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随着法治改革不断深化,通过私法立法缓慢的带动农村私法文化的建设,已经不适合新农村城镇化的迫切需要。一方面,农村私法文化的建设既困难重重又面临着种种契机;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村社区和农民的特殊性、私法制度与私法文化建设的非同步性,我国农村私法文化的建构必须走以城镇化为突破点,把国家推进与民间演进有机结合,由大城市辐射小城镇再由小城镇过渡到其他一般农村区域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的小城镇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农村城市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小城镇建设具有靠近广东沿海地区小城镇逐步形成群落、边防小城镇异军突起、民族自治政策给小城镇增强吸引力和农民集资建镇积极性空前高涨等特点。但广西的小城镇建设与世界发达国家和我国先进地区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广西要加速农村城市化进程,要加快小城镇的建设,并且要在转变旧观念、加强宏观管理、小城镇工业化和区域优势的利用四个方面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3.
利用2011年城乡居民随机问卷调查数据组成研究数据库,以家庭为研究单位,将农户分为本地传统农业生产型、本地小城镇化型、半城市化型和城市化型四种生计类型,并对四类农户家庭的人口特征进行统计、比较和显著性检验,寻求农村人口梯次城市化的现实依据。分析认为:农村人口梯次城市化是农户家庭人口特征差异的必然要求;家庭人口特征对城市化转移区域选择有明显的影响;发展本地小城镇应该成为城市化战略的着力点,并建议政府采取措施着力培育新型农民、着力扩大小城镇规模、降低农村人口城市化的门槛等,以推进农村人口梯次城市化。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紧迫需要,农村产业结构必须全方位“空间转移”。作者在追述中国农村产业结构的历史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村产业结构“空间转移”的紧迫性、必然性和可能性,提出了培养经济增长、引进新技术、加大资本投入、加速专业化生产、加强线路建设和加强小城镇建设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全面小康是一个政治、经济和文化全面发展的综合性目标,具有极其丰富的具体内容。重庆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总体水平低,速度慢,进展波动且不平衡,今后16年的任务艰巨。为此,提出消除政策和制度性障碍,确保农民合法权益;转变思维和观念,提升农民社会地位;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小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至关重要。我国城镇化的关键是推动小城镇建设。农村城镇化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具有内在契合性。当前,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严重影响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小城镇、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强化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发展现代乡村社会、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等,对促进农业、农民、农村的现代化和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全面小康是一个政治、经济和文化全面发展的综合性目标,具有极其丰富的具体内容.重庆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总体水平低,速度慢,进展波动且不平衡,今后16年的任务艰巨.为此,提出消除政策和制度性障碍,确保农民合法权益;转变思维和观念,提升农民社会地位;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小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农村城镇化指的是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进行转移,农村人口向小城镇或城市进行空间流动。我国学术界对农村城镇化主要持三种观点:强调农村现代化;建设小城镇提高城市化水平;强调农村功能的转变。时下,我国农村城镇化主要面临:发展整体水平低,速度滞后,城镇化水平地区差异大,空间布局不合理,小城镇建设短板阻滞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困境。因此,为适应新常态发展要求,国家可从四条路径推动我国城镇化水平:夯实农业基础、依托第二产业支柱、着力发展第三产业、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9.
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好坏是直接关系到农村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问题。而农村小城镇中的社区是小城镇的细胞,小城镇社区“两个文明”的建设成果是农村小城镇建设成功的基础,因而在抓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大力加强小城镇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小城镇社区的精神生活水平,把小城镇社区建设成为农村中的文明小区,以之为“点”去带动“面”,推动整个农村的两个文明建设。 一、农村小城镇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现  相似文献   

10.
加强小城镇的建设 ,对于培育农村市场意义重大。文章从分析小城镇建设和农村市场的现状入手 ,简要阐述了建设小城镇对农村市场培育所起的作用 ,进而提出了进一步搞好小城镇建设 ,培育农村市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探求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阐述了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要求,分析了现行这一制度的基本情况和建立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可行性,最后重点提出了建立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2.
较大的东西差别、城乡差别已经严重影响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要建全面的小康社会,在西部地区扶贫帮困是关 键。而让农民参与旅游经营有利于西部农村的扶贫帮困。旅游扶贫应处理好五对关系,即鼓励经营与加强管理的关系、加大 金融支持力度与规模经营的关系、经济成分多元化与经营集团化的关系、发展旅游业与加大科技投入的关系、发展旅游业与 发展农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的构建,必不可免地要涉及"三农"问题。因此,要在理顺和谐社会和"三农"问题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探求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途径。从"三农"问题的现实状况看,应该从建设村级经济组织,促进农民增收和统筹城乡发展三个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农民社会心理引导机制和支撑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我们既要推进农村经济奔小康,又要维护农民心理健康。近年来,农民社会心理问题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农民社会心理健康亟待关注,健全农民社会心理引导机制和构建农村社会心理支撑体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近些年,环境公平问题在农村社会凸显,严重威胁着农村社会的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和制约因素。从城乡关系、群体关系和代际关系等几个层面分析当前农村社会存在的环境公平问题,只有通过实现城乡一体化管理,加大农村环境的监管力度;加快实施生态补偿制度;加强农村环境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和维权意识;进行制度创新,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等一系列措施,才能保障农村环境公平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农民区际流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民发生区际流动是由人口、经济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这种流动是应中国社会的变革发生的,它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城乡社区的繁荣和农民致富都有极为重要的社会价值。但由于种种原因,进城农民的边缘化问题十分突出,其主要表现是就业机会不均等、歧视行为严重、生活条件差、拖欠工资等。为了消解此问题,必须创造农民流动的社会环境、制定土地流转政策、建立农村劳动力市场、加快小城镇建设速度、发展农民教育和农村社会保障事业。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许多地区的农民已经开始富裕起来 ,农村的社会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农村人口老龄化与家庭小型化趋势的加强 ,乡镇企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发展 ,决定了我国农村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我国的实际出发 ,立足国情 ,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起以社会养老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为主 ,其它社会保障和商业人身保险为辅的灵活可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保险体系是颇具理性的选择。当前应正确认识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历来关心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对于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更是他进行改革的历史起点.他关于"三农"问题的理论,不仅使改革初期以及后来的农民受益匪浅,而且指明了党和政府农村工作的方向,即一切为农民着想,不断进行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加快发展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努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坚持和贯彻这一理论是新时期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精神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当前基层民主建设的契机,使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走出自身的困境,需要构筑农村群众民主参与的新平台,让广大农民真正当家作主,打造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良性生态,加快农村基层民主样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农民的经济利益、政治民主权利、社会保障权益没有得到充分实现与尊 重,这成为影响我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重要因素。产生这一问题既有历史与现实的原因,也有各种 主客观因素.党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农民利益问题,积极稳妥推进农村经济、政治、社会体制改革,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和干部作风,把农民利益的保护与实现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