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知耻是传统道德的基础性规范,同时也是现代社会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保护和激发人们的羞耻感,是促进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必要途径.对大学生进行知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要依据学生品德形成的内在规律,从道德品质形成的知、情、意、行基本过程出发,开展知耻教育.  相似文献   

2.
知耻教育: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知耻是“八荣八耻”的核心精神之一,知耻教育是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新视角。分析了当代大学生荣辱观意识缺失的原因,提出了开展知耻教育的重要性,认为知耻教育的内涵应包括道德底线教育、主体性教育、针对性教育等;开展知耻教育,要从培养耻感意识、内化道德情感、培养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3.
"知耻"是传统道德的基础性规范,知耻教育可以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能够明辨现实中的善恶、美丑,自觉地趋荣避耻,有所为,有所不为。能够成为大学生规范自身行为、履行社会义务、促进其健康发展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4.
教之耻为先     
知耻意识是为人本质的特性之一,是一种内向的愤怒,维护着为人的尊严。文章剖析了当今社会知耻意识淡薄的多重原因,并从现代心理学、伦理学的视角论述了知耻意识的当代价值及作用,提出了实施以开发人的道德价值意识为主的知耻教育政策  相似文献   

5.
儒家传统荣辱观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荣辱观教育统领道德教育,以道德教育统领人才培养,这是传统儒家教育思想和社会治理思想的精华。传统儒家荣辱观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无非有二:一在知耻,二在求荣。儒家一贯认为,不知耻无以为人,不求荣无以为尊。因而主张荣耻对立,泾渭分明,荣荣耻耻,礼义立人。以知耻教育来推进义理教育,以义理教育来保障道德秩序,以道德秩序来巩固封建统治秩序。这正是儒家认定荣辱观教育为“治教之大端”的基本思路。认真分析儒家传统荣辱观,可以为今天的道德教育和社会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耻”是中国传统道德“八德”之一,被认为是“立人之大节”“治世之大端”,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来被儒家所重视。在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的社会大环境下,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逐渐将耻感文化纳入儒家学说体系。主要涉及个人的道德修养、人际交往等为人处世的道德原则,并且积极发挥着知耻在改过迁善、见贤思齐、洁身励行方面的重要作用。儒家耻感文化以其自身鲜明的特征,深刻地影响并融入了人们的道德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传统耻感文化的当代道德教育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耻感文化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模式的典型特征,也是我国传统道德规范性基础和要求.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它既是人性的根本标志,也是道德教育、品德养成和建成道德社会的保证.在当前提倡树立"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背景下,耻感文化具有极强的当代道德教育价值,它有助于化解当代道德教育困境;有助于化"他律"为"自律";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应该恢复耻感作为道德体系和伦理精神的历史地位,倡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实施有效的耻感教育,抓好知耻环境建设,以巩固当代道德教育的文化学基础,提高道德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8.
目前青少年中存在羞耻心的严重缺失现象亟待整饬。孔子"知耻"的教育理念对我们有借鉴作用。笔者认为知耻力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力,应被引入现代教学理念中去。激活、正确引导学生知耻力的教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9.
“教之耻为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变迁,观念的多元化,震动着青少年的价值取向,使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在部分青少年中出现荣辱倒错的现象。文章通过对青少年在知耻问题上的缺失研究,探讨青少年”不知耻”的现象及其成因,提出了加强青少年知耻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道德运作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社会作用的发挥依赖于社会的道德运作机制。对当代中国道德运作机制的研究,有利于理解和实践江泽民同志关于“以德治国”的思想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道德运作机制是一个包括道德引导机制、道德监督机制、道德教育机制等的复杂系统。道德引导机制又包括社会舆论引导、风俗习惯引导、良心形成等内容;道德监督机制包括党政监督、民主党派与社会团体的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和新闻舆论、大众传媒的监督;道德教育机制包括社会道德教育、学校道德教育、家庭道德教育和自我教育机制等。  相似文献   

