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长期以来,中国社会最为匮乏的是“法律主治”的制度传统,只有人治和德治的传统,但历史和现实表明,仅靠“道德训导”的制度安排进行道德建设,并不会产生实际成效。因此,完善以法律为核心的正式制度,并通过相应的制度建设,才能给市场经济下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
在古今道德哲学之争的背景下考察了官德建设的路径选择及其优缺点。从官德建设的必要性来看,现代更强调的是制度建设,道德最多起辅助性作用,而古代则把官员道德建设放在了政治实践的首要位置;从官德建设的主体来看,现代更注重公务员外在的行为,做人与做官是分离的,而古代更注重政治家内在的人格,做人与做官是合一的;从官德建设的路径选择来看,现代把官员行为的正当性放在首位,以确保公务员行为的可控性,而古代把官员的内在幸福放在首位,以确保政治家道德建设的内在动力;从官民之间的利益关系来看,现代把这两者看成是内在对立的,而古代能够在官员自身内部实现官民利益的和谐一致,这就与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高度吻合了;从官员的德能关系来看,现代把能力排除在道德的范围之外,而古代可以确保德能的高度统一,这就使得优秀的官员能够适应转型期社会的综合要求。  相似文献   

3.
经济竞争制度的道德建设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市场经济社会,经济竞争制度对道德建设具有促进作用。体现在三个维度:一定的经济竞争制度形成一定的社会道德水平,经济竞争制度发生变迁,社会道德水平就有了提升的机会;经济竞争制度为沟通道德建设与经济发展创造机会;经济竞争制度具有群体性、具体性、稳定性和强制性,从而对道德建设具有特定的规范性。  相似文献   

4.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目标。公民道德是社会实践主体内在品性和社会生活存在方式的统一,其在本质上既是自律的,又是他律的,只有内在的品行修养和外在的道德性制度安排相融合,才能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在这一过程中更应注重自律。  相似文献   

5.
制度伦理是道德适应现代化条件下的社会生活的必然表现。制度伦理化是社会成员对于国家或政府的道德要求,伦理的制度化是国家对于社会成员个人的普遍要求,二者具有一致性。制度伦理的提出使道德对社会生活的干预具有了可操作性和直接性、可预期性和确定性,丰富了伦理学研究的内容,推动了伦理学理论的发展。制度伦理不关心人生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容易将道德工具化;制度伦理容易弱化人们的道德主体意识,使道德面临着失去存在的合理性的危险;制度伦理排除了传统道德的影响,使道德失去了历史的根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需要利用传统的道德资源以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需要坚持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给人们以价值的引导,需要注重人的美德的培养以使社会的道德获得坚实的基础。因此,道德建设不应仅仅局限于制度伦理的层面,而应该是上述各个方面的有机构成。  相似文献   

6.
公民道德是每个公民都应遵循的基本的公共道德规则和行为规范,具有公共性、普遍性、平等性、义务性的特征,是现代大型、复杂社会中市场经济和民主法治的本质要求在道德领域的体现,与制度具有亲缘关系。在我国公民道德建设中,制度化是极其必要的现实途径。公民道德建设的制度方式是现代社会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7.
政德失范现象具有一定的的普遍性 ,近几年来 ,在我国有蔓延和泛滥之势。对于领导干部道德失范现象的治理 ,如果从道德建设过程的角度来看 ,主要有三个环节 ,立德是前提 ,它可以解决领导干部无德可依的状态 ;守德是关键 ,它不仅需要领导干部主观上的价值认同 ,而且要有遵守道德规范的良好社会环境 ;制裁是保障 ,没有制裁就很难说有抑恶扬善。这三个环节上的问题的解决的一个重要途径就在于把道德建设和制度建设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8.
唯物史观认为,道德属于精神范畴,而精神问题的解决却不能单纯诉诸精神的努力,脱离产生道德、塑造道德和制约道德发展的社会环境包括制度环境,善只能成为思辩理性的抽象物,不能成为实践理性的现实解。和谐社会道德建设固然离不开道德教育,但更重要的是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9.
我国社会的道德状况说明了传统的强调道德教育的道德建设路径有一定的局限性。制度伦理的提出是为了解决道德问题。制度伦理有两方面含义:制度的道德性和道德的制度化。两者有密切的联系。制度伦理是道德建设的有益方向。制度伦理的第一层含义,启发我们进行道德建设时,必须审视现存制度的伦理基础。制度伦理的第二层含义,启发我们实施道德建设时,可以将道德加以制度化。道德的制度化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日益变革的大背景下,包括道德在内的社会意识形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多样、多变的复杂情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必须大力加强道德建设,它是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重要方面,也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当前,道德建设主要问题是公民的道德意识不强和制度保障的欠缺等。加强公民道德建设,首先要做好宣传教育,其次要有法律和制度作保障,也需要每个人从自身做起,只有这样,才能共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社会。  相似文献   

