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依据景观生态及生态规划的原理与方法,对本区域绿地系统进行防灾减灾规划分析和探讨,以期为山地城市防灾减灾绿地系统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介绍山地城市防灾减灾绿地系统的生态规划学特征基础上,以山地城市——长寿区为例,基于自然环境、城市布局、空间形态的特点,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概括其绿地现状并指出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依据景观生态及生态规划的原理与方法,对本区域绿地系统进行防灾减灾规划分析和探讨,以期为山地城市防灾减灾绿地系统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中高密度、高复杂度的城市环境特性,城市防灾规划之间的矛盾以及开放空间对高密度城区的疏解改善作用,提出了高密度城区的开放空间生态防灾层级,并从用地管理、环境改善、生态补偿及立体化防灾4个方面提出了高密度城区开放空间的生态防灾策略,探索了绿色生态理念在高密度城区的实现途径,以期促进高密度城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通过构建农业旱涝防灾效率评估体系,运用超效率SBM模型对2009-2013年粮食主产区的农业旱涝防灾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粮食主产区农业旱涝防灾效率平均水平为0.586,农业旱涝防灾效率总体水平较低,农业旱涝防灾资源利用不充分;粮食主产区农业旱涝防灾纯技术效率总体保持较高水平,且呈现增长趋势,农业旱涝防灾资源的管理水平较高;粮食主产区农业旱涝防灾规模效率较低,且增长幅度较小。适应经济新常态,今后粮食主产区需要转变农业旱涝防灾资源的利用方式,努力实现农业旱涝灾害的粗放式防灾向集约式防灾的转变,提高农业旱涝防灾效率。  相似文献   

8.
城市公园拥有较大开敞空间、完善的基础设施,具有城市防灾避险场地,但现有的大部分公园,由于应急设施的不完善,防灾避险功能不强.在对湖南烈士公园及其周边环境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烈士公园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优势及应急设施简单、数量偏少、缺乏防火种植等问题,并提出了完善湖南烈士公园防灾避险功能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城市安全的限度、根源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安全在一定时期内是有一定限度的,不可能绝对安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城市总是存在险情和易损性;城市的防灾预测技术、防灾设施与组织、各社会主体的安全意识等相对薄弱;而更根本的原因是,人类的科学技术总是不充分的,生产力水平总是不充足的,社会内、自然内及人与自然间的矛盾总是无穷无尽的。针对城市安全的有限性,城市安全建设就要把握好上限——安全目标、防灾规划、工程建设等不能高大全,要有节制,尽量避免不能带来效益的超限投入。同时城市安全建设还要确保下限,对于防灾成本低、效益大,能增进群众心理安全的防灾措施要积极投入。  相似文献   

10.
对五大连池休眠火山喷发活动期次的时空规律和环境灾变全过程进行研究,判定未来火山喷发的时空、强度、影响范围和环境灾变程度,制定相应有效的火山灾害预防和减灾对策,为五大连池市开发火山资源和城市发展提供环境安全程度依据;同时在理论上也将是陆内休眠火山活动规律和防灾对策同研究程度较深的陆缘和岛孤火山活动带火山活动规律及防灾对策相对比,提高我国火山学和火山灾害对策研究的水平,也必将成为世界陆内休眠火山活动规律和火山灾害对策研究之典范。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可持续发展观的灾害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环境资源、经济、社会稳定发展角度分析得出,灾害学理论的研究及其发展有利于提高国家综合实力,促进社会稳定,提高资源环境的支持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同时分析了灾害及灾害学理论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启示,指出要进一步认识环境灾害及灾害理论,树立正确的灾害观,提高对环境的认识,适时进行可持续发展意义上的防灾减灾工作。  相似文献   

