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现今中职学校的政治课教学,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到授课形式,很多都是有科学而无灵魂的德育教育。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一个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完成政治课德育教育的目的,必须让它成为有灵魂的教育形式。要使政治课教学变成有灵魂的教育形式,就要实施政治课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改革,教师课堂教学中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师生关系,并注意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学校德育与学生个性发展,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目的在于培育在校学生的德性素质和形成学校的德育传统。学生个性发展的思想在教育史上被归入“学生中心论”的思想范畴之中,它与传统的“社会中心论”教育思想是长期并存的两种基本教育思想,是千千万万种教育思想最基本的根。当今弘扬个性发展具有世纪性的思想启蒙意义,是学校德育价值层次提高的必然选择。学校德育必须以学生个性发展作为其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3.
学校德育作为系统教育的主战场 ,在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学校德育在很多方面仍是薄弱环节。本文针对德育的内容、德育观念、德育形式和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成因 ,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 ,并与素质教育这个大前提相呼应 ,提出几点探讨性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4.
使命是人或组织对自身应有价值的一种判断和要求,它代表着人或组织对事业的价值取向和定位。当前学校德育的使命就是重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近代以来,人类只重视物质利益的满足,不同程度上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学校德育应进行精神教育,重建人类精神家园;民族精神是民族独立存在的标志,教育是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工具,学校德育应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华民族由多个民族组成,各民族信仰、风俗习惯不同,中华民族成员的价值追求各异,在全球化和市场化背景下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趋势,学校德育应发挥价值引领作用,重建共有共享的精神家园。学校德育的使命应该包括三个层次:进行精神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挥核心价值引领作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5.
青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健全的人格,就应该把孝教育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通过发挥德育主渠道的作用,在学校系统开展孝教育并把它纳入学生的思想道德规范和职业道德规范中,为孝教育在社会的回归,为建设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七十年代初在美国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策略。它兴起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反种族隔离运动。当时的美国,虽然文化呈多元形态,但种族歧视与隔阂依然存在,并且由于工业化造成的社会结构的高度分化,种族的不平等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成为社会动荡的重要因素。基于此,反种族隔离运动声浪迭起。在这种背景下,许多人认识到,应当改变传统的学校教育方式,因为它反映了美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不平等,并且在不断再生这种不平等。他们指出,在学校中,不同社会结构的学生由于拥有不同的“文化资产”( Cul-tural Capital)和“文化资源”(Cultural Resource),而使他们在学习机会和学习结果上差异很大;不同种族学生之间的偏见和误解得不到及时消除,关系紧张非常,甚至不同性别,不同学业成就水平的同学之间也冲突四起;大量的学业不良学生缺乏人际的帮助、认可和温暖而流露出失望和厌学情绪,学校到处充满着“反智亚文化”(Anti-intellectual Subcrlture)的不良风气。  相似文献   

7.
在学校工作中,德育工作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发展,而且是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接班人培养的大问题。在新形势下清醒认识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把握教育的重点、拓宽教育的路子,对于搞好改革开放和发展商品经济系件下的德育工作,促进学校的其他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美国公立学校中少数民族学生的比重逐年增长,增加了学校教育的复杂性、多样性,对美国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美国少数民族教育存在着不平等现象,少数民族学生不能取得较高的教育成就,教育政策、学校规章制度加剧了这种不平等,突出体现在能力分组制和标准化测验中。不同族的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败受到教育结构、种族主义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奥哥布提出了自愿移民的少数民族学生与非自愿移民的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就不同并分析了其原因。为了改进少数民族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应重新审视少数民族及其教育,学校、社区、教师、家长应关心、爱护少数民族学生,提供优良的教育环境,注重少数民族教育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9.
