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分析新中国的工业化战略与粮食统购统销的历史背景和政策完善过程基础上,认为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是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必然的和无奈的选择;农民对粮食统购并非一直不满,统购统销政策改进和完善后,农民是理解、拥护和支持统购统销的;实行包产到户后,国家对农民的粮食统购政策仍在执行,但粮食产量却迅速大幅度增加,说明粮食统购统销限制价值规律、压抑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的消极作用是很有限的。  相似文献   

2.
一 棉花是我国重要的战略物资和生活资料,长期以来,棉花资源短缺一直是制约我国纺织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建国初期,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国家为了有计划的统一掌握和分配棉花,保证工业生产、人民生活和外贸出口的需要,在对棉花收购实行统购制度的基础上,对棉花销售实行了计划调拨制度.  相似文献   

3.
艾国俊 《老友》2013,(6):24
1953年,国家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农民生产的粮食,留足口粮、种子和饲料粮,多余部分由国家收购;城镇人口和缺粮地区的口粮,统一由国家定量供应;省市之间实行粮食统一调拨,以调剂省市之间粮食的余缺平衡。新中国成立  相似文献   

4.
艾国俊 《老友》2013,(6):24-24
1953年,国家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农民生产的粮食,留足口粮、种子和饲料粮.多余部分由国家收购:城镇人口和缺粮地区的口粮,统一由国家定量供应:省市之间实行粮食统一调拨.以调剂省市之间粮食的余缺平衡。新中国成立以后,江西的粮食生产持续保持稳定,是外调粮食大省。  相似文献   

5.
1940年至1941年,国统区爆发了严重的粮食危机,粮食缺乏,粮价高涨,对军民生活和抗战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了克服这一危机,国民政府不得不实行粮食统制,加强战时粮食管理,实行以田赋征实、征借、征购为核心的统购政策,实行军粮、公粮统一供应的统供政策,实行粮食平价公卖、调剂有无的统销政策,并严厉打击囤积居奇.这些政策的实行,对于缓解当时的粮食危机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我国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制定的粮食统购统销价格是国家垄断价格 ,其中统购价格是买方垄断价格 ,统销价格是卖方垄断价格。经济学原理说明 ,买方垄断价格总是侵害卖方 (农民 )的利益 ,而卖方垄断价格并不一定能使垄断组织 (粮食经营部门 )获利。这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粮食部门的经营积极性都不高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统购统销是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物资短缺造就的制度产物,是国家主导社会资源配置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结果.为了使制度有效运行发展,国家在农产品资源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实行“定产、定购、定交、定消和定销”政策,当制度执行偏差影响到民众生产生活时,他们便会通过自主行为来表达自身利益诉求和对国家政策的不满.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统购统销制度的弊端日益凸显,严重束缚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最终被市场经济制度所取代.  相似文献   

8.
统购统销政策被认为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最值得人们关注、也是影响最深远的经济政策之一,它主要是由陈云提出来的,但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赞同和支持。毛泽东之所以赞同和支持这项政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统购统销政策与毛泽东改造个体农民的思路相吻合,即统购统销政策出台的直接缘由是1952年到1953年粮食年度的粮食收购危机,这种危机的背后隐藏着国家与农民的紧张关系,而用合作化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毛泽东消解这种紧张关系的基本思路之一。  相似文献   

9.
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价值上的统一性和在商品实现的矛盾性出发,我们认为,价值规律具有两种作用形式,其一般作用形式是通过价格围绕价值的波动调节社会生产和流通的,而其特殊作用形式则是通过商品使用价值实现的形式调节社会生产和流通;传统经济体制下计划价格既不影响流通也不调节生产的根源主要在于国家对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实行统购统销的政策切断了生产与流通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与计划价格形式本身无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干预价格,包括制定统一价格或最高限价,有可能兼顾价值规律的一般作用形式与特殊作用形式两个方面的要求。因而具有内在的合理性;进一步说,政府干预价格与自由价格的有机结合才是有效调节社会生产和流通的理想形式  相似文献   

10.
一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以下简称民族地区)财政,是社会主义国家财政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属于地方财政范畴,但又不同于一般地方财政。 民族地区和一般地区财政的共同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共性或矛盾的普遍性,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的,是由社会主义国家财政的本质决定的。我国是一个统一的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要形式的、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客观上必然要求作为国家分配国民收入总枢纽的财政要执行统一的财政方针、政策和预算。民族地区财政与一般地区财政一样,都必须切实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  相似文献   

