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基于征地项目、征地程序和征地补偿三个层面研究了征地满意度因素对失地农民非农就业及市民化程度演变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运用SEM模型对长三角地区858户失地农民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失地农民征地满意度的提高,对促进其市民化程度提升具有积极意义,其中非农就业发挥了显著中介效应;进一步比较发现,规范有效的征地程序与就业贡献度高的征地项目,有利于提升失地农民总体征地满意程度和非农就业水平,进而对其长期市民化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相比而言,现阶段单纯货币化征地补偿政策的就业促进效应不明显,其对失地农民市民化的"贡献"本质属于短期收入增长所致,而长期效果并不确定。  相似文献   

2.
对广东揭阳R安置区140个失地农户的调查研究表明:当前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满意度较低,就业现状、被征地意愿、政府征地方式、是否实行听证制度、对补偿标准的看法、补偿分配是否公平、是否提供就业扶持、是否提供养老保障、是否提供医疗保障等变量对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满意度等具有显著影响。其中,被征地意愿和对补偿标准的看法最显著。是否签订合同、是否提供生活补助对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满意度显著性不强。为提高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满意度,政府应充分尊重农民的被征地意愿,提高征地补偿标准,规范补偿分配行为,加大就业扶持力度,开展养老和医疗保障工作。  相似文献   

3.
论文基于苏州市高新区东渚镇的调研数据,运用Multinomial Logit模型,实证分析失地农民雇佣就业、创业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再就业培训、家庭非农劳动收入等对失地农民就业,包括被雇佣和自主创业,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年龄、拆迁收入等变量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适量的拆迁补偿相对而言能够促进失地农民的创业活动.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就业培训体系、社会保障体制、扶持失地农民创业及探索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金发放模式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非农职业因素对农户兼业结构及其离农意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动农户兼业行为演化及其离农决策的最终动力是家庭成员非农就业发展,而非农职业因素构成了衡量非农就业水平的核心特征。本文基于农户视角,分析了作为农户家庭主要劳动成员的夫妻双方非农职业层次、收入及安全风险等不同非农职业因素对农户兼业结构类型及其离农意愿之间的理论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分别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和二元Logit模型对长三角地区1036户农户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夫妻总体非农就业水平的提升,对推动农户非农化兼业结构升级,增强其主动离农意愿具有显著积极作用。进一步比较发现,其中非农职业层次因素对经济更发达地区农户的兼业结构发展影响程度较大,而作为女性的妻子职业安全风险因素对次发达地区农户离农决策影响更为显著,但总体上即期收入因素的影响并不明显。文章认为要把促进兼农成员的非农就业发展作为推动其家庭兼业结构升级,进而最终主动离农的重要政策切入点;在当前农地征用补偿政策中,要重视扶持失地农民的非农职业层次提升和职业安全风险降低等长期非农就业发展之"能力补偿",而非仅关注短期"收入补偿"。  相似文献   

5.
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政策问题发生的中国情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在对土地养老保障、社会养老保障与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障的共时关联性分析以及城市化、征地补偿安置与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的历时关联性分析的基础上,尝试性地对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政策问题发生的中国情境做出回应。在土地承担保障功能且土地保障与养老结合最为紧密的宏观背景下,补偿权与社会保障权的混淆是我国征地补偿安置长期存在的显著特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因政府通过土地重新分配或非农就业安置间接承担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的基本责任,补偿权与社会保障权的混淆并没有实质性地损害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障利益;但在市场化转型时期特定的政策内外环境系统中,由政府主导进行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责任分担结构内部,政府对被征地农民养老责任的"后撤"同时意味着非正式的和制度性的被征地农民个人养老责任的"强化"。被征地农民在没有得到公平补偿的现实情况下,只能主要通过自我积累与市场竞争来实现养老需求,并最终导致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的发生,且因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而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6.
完善征地制度保护失地农民权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现行的征地制度存在着“公共利益”界定不明确、征地程序不完善、征地补偿标准偏低以及土地补偿费分配不合理等弊端,产生了失地农民心理压力增大,生活、就业、养老和健康无保障等问题,失地农民合法权益受到极大损害。因此,应该严格界定公共利益的范围,完善征地程序,提高征地补偿标准,扩大征地补偿范围,合理分配土地补偿费用,重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加强就业培训,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切实保护失地农民权益。  相似文献   