11.
主要结合《中共中央关于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通知》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联系和把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相结合等三方面,就道德建设中的几个认识论和辩证法问题进行了理论探索,并试图通过这种探索,深化人们对公民道德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高校德育效果是德育界永恒的话题,也是整个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高校对大学生这个准社会群体实施德育效果的好坏,取决于高校德育系统的生态化程度。德育生态建设是德育实践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德育效果的关键。德育目标的统领性建设、德育制度的供给性建设、德育主体的人本化建设、德育手段的实践性建设以及德育环境的功能化建设则是高校德育生态建设的核心。  相似文献   

13.
加强道德建设,推进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社会”的实质是社会诸关系和要素的融洽整合与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合理有序地规范和协调社会诸要素的关系。道德资源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伦理支撑意义和积极价值。和谐社会本身所蕴涵的道德性特征为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大力加强道德建设,充分发挥道德资源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必须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有效办法。研究制度、制度与伦理的关系 ,探讨制度伦理的内涵、功能、作用和运行机制 ,应当是道德建设创新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前提是导向和定位问题 ,它要求道德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从我国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体制实际出发 ,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和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经验成果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 ;找准道德建设的切入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关键 ,道德建设要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为切入点  相似文献   

16.
论新时期的公仆道德和百姓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仆道德和百姓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内容的两个不同层次。公仆道德是社会道德体系中的主导道德,它直接影响着民德民风,也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成败的关键。人民群众的道德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现以德治国的基础。百姓道德不但包括社会公德,也包括个人私德。在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区分公仆道德和百姓道德两个层次,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7.
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并按其内在规律辩证发展的过程,其价值具有自身的结构和意义。因此,研究思想道德教育的价值构建,必须置于一定的社会因素来分析,才能科学地认识和掌握它的规律和实质。文章从手段运用价值与目的效果价值、课外实践价值与课堂理论价值、个体人生价值与社会理想价值、家庭配合价值与学校教育价值四个层面,阐述思想道德教育价值结构的内在关系,力求思想道德教育更好地发挥其育人的功效。  相似文献   

18.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注重体现人的自主性,这对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立足于和谐社会的现实,针对性地引导道德建设,又要强化制度建设,以规范性约束引导人们的道德行为。和谐社会的道德建设应体现公平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以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从现代化的本质规定、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等方面论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从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及其本质、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人类文明进步潮流等五个相一致 ,论述了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原则和方向。同时 ,从理论建设、道德体系、道德教育、道德水准、道德舆论、道德氛围诸方面论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环节  相似文献   

20.
道德建设本质上是一种心理建设,因为只有诉诸情感信念的道德,才是现实的道德。传统道德的理性主义特质导致了道德理想设计与道德实践的悖离,实现道德向自由情感的回归是当代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分离也要求用道德情感来消解,塑造人己两利的现代人性;普遍伦理的呼唤在客观上要求建立以基本道德情感为基础的精神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