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反对思辨抽象的形而上学,以现实的人作为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来考察国家问题,认为由现实的人及其社会内在的矛盾运动(社会分工、阶级斗争)产生了关于国家的三个悖论(本应是社会公仆的国家却变成社会主人,与共同利益相对立的特殊利益决定了国家只能成为虚幻的共同体形式,作为整个社会正式代表的国家却并非整个社会的真正代表),而民主制、普遍人权本身就可以揭开国家悖论的哑谜.马克思、恩格斯从国家悖论的深度有力地揭示了国家本质,为无产阶级共产主义革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武器,从而最后真正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  相似文献   

2.
霍布斯与西方近代自由主义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布斯是西方近代政治思想史上著名的政治思想家,他继承了马基雅维利现实主义的政治研究方法,运用自然法与社会契约理论全面论述了人与国家的关系这一西方传统政治研究的主题。表面看来,提出君主专制主张的霍布斯的政治思想与自由主义是格格不入的,但实际上他在政治的人性基础、国家的必要性、国家权力的范围以及个人自由的依据和内容等问题上的见解对现代自由主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现代自由主义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3.
霍布斯是西方近代政治思想史上著名的政治思想家,他继承了马基雅维利现实主义的政治研究方法,运用自然法与社会契约理论全面论述了人与国家的关系这一西方传统政治研究的主题。表面看来,提出君主专制主张的霍布斯的政治思想与自由主义是格格不入的,但实际上他在政治的人性基础、国家的必要性、国家权力的范围以及个人自由的依据和内容等问题上的见解对现代自由主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现代自由主义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4.
本文着重论述了青年马克思《巴黎手稿》对于美育哲学的两大贡献:其一,通过劳动实践这一核心的中介环节,科学地论证了人的本质和审美本质的本体同一,对主体的审美状态作为其本质确证的人类学本体意义作了历史唯物论的解释,为美育确立了历史唯物论基础;其二,从人的本质与社会现实的对象性关系出发,明确地指出了作为人的本质确证的审美自由的社会先决条件——现实自由——积极扬弃私有制,现实地解放人的全部对象和全部感觉特性,从科学社会主义的高度揭示了审美自由的社会革命内涵,在美育史上第一次把美育的根本理想、途径与现实地解放人类自身的社会革命实践联系起来。本文还探讨了青年马克思对席勒的扬弃,及其过渡时期的辩证思路。  相似文献   

5.
文学中的悖论语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鲁克斯将悖论性视为诗歌语言的"本质",并借助这个术语解释了诗歌与科学用语的区别.该文分析了他的论证逻辑以及缺陷,通过讨论现代汉语写作中的"背反修辞",指出悖论产生于文学特有的"真实论",但不是文学的本体特征.  相似文献   

6.
运用现代解释学的方法,从马克思隐性逻辑的经验主义与人本主义两条路线引出人两类本质,并运用马克思的显性逻辑——对黑格尔的批判以及有意地强调经验的作用——消解人的形而上本质(理念本质)。从马克思隐性的复归逻辑和显性的生成逻辑之间的逻辑悖论出发,并运用生成逻辑的解构本性消解“人的经验本质”。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国家治理经验,概括党的国家治理理路,具有重要意义.国家治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和保障,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探索性基础研究,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国家治理的逻辑理路,以建党百年为背景,力图从国家治理的理论发展、现实依据以及价值取向三个方面展开研究,探寻由"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价值逻辑"的治理逻辑理路,以求更为准确地把握中国共产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8.
在关于洛克观念来源理论的问题上,长期以来我们普遍接受了这样一种观点:洛克把一切知识的来源——经验——分为两相互独立,互不影响的部分,即感觉与反省。所谓感觉就是指外部事物对人的感官的刺激;而反省则是经验的另一组成部分,它不是以外界事物为对象,也不是由外界事物的作用引起的。因此,洛克在认识论上是一个二元论者,他没有把“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这一原则贯彻到底。我以为,这是值得讨论的。首先,洛克的观念来源理论是对培根和霍布斯的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具体论证和发展。马克思认为:“霍布斯把根培的学说系统化了,但他没有更详尽地论证培根关于知识和观念起源于感性世界的基本原则。洛克在他论人类理性的起源的著作中,论证  相似文献   

9.
自然状态是近代西方政治哲学和法理学的理论基石和逻辑出发点。自然状态学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权利观念的发展史。霍布斯、洛克和卢梭各自赋予自然状态概念以不同的内涵,但都将自然状态视为一种人类的非政治的存在状态,认为人类最初生活于自然状态中,人类成立政治社会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然权利。他们的自然状态概念其实都是一种思想实验或理论假设,这并不妨碍以之为前提的逻辑论证的有效性。自然状态作为一种论证方式充分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他们提出自然状态学说的目的不是为了再现历史上人类的原初状况,而是为了论证政治社会起源的根据。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思想不是讲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是认为天、地、人是个统一的整体,人们可以从天道知人事,通过具有本体意义的"天"论证政治生活的正当性、合理性。董仲舒借助阴阳五行学说构建起天人合一思想。他以天人合一思想为理论前提,不仅论证了大一统君主专制制度的合理性与对君权的约束,而且使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和"三纲五常"的伦理模式成为一种政治现实。然而,他的思想中也蕴含了一定的神秘化元素。  相似文献   