11.
与传统社会的天启道德教育不同,现代社会道德教育是建立在理性主义基础之上的世俗化道德,纪律精神、集体意识和知性精神则是其内部的主要构成。在涂尔干看来现代社会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国家和社会建立的学校向人们施加影响,而这种影响之所以有效是因为集体和道德权威的存在。道德权威既是纪律精神、集体意识和知性精神的共同指向,又是联结道德与道德教育的中介环节。通过中介环节,纪律精神教育、自律精神教育和牺牲精神教育则是实现现代社会道德教育的三重路径。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也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传统文化和道德体系的国家,在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培育中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道德教育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代大学生因为经济社会发展多元化和复杂化导致价值观变化,重视个人伦理道德而忽视公共伦理道德动摇了传统道德的根基。加强传统文化道德教育应该讲求谦敬礼让的"仁爱"思想,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培养"知耻"的道德品质,树立朴实无华的"立志"教育理念,重视、倡导道德主体的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13.
道德社会作用的发挥依赖于社会的道德运作机制。对当代中国道德运作机制的研究,有利于理解和实践江泽民同志关于“以德治国”的思想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道德运作机制是一个包括道德引导机制、道德监督机制、道德教育机制等的复杂系统。道德引导机制又包括社会舆论引导、风俗习惯引导、良心形成等内容;道德监督机制包括党政监督、民主党派与社会团体的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和新闻舆论、大众传媒的监督;道德教育机制包括社会道德教育、学校道德教育、家庭道德教育和自我教育机制等。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社会传统道德教育,社会基础道德教育,社会经济道德教育,社会理想道德教育。道德教育遵循的原则是:整体目标与层次教育相结合,道德灌输与榜样示范相结合,道德规范养成与道德人格塑造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基于对道德教育合理性的一般认识 ,学校道德教育必须依据社会发展对道德的客观要求和社会个体道德发展的客观规律 :(一 )让学生经验道德生活 ,培育其道德主体性 ;(二 )道德教育方法伦理化 ;(三 )建立健全学校道德教育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6.
道德教育是基于人和社会的需要。这种需要在社会转型期呈现,是因为个人道德缺乏和社会道德危机。形成这种缺乏和危机的社会动力是贫困驱动型的惟经济增长发展模式,它诱逼人和社会片面追求物欲,消解精神和沉沦道德。这一日趋恶劣的社会状况潜在地呼唤其根本性变革。因而,再造人性、重建社会精神、构筑生境主义道德,不仅使道德教育获得可能,更成为必需。由此,当代伦理学必应为当代道德教育提供充满活力的生境主义道德资源、智慧和实践理性生活方法。  相似文献   

17.
高校道德教育陷入实效性不强的现实困境,根源于对道德目的、道德本质和道德教育方法的误读。在多元价值并存、道德冲突和道德争论普遍存在的现代社会,高校道德教育应当超越道德认知阶段,从传统的规范性、知识性道德教育向反思性道德教育转变,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的道德推理课程体系,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尊重道德内化规律,进行探究式教学,注重道德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传统儒家道德教育是一种顺从的教育,理念的错位和功利化的驱使,使传统道德教育偏离了培养人的"目的理性价值",片面强调个体的服从,忽视了个体主体性,忽视了个体的道德选择能力和权利.主体性道德选择已从边缘走向了中心.社会结构的转型、多元化社会的形成以及现代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势表明主体性道德选择已成为道德教育的内在诉求,道德选择的教育也成为了当代道德教育的重要指向.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道德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价值趋向是道德顺从的教育,原因有:伦理本位的思想传统;群体本位的教育倾向和道德教育的政治统治功能强化。当代道德教育的时代背景的变迁即社会结构的转型和多元化社会的形成以及当代道德教育人本倾向,标示着道德选择教育成为了道德教育的内在要求和价值趋向。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及其道德水平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它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道德教育由于存在表面化、理想化倾向,加之学生自身对德育教育重视不足,致使大学生在走向社会过程中易产生道德偏差。大学校园是大学生走上社会的加油站,而且学校作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阵地,进一步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从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