12.
根据我国的灾害特点 ,以及防灾减灾管理的现状 ,除尽快建设完善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外 ,还应 :1)在搞好经济建设工作的同时 ,必须注重减灾 ;2 )重视城市灾害防御 ;3)要提高灾害应急能力 ;4 )加强防灾减灾立法工作 ,提高综合抗灾减灾能力 ;5 )加强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 ,提高全民防灾减灾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基于受灾人员损失的应急资源网络多周期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大规模突发事件灾害链演化新情景,以及不同救援周期应急资源供给和需求在数量、种类与需求时间上的差异性,建立应急时间最短、受灾点人员损失最小和运输费用最小3个带主从关系的目标函数,并以应急资源供给和需求等为约束条件,构建多资源、多运输方式、多应急出救点——多受灾点的多周期复杂应急资源分配网络配置决策模型,并基于资源需求急迫度和应急限制期,设计多周期、多资源分类调度启发式算法对模型求解。以汶川地震为例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灾害链情景下,受灾人员损失、应急限制期和资源需求急迫度,对多周期应急资源分配网络动态优化调配决策均具有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资源和环境的制约、发展不平衡以及体制内外的新问题开始集中显现,生态移民成为我国稳步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并已成为西部地区实施城乡统筹和扶贫开发的重要举措。如何解决生态移民、防灾避险与精准扶贫实践过程中出现新的生态破坏以及农民失业、生活困难、社会矛盾激化等系列问题,既是重要的理论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文章基于成都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改革发展视角,系统梳理统筹城乡的移民、防灾与扶贫工作的内涵关联,深入分析其互促共进面临的挑战,探析三者有机衔接、长效互促、协同发展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5.
当灾害来临时,动员国防科技资源参与抢险救灾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文章结合汶川地震中国防科技资源——红外技术快速响应动员,以专业化支持成功搜救失事直升机的真实案例,提出了将国防动员体制与应急防灾体制统一起来;搞好国防科技资源潜力调查,掌握准确的资源数量、质量、生产和分布情况,构建一体化敏捷国防科技资源动员体系的想法,并对如何建立该体系进行了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天津高密度城市的灾害特征,基于安全防灾视角,结合景观生态学与城市规划设计,提出了统筹规划用地布局、建构安全优先的网络结构、完善平灾结合的立体空间布局等原则,探索了高密度城区公共空间规划中防灾避险途径与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7.
以“资源诅咒”假说为理论基础,利用基于松弛的方向距离函数和Luenberger生产力指数等方法测算了中国2001—2010年110个重点城市传统和新型全要素生产率,据此构建了资源利用效率指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城市层面的“资源诅咒”现象的存在性及其传导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城市资源利用效率逐年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明显高于水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其中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最低;城市层面“资源诅咒”现象存在,即资源丰裕与城市经济增长呈显著负相关;资源利用效率是导致诅咒效应产生的重要传导途径.  相似文献   

18.
城市公共安全与综合减灾规划面临的九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尽管2003年春夏的"非典"已给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上了一次生动的城市危机课,但大中城市频发的事故与灾害仍难以应对。要有效推进中国城市综合减灾事业,必须关注九大问题的研究,在确立城市公共安全的特殊地位、非传统灾害预防、综合减灾建设、危机管理机制建设等方面多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使城市管理走出应对突发事件的种种误区,建构起中国城市减灾管理的行政体系。  相似文献   

19.
我国灾害损失评估尚未达到科学化要求,缺乏灾害损失综合评估方法,灾害统计数据调查采集渠道不畅,重复计算或信息失真,各地灾情报告夸大损失,救灾资源浪费,评估偏经济因素而少社会要素,难以及时准确地反映灾情并分析防灾减灾和应急措施的成效与不足。应当深入研究我国灾害损失评估状况,探讨完善灾害损失评估的标准、方法、程序,修正和改进灾害损失评估体系,拓展灾害损失评估的社会境域,形成全面准确的灾害损失评估机制,充分发挥灾害损失评估在应急处置、灾害救援和恢复重建中的信息、咨询、监督和评价功能,优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