11.
<正> 从1985年开始,粮食收购由统购改为计划内的合同定购和计划外的市场议购的“双轨制”政策。这是我国粮食收购制度上的一项重大改革。它旨在建立新的粮食购销体系,搞活粮食商品流通,调动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和发展。但是,由于市场机制发育不健全,监督管理制度弱化,加之近几年粮食生产徘徊不前,粮食需求矛盾突出,导致粮食收购秩序出现严重混乱,粮食收购“大战”的现象屡见不鲜。突出的表现有四个方面:一是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之后,社会主义实行计划经济有其客观必然性。从生产力来看,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发展。从生产关系来看,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经济的统一性和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使实行计划经济成为现实。实行计划经济,意味着社会主义国家通过统一的计划对国民经济实行指导和管理,使各部门、各地区经济,以及再生产各环节按比例协调发展,以适应社会需要。计划经济既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种制度,也是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与管理机制。诚然,第二次大战后,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激化和国家垄断资本的发展,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有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制订并实施社会经济计划,对调节资本主义经济起了一定作用。这表明经济计划是调节国民经济的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为缓解严重的粮食危机,出台并强力实施了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由此引起农民强烈的反应并形成农民与国家之间紧张的互动和博弈。这种互动和博弈主要表现为国家统购统销与农民自由之间的矛盾,高征购引发农民“粮食恐慌”的危机,强迫命令风导致农村干群关系尖锐对立。在农民微弱且坚韧持久的利益表达压力下,国家不断地调整和完善统购统销政策,并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实现双方的“利益整合”,冲突得以调适和纾解。国家与农民的互动和博弈,不仅折射出国家尊重农民、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所做的不懈努力,也为当今推进农村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4.
物资流通企业的发展战略,是抬物资流通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根据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为长远发展做出的总体性谋划。特别是大中型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必须要有正确的长远发展战略。研究流通企业的发展战略必须要建立市场观念、竞争观念、经济效益观念。计划经济时期,物资流通企业无企业发展战略可言。生产资料的流通完全由国家物资管理部门计划调拨,各种物资的生产部门和使用部门没有购销自主权,物资流通企业是人为地被安排在供需之间的,生产企业、消费企业、流通企业都是国家行政机构的附属物,吃国家的大锅饭。这…  相似文献   

15.
<正> 在我国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行为;应是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计划组织活动与它自身的商品经济活动的有机统一①。因此,国有企业(以下简称企业)对国家财产究竟享有什么样的权利,就成为一个不仅关系到企业利益,而且也关系到国家和社会利益的重大经济问题和法律问题。对于企业财产权的性质及其表达,在传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企业在实行厂长负责制的同时,必须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各项民主管理制度”,这是《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为我们找到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社会主义企业的管理体制,应该是厂长负责制和职工民主管理这两个方面的最佳结合和统一:既要使厂长(经理)拥有生产经营活动的统一组织指挥权,又要实行职工民主管理,充分发挥职工在国家计划和政策指导下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决策权,对领导和管理干部的监督权以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等方面的权力。职工民主管理和厂长负责制是社会主义企业管理体制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改革社会主义企业管理体制时,固然要全面实行厂长负责制,但也要重视、加强职工民主管理。本文拟就社会主义企业实行职工民主管理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作为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物资短缺造就的产物,统购统销是一项完整的制度体系。国家通过“定产、定购、定交、定销和定消”来对其实行严格管控和计划管理,从而实现农产品资源供求的国家化,并把国家权力纵向地从中央延伸到乡村,甚至到农户家庭中,还横向地扩展到农产品的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流通和消费领域,完全控制了农产品社会生产整个过程,并以此赋予农产品国家的属性,强化社会对国家的认同,达到对社会进行渗透与整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在深化改革过程中,应在总结41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实现计划管理体制的规范化。五年计划应成为国家计划的基本形式;指令性计划不能取消,也不能过分缩减,要实行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与市调节相结合。国家必须掌握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手段,其中不仅包括行政、经济、法律、思想政治教育等手段,而且还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资金和物资,才能保证国家计划的实现。要实行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分层调控。  相似文献   

19.
计划经济时期,即使仅仅考虑和计算城镇居民享有的公房补贴、价格补贴和劳保福利费,这些农民并不能享有的实物收入,加上城镇居民的货币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平均比为3.44.其被忽视的原因是当时的计划价格反映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Ⅱ决定价值实现的市场价格的要求;同时,低价统购、低价统销粮食等必要生活资料,降低了必要劳动时间,生产了相对剩余价值,实现了资本原始积累的目的.而农民自留地的收入,完全可以通过“平调”的负收入来抵消.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的经济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育与全国一样都是从农村开始启动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在农村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自1979年起连续五年,党中央、国务院一号文件的内容都是关于农村改革的,相继推出了实行联产承包计酬责任制、大包干,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改粮棉统购统销为收购合同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等许多重大政策,从而确立了农民家庭作为独立生产经营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