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基本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市场经济条件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许多新问题,尤其在高校学生中存在着淡化政治、价值观念扭曲、个人主义泛滥、学习空气不浓等消积方面.要解决该问题,学校德育应加强基本理论、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和道德规范方面的教育.学校为此应相应地开展一系列工作,如科学地制定德育计划,把德育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结合起来,坚持走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整合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构建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整合心理教育课、心理咨询、班主任教育三种方式 ,避弱趋强 ,使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德育完美的结合 ,找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渗透在学校德育过程中 ,如何在德育工作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网络的迅猛发展,为高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它既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较大的帮助,也给高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网络优势,采取新的措施,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高校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12.
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及学生思想道德现状为基础,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模式的现实背景出发,分别采用问卷调查、座谈法、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十一所高职学院的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心理健康及德育教育模式进行充分研究,并在对存在问题的学生情感因素、自我认识水平、教育方式和自我管理机构等产生原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高职学院教学实际,从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德育目标体系,心里健康引导和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网络思政教育等方面进行理性思考,构建符合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思想道德教育发展的可行性对策。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古希腊伟大的伦理学家亚里士多德有关道德教育论述的分析,直面现代学校德育所面临的问题与困惑,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富有意义的启示,并且把它们付诸于学校道德教育实践,即开辟第二课堂,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当代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日渐突起,其根源在于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真正发挥高校德育的功能,选择有效的德育工作方式,对预防和减少当代大学生违法犯罪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美国作为西方德育教育的发祥地,其道德教育具有以下特点:对教育对象的认识具有平等性;教育理论构建中注重学科整合;教育实施中注重实践性和理论性相结合等特点,分析其背后的一些深层次机理,为我国德育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6.
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与学校德育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且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现实状况以及家庭德育等因素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因此,要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来说,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系统工程都是十分必要的。美国心理学家尤.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发展生态学理论,对于我们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一体化体系和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无疑有着一定的借鉴和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7.
社会转型期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呈现出价值取向功利化、个体意识彰显化、道德观念复杂化、民族精神淡漠化、心理素质脆弱化等特点。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义利观、社会公德、民族精神以及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教育。  相似文献   

18.
从学校体育现状出发,对高校体育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终生体育教育应加强信念的培养和理论充实,使学生养成终生健身的牢固意识、树立保健养生和积极运动的良好志趣,保证学生将来的工作生活顺利,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中美高校德育共同性与特殊性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美高校德育的共同性在于:都有德育目标;德育课程;理论实践结合途径;兼顾身心健康。中美德育的特殊性在于:德育目标内容的社会制度差异;课程的自主决定与统一规划;教师从生活“具像”入手与从理论“系统”入手;课外指导的成熟全面与刚起步且涉及面窄,借助生活乃至宗教“渗透”与借助党团组织实施。美国高校德育模式的强可操性;民主、自由、个性独立自我完善公民基本素质培养的注重;对德育模式跨学科研究与多元化性的鼓励;显性与隐性教育的有效结合;中国高校德育可从中汲取良多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20.
激发道德需要是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关键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德育实效性不高问题的关键不是道德理论问题,也不是教育或者教学方法的问题,而是教育对象或者从根本上说国民有没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水平意愿的问题。重树道德社会氛围,激发国民的道德需要才是提高德育实效性根本措施。道德需要是学生接受道德教育和道德观念的心理基础,是道德增长的内部动力,直接决定道德教育的效果。道德需要决定于社会生产需要,并且随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变化不断更新发展。可实践性是道德的基本属性,从一定角度看道德选择就是发展策略的选择,只有“有利”于国民生产和社会实践的行为准则才会被接受,才会被内化为国民的道德需要。我国道德教育效果不明显与不重视道德需要的培养有直接关系。为此,政府和管理当局只有营造良好的能使道德行为受到及时的正面激励和非道德行为得到及时有效惩处的道德环境,才能达到“囚徒困境”,良好社会道德风尚才能树立起来,德育实效性不高的问题才能根本解决。高校应始终成为社会道德的制高点,要敢于打破旧的道德观念,树立新的道德标准和理念,在社会生产发展中积极引领道德观念的变革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新道德风尚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