7.
对我国失地农民困境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大量农地被征用,产生大量失地农民.由于农民自身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水平相对偏低,以及国家征用土地补偿标准偏低、失地农民就业安置方式单一、社会保障缺失等方面原因,失地农民失去生活保障,面临生存问题;收入不稳定,大多数收入下降;转移就业率低,就业形势不乐观;身份尴尬,在城市和农村的边缘游离.建议完善土地征用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征地补偿和利益分享机制;以民生为本,结合实际搞好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工作;健全失地农民养老、医疗等保险制度,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8.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失地农民人数已经超过2000万。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这一群体今后还会进一步增加。在农地征用过程中,由于有些地方和部门不按政策规定办事、不妥善处理失地农民的安置问题,甚至在征地补偿等方面与民争利,导致失地农民失去就业岗位和社会保障,生活陷入贫困,影响社会稳定。解决失地农民的保障问题,必须加强征地管理,规范征地行为,解决失地农民劳动就业;积极探索土地制度改革,进行农村土地经营,使农民变失地为经营土地,让他们能够从土地上得到长久稳定的收入。  相似文献   

9.
征地补偿制度与失地农民边缘化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民失地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针对我国目前失地农民普遍存在的收入下降和就业问题,提出失地农民边缘化的观点.在对我国建国以来征地补偿制度变迁回顾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征地补偿制度的特点;从土地征用的政府垄断权、征地补偿价格以及就业安置等方面分析了征地补偿制度与失地农民边缘化的关系;提出解决失地农民边缘化问题的核心不是征地补偿价格的确定而是安置和就业,而安置和就业的重心是解决失地农民的发展问题等观点.  相似文献   

10.
农民可行能力视角下的我国征地制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阿玛蒂亚·森的理论框架从失地农民可行能力视角对我国征地制度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现行征地制度框架下,失地农民的可行能力总体上处于十分低下的水平,主要表现在经济条件恶化、社会机会不足和防护性保障缺失三个方面.指出应该提高农民的可行能力,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具体措施应包括:提高征地补偿标准,改善失地农民的经济条件;改革征地补偿费分配制度,保证失地农民得到足额经济补偿;加大对失地农民的教育培训和医疗保健投入,给失地农民提供充分的社会机会;重视土地对于农民的保障作用,逐步建立覆盖农民的社会保障体制,提高对失地农民的防护性保障;改革征地程序,保证被征地农民参与征地过程中的重大决策.  相似文献   

11.
解决失地农民保障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60,自引:0,他引:60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失地农民人数已经超过2000万。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这一群体今后还会进一步增加。在农地征用过程中,由于有些地方和部门不按政策规定办事、不妥善处理失地农民的安置问题,甚至在征地补偿等方面与民争利,导致失地农民失去就业岗位和社会保障,生活陷入贫困,影响社会稳定。解决失地农民的保障问题,必须加强征地管理,规范征地行为,解决失地农民劳动就业;积极探索土地制度改革,进行农村土地经营,使农民变失地为经营土地,让他们能够从土地上得到长久稳定的收入。  相似文献   