11.
霍布斯与近代自由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霍布斯的政治学说使西方政治思想主题完成了从中世纪神学政治观到近代法学政治观的转变,为近代自由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霍布斯的自由观导致了其政治理论中自由前提和专制结论的矛盾。霍布斯对个人自由性质采取的工具主义态度是解读这一矛盾的关键所在。洛克和卢梭对霍布斯思想遗产进行了批判和继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的自由观,开创了自由主义的不同传统。  相似文献   

12.
人性论是霍布斯政治哲学的基础.激情论是霍布斯人性论的基础.激情是霍布斯所理解的人性结构的核心和实质内容.激情是人的自觉行动的内在开端.它从本质上是在感觉基础上产生的对于外界事物的反应.它包含欲望、嫌恶.基于这种对激情的理解,霍布斯对激情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和细致的分析.在说明激情产生的根源时,他采纳了机械论心理学和生机活力论两种模式.其中包含他对现实人生和社会生活的卓越体验和洞察.他认为没有激情就没有幸福.因此他没有对激情采取宗教禁欲主义的态度.他没有把激情简单地归结为恶并加以攻击,因此不能认为他是性恶论者.但他确实看到激情的滥用会导致恶行,因此主张对它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13.
霍布斯的《利维坦》是西方思想史上的一部枢纽性著作,而且写了两个版本,英文本与后来出版的拉丁文本差异不小,尤其明显的是,拉丁文本增加了一个"附录",通常被看成霍布斯对自己被指控为"异端"所作的辩护。通过探讨霍布斯这一"申辩"篇的修辞,文章试图表明,西方哲人的道德品质(virtue)在近代已然发生了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14.
霍布斯继承和发展了培根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并紧密结合心理学的传统和成果,对英国经验论心理美学的形成起了开拓作用。他分析了想象和判断两种认识能力的区别和联系,强调诗的创作更重于想象力,并且需借助判断力。同时他从人的两种最基本情欲出发,指出美丑与善恶的联系和区别,并对与审美相关的愉快、笑、怜悯等情感作了独特分析,对后来从情感、情欲出发探讨美学问题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霍布斯的主权理论在中国的语境下极易引起误解,这一方面源于文化与语境的不同,文化传统错移后的语境和时代背景错移后的语境助长了这种误解;另一方面源于对霍布斯理论认识不够深刻,尤其是对其关于国家主权与个人主权关系的认识不足所致。针对上述原因,本文试图绕开语境带来的认识误区,深入霍布斯的论证逻辑本身,从其理论本意认识把握霍布斯的主权理论。探讨国家主权与个人主权在当下中国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才可能达成社会共识。  相似文献   

16.
黄宗羲的社会启蒙思想 ,以批判君主专制和追求民主政治为主要特征。它是中国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反映 ,实质上是一种具有代表意义的新兴市民阶层民主思想。尽管囿于时代的局限 ,黄宗羲尚未能提出废除君主专制制度的主张 ,但他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制度的设想 ,已开导了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改良主义之先河。黄宗羲的社会启蒙思想 ,堪称中国近代思想的起点和划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新旧两个阶段的界标。  相似文献   

17.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它推翻清政府之统治和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并打击帝国主义在华之侵略势力,为以后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其失败的经验教训还给中共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形成,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思想材料。  相似文献   

18.
谏诤是国家治理活动,是君主专制下自我监督、自我纠错机制的核心,目的在于帮助治国者听取、吸收不同意见,以实现合理有效决策。中国古代政治学说集中讨论国家治理问题,谏诤观是对谏诤的认识和反思,乃古代政治学说的一部分。中国古代谏诤观的产生和发展与谏官的设置密切相关,大约产生于商朝,大盛于诸子,与治国理政的实践结合并产生积极作用在汉唐时期,后来随着君主专制的加强而日趋衰落。古代谏诤观的思想基础有“太和”观念、天人之学、“和而不同”的修养论、朴素的辩证思维、“仁政”思想等。古代谏诤难行的根本原因在于君主专制制度的桎梏,同时和谏诤本身的不正常发展、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有关,这使古代谏诤观即使有一些民主色彩,最终仍然疏离了民主政治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人性假设视野下的政府治理模式及其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治理在不同的社会中具有不同的模式和逻辑推演。封建社会是以君主专制为特征的,其逻辑推演是人性善恶;资本主义社会是以宪政治理为特征的,其逻辑推演是“经济人”和“社会人”假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善治”为特征的,其逻辑推演是以人为本,即以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