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长三角城市面板数据,运用DPSIR模型、固定效应模型、面板分位数模型、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本地—邻地”(本地及邻近地区)绿色发展绩效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就本地效应而言,伴随绿色发展绩效分位点的上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积极影响也随之增强;就邻地效应而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绿色发展绩效的空间溢出随地理距离增加呈现“W”型冲击,并且溢出范围大致在360公里以内。机制分析表明,促进人力资本空间流动、加强交通网络共建共享、提升绿色创新研发水平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促增绿色发展绩效的有效途径。异质性分析显示,江浙沪地区、大型城市、“智慧城市”试点地区以及专业化、高端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绿色发展绩效的边际溢出红利更为强烈。本文结论为长三角产业转型及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基于 2016、2018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和 282个地级市统计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从空间溢出效应视角探究了基本公共服务对农业转移人口空间集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业转移人口空间格局存在显著的集聚特征。本地公共服务综合水平是吸引农业转移人口在本地集聚的重要因素,本地的教育投入和医疗卫生投入对本地农业转移人口空间集聚规模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本地公共服务综合水平和教育投入对周边地市存在显著为负的外溢效应,人口要素竞争存在“以邻为壑”现象且内陆城市的公共服务空间溢出效应高于东部沿海及周边城市;而医疗卫生投入只在中西部地区对邻近地市存在显著为正的空间溢出效应。公共服务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空间衰减特征的地理边界限制。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1997—2016年中国大陆31省区面板数据,在较为全面地测度农业绿色生产率的基础上,借助空间杜宾模型,从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维度考察农业产业结构对农业绿色生产率的直接影响与间接溢出效应。结果发现,1998—2016年中国农业绿色生产率不断提高,其增长主要由技术进步驱动;东、中部省区农业绿色生产率整体水平较高,东北三省次之,而西部省区最低。省份间农业绿色生产率具有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农业产业结构是影响农业绿色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因素,一地区农业绿色生产率不仅受到本地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的直接影响,还受到邻近地区农业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间接溢出。因此,新时期更应重视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与优化升级在农业绿色生产率增长中的重要作用,进而提升农业整体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绿色经济效率测度城市绿色发展,基于277个城市面板数据,结合动态空间杜宾模型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实证发现,产业协同集聚能够促进绿色经济效率的提升,不过,短期直接效应、长期直接效应大多显著,间接效应并不显著,空间溢出效应存在区域锁定现象,财政分权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导致产业协同集聚推动城市绿色发展被锁定在本地或一定距离内的圈内城市之中。  相似文献   

5.
在构建国内大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促进技术创新成为重要战略基点。从国内价值链网络角度出发,基于2012、2015和2017年我国城市尺度多区域投入产出表,运用空间计量模型考察了国内价值链网络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论如下:(1)地区国内价值链网络连接强度提升不仅可以增强本地区企业创新能力,还可以促进邻近地区企业创新能力,并且经过替换核心解释变量、替换空间权重矩阵和GMM估计等稳健性检验后仍显著成立;(2)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国内价值链网络下,我国东部地区的企业创新效应空间溢出更明显,而中西部地区随着国内价值链网络连接强度提高对本地企业创新的直接促进作用更明显;(3)机制分析显示,产业专业化集聚和产业多样化集聚在国内价值链网络影响企业创新的过程中均具有正向调节作用,但产业多样化集聚的调节作用小于产业专业化集聚。  相似文献   

6.
旅游产业集聚是旅游经济向高质量转型的必经阶段,为研究旅游产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基于2005—201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区位熵、熵值法、ESDA方法以及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探究了旅游产业集聚对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旅游产业集聚和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均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并且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空间关联类型以H-H和L-L集聚为主,二者高水平地区的空间演变趋势在整体上均表现为以原有集聚区为中心向邻近地区扩散的特征;旅游产业集聚不仅能显著带动当地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高,并且具有较强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交通改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均能不同程度促进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旅游碳排放强度则显著抑制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发展和旅游碳排放强度具有较强的正溢出效应,交通改善呈现出显著的负溢出作用;旅游产业集聚影响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区域异质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我国2010—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并采用CRITIC赋权法进行测度与评价,同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数字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对数字经济发展的本地效应呈U型特征,多样化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也表现出U型特征,专业化集聚的溢出效应呈现促进作用,且存在行业异质性;人力资本是约束其影响的关键因素。为更好地发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驱动作用,应注重产业内部的结构特点,抓好人力资本,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集聚。  相似文献   