12.
土地是农民安身立命的基础,在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保障农民就业、生活、就医、养老等问题的机制之前,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失去保障。本文从改革征地政策,严格控制征地数量;完善征地补偿机制,提高补偿标准;建立与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论述了对失地农民利益维护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杨凌示范区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失地农民在就业方式、收入状况、思想观念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仍存在着盲目支配征地补偿金、农民就业不稳定、缺乏跳出靠农业发展经济的能力等方面的问题。建议从加强对失地农民发展生产的具体指导,充分发挥征地补偿金的整体效能,建立失地农民的有效保障机制等方面保障失地农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14.
基于多维视角分析城镇化背景下失地农民可能面临的健康风险及其形成机制,在此基础上采用规范的健康量表法(SRHMS)对福建漳州484个农户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转型过程中,失地农民群体的健康状况呈现显著分化态势,受多种因素影响,一部分弱势农民面临着生理、心理到社会适应等不同层面健康风险冲击。应用分位数回归模型研究发现:人力资本短缺及由此导致的就业等发展能力不足是失地农民健康风险形成的内在根源,而医疗保障水平对健康风险程度具有直接而又显著的影响;此外,当前少数地区在征地用途、征地补偿等方面的政策偏差也不利于失地农民健康风险的化解。  相似文献   

15.
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发达国家,都以各自特有方式解决了失地农民的征地补偿与就业扶持问题。在失地农民征地补偿和就业扶持方面,我们可以充分借鉴他国的经验教训并为我所用。通过分析各国在征地补偿、就业扶持等方面采取的各有特色的制度安排和相关政策,为我国失地农民的征地补偿和就业扶持提供一些启示:如加强立法保障、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完善征地补偿制度、遵循市场原则、合理确定补偿标准并给予差异化的补偿、技能培训形式多样化、注重考核与资格认证、以市场为导向、促进就业等。因此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采用差异化的失地农民就业保障模式,培训出"技能素质高、就业能力强"的失地农民。  相似文献   

16.
为了深化改革现行征地收益分配关系,保障农民权益,本文在农民征地补偿的动态机制和产值倍数法的理论基础上,融入自然、生产和经济条件,运用动态面板模型分析了我国农民征地补偿的短期和长期动态情况。研究发现,良好的自然和生产条件,以及不断增加的人均GDP和财政支农支出等经济条件能增加农民的征地补偿,但是反映城镇化进程的城乡收入差距以及固定资产投资抑制征地补偿;而在控制自然、生产和经济因素下,农民征地补偿随着征地进程在短期内是增加的,但长期内是递减的,割断了农民长期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的路径。因此需要改革现行的征地补偿制度以及土地市场化价格形成机制,以此增加农民征地补偿的收益空间。  相似文献   

17.
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虽然我国政府对失地农民进行了补偿,但由于土地产权制度、土地征用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致使失地农民仍然蒙受着经济权益的损害、政治权益的剥夺和社会权益的缺失.因此,制度创新是保障失地农民权益的有效途径.应改革土地产权制度,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健全农民承包经营权权能;完善土地征用制度,限定"公共利益"的范围,提高征地补偿标准,严格规范征地程序;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的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就业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8.
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模式已不能有效化解农民的养老风险,亟须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由于农民的分化,简单的"一刀切"已不能适应我国农民养老保险的选择,而应采取分类保障模式:对于种养农民,应通过加快立法、政策倾斜、多渠道筹资、强制性与自愿性结合等方式完善现有农保制度;对于农民工,应实行既不同于现行"农保",又不同于"城保"的"第三条道路";对于失地农民,应在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基础上,通过区分不同年龄段农民而采取不同措施。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进程趋向与土地的征用补偿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进程不但使部分农民与其赖以存在的土地相分离,而且伴随着巨额的土地收益流失。农民失去土地后,面临着收入、就业、养老等诸多方面的困境,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土地资源配置过程掺杂了较多的政府行为,失地农民的收益因此未能得到充分补偿。日关加澳等国家土地征用过程中真正地做到了保护农民利益,这些国家的经验表明,减少征地行为的随意性、清晰土地产权、培育土地市场、改善补偿标准、丰富补偿种类等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保护失地农民权益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20.
对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保障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近期我国失地农民保障问题日益突出,其直接原因是征地补偿的不充分与不到位,保障机制缺失;深层次的制度根源在于现行征地补偿制度与农地产权制度。而解决对策则应为构筑起“经济补偿、就业扶持、社会保障”三位一体的保障体系,并改革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与征地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