8.
产业集聚驱动粮食高质量发展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产业经济学和空间经济学双重视角,探讨产业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及其与 粮食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关联,使用 GML指数、动态面板和中介效应模型对其作用效果与机制进行 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产业集聚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非线性的“倒 U”型关系,内部规模经济、资源 共享和技术溢出是产业集聚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中介渠道,规模报酬递减、资源共享不足与技术锁 定会显著抑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从现实来看,产业集聚度不断提高促使中国粮食发展质量得到 持续改善,但目前集聚水平远未达到“倒 U”曲线拐点,利用集聚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尚有较大空间。 因此,通过适度规模经营、资源共享和技术溢出等中介机制充分释放集聚规模效应,实现绿色全要素生 产率持续稳步提升,是推动粮食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立足点。  相似文献   

9.
产业集聚视角下的福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产业集聚常用定量研究方法,选用行业集中度、空间基尼系数和区位熵等集聚度评价指标,测评得出福州市休闲农业整体呈弱集聚状态,且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项目同质化等问题,据此提出打造福州市休闲农业集聚中心区的对策:进行福州市休闲农业产业布局空间整合,从培育核心企业和促进中小企业集聚两个层面提升福州市休闲农业集聚水平,充分发挥政府在公共物品和信息化建设方面对休闲农业产业的推进作用,产学研相结合为福州市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匹配不尽合理,这将影响高质量发展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从机理和实证两方面,探讨年龄结构、教育结构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未考虑空间溢出因子时,劳动力比重提高有利于降低结构偏离度,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老龄人口比重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表现出区域差异性;高等教育比重的提高对产业结构偏离度的影响为负,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为正;中等教育比重对产业结构偏离度和高级化的影响均表现出区域差异性。考虑空间溢出因子时,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偏离度的空间溢出效应为正,表明邻近省份产业结构合理化会带动本地产业结构合理化;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偏离度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产业结构高级化则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表明邻近省份产业结构的优化有利于促进本地产业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11.
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绿色发展的重要引擎。利用2005—2019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多种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绿色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绿色发展之间存在“U”型关系;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会对邻近城市产生虹吸效应,导致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可以通过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影响城市绿色发展,其中产业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负,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的本地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均显著为正。从地理区位来看,东部地区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不仅有利于自身绿色发展,还会对邻近城市绿色发展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负。从行业来看,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业集聚不仅能显著促进城市绿色发展,也会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集聚会促进城市绿色发展,但会对邻近城市产生不利影响;交通运输业集聚的外部性则具有本地化特征。因此,应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发挥东部地区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推动中部和西部地区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相似文献   

12.
全球经济下行的持续与积累,为我国经济增长带来了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预示着进一步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实现更高水平的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是我国促进经济快速且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之举。进一步挖掘多维联系空间内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生产率的综合互动关系,对借助两业互动逻辑来精准提升制造业生产率,进而助力国内经济循环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2007—2020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通过纳入两业空间不匹配指数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作用制造业生产率提升”的研究框架进行完善,从复杂网络联系空间出发对两业互动关系进行重新审视。结果表明:第一,长江经济带内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空间不匹配事实,且不匹配程度正逐渐加剧。第二,产业维度联系空间内,两业空间不匹配事实会制约两业有效互动。第三,将产业维度联系空间拓展为复杂网络联系空间时,两业互动表现出了显著正向的溢出效应,且外溢效应明显大于本地效应。第四,复杂网络联系空间内,两业互动的溢出效应具有明显的行业异质性,具体表现为仅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挥了显著溢出效应。第五,对比发现,复杂网络联系空间还能通过弱化两业空间不匹配对两业互动的负向影响,间接促进两业互动有效产生。基于上述研究结论,认为以数字化赋能深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以招才引智推动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规模扩张、以优化两业空间布局推进生产要素跨部门有序流动是助力制造业生产率提升的有效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13.
通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协同集聚是资源型城市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采用2005—2017年115个资源型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产业协同集聚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效果、影响机制和空间溢出效应。结果发现:(1)产业协同集聚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并且资源利用效率、环境污染程度、技术进步水平和就业结构优化是产业协同集聚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机制。(2)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提升不仅受到自身产业协同集聚的正向影响,同时受到邻近资源型城市产业协同集聚的正向溢出效应,并且资源利用效率和技术进步水平是溢出效应的主要作用机制。(3)产业协同集聚的直接效应变动趋势相对平缓,长期具有正向影响,溢出效应和总效应呈现快速上升趋势,近年来的影响相继变为正向。同时,产业协同集聚的溢出效应存在一定的有效距离阈值。据此提出资源型城市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农村发展的关键在于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研究农村人力资本的增收效应一直以来是关注热点。基于淮河生态经济带21个地级市2007—2016年城市面板数据,分别利用静态空间计量模型和动态空间计量模型,从空间角度研究了淮河生态经济带农村人力资本的增收效应。研究发现:首先,淮河生态经济带农村人力资本的空间集聚效应凸出,本地区农村人力资本对邻近地区农民收入的影响显著为正,也即农村人力资本对邻近地区农民增收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其次,产业结构、农业生产资料、农村居民健康水平、城镇化水平、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是淮河生态经济带农民增收效应的重要影响因素;最后,当地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具有内生驱动和外生依赖的双重特征。  相似文献   

15.
资本创造模型(CC模型)试图引入资本形成与资本折旧两种新因素对产业空间分布进行重新阐释,但模型中忽视了要素流动对产业空间分布的进一步影响。由此,本文不仅假设资本在地区间可以自由流动,而且还认为资本流动将导致工业工人流动,从而弥补了资本创造模型中无要素流动的局限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贸易自由度、工业品支出份额以及工业品替代弹性的提高,本地技术效应的增强以及跨界技术溢出效应的减弱,产业空间分布的稳态结构依次经历三种变化:对称结构、对称结构与中心-外围结构并存、中心-外围结构;要素的流动会使得需求关联的循环累积因果效应得到增加,进而促使产业走向集聚;随着贸易自由度以及工业工人数量所占比重提高,外围区人均实际收入水平不仅会赶上甚至还有可能超过中心区的人均实际收入水平。  相似文献   

16.
经济高速增长和能源供需之间的矛盾制约着城市绿色发展,考虑到上述背景以及经济行为存在空间交互影响的事实,在相关机理阐释的基础上,利用2005—2017年269个城市数据,构建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探讨产业集聚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机制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产业集聚在短期内对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空间外溢效应,长期内总效应明显;城市创新水平对产业集聚和能源效率的关系具有明显的部分中介效应;进一步检验发现,能源政策会影响到地方产业集聚模式,短期内对能源效率产生较大影响;城市规模异质和经济发展分层下,产业集聚对能源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因此,应充分激发产业集聚短期内空间溢出效应,进一步提高城市创新水平,尤其关注中小城市发展,从而更好地提高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17.
利用2008-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对区域内外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地区创新活动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且沿海发达地区表现为高水平区域创新能力集聚;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及其溢出效应与地区内外创新能力间呈显著的正向关系;此外,人力资本水平、市场化水平和研发人员投入均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为此政府需正视区域间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加大教育支出投入,提升市场化水平,鼓励并支持更多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规模,以此激发企业创新积极性.  相似文献   

18.
用2004-2019年全国30个省市区的数据,利用区位熵和SBM-DDF模型,测得高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水平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借助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分析两产业协同集聚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从全国来看,两产业协同集聚显著地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两产业协同集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呈倒U型非线性关系,且大部分省份位于倒U型曲线左侧,即促进期。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的累积循环效应,两产业协同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正向空间溢出。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两产业协同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负向作用,中部地区具有正向作用,还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西部地区作用不显著。分行业来看,高新制造业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协同集聚对高质量发展有促进作用,且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9.
研究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具体影响对指导农业低碳发展以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采用1997-2018年中国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构建新型城镇化水平测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空间计量模型和面板门槛计量模型,分析农业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分布和集聚状况,探究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效应和门槛特征。结果表明,各省区间农业碳排放强度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且空间集聚状态较为平稳;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碳排放强度存在显著的负向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碳排放强度之间存在以农业产业结构、农业机械化程度为门槛变量的单一门槛效应,跨越门槛值后新型城镇化的减排效应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20.
Marshall外部性是产业集聚影响生产率的方式之一,由于资源禀赋、组织形式和政策环境等产业特殊性,农业集聚对产业生产率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基于DEA-Manquist指数,测算2002—2016年中国31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并运用面板门槛模型分析了农业集聚对农业TFP的非线性影响。研究表明,农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有显著的门槛效应,随着农业集聚度的提高,出现阶梯递减现象。当集聚度小于等于0.94时,每增加1个单位,带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加0.709个单位,当集聚度大于等于0.94时,将带动全要素生产率增加0.437个单位。同时,农业集聚对农业TFP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东部地区农业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呈现出“V”型结构,中西部地区两者则呈现出“L”型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