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4·20”芦山地震发生后,慈善公益类社会组织反应迅速,在抗震救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近500家慈善公益类社会组织迅速参与到芦山的抗震救灾中,在灾民安置、物资筹集、心理抚慰、维持秩序、志愿者培训等方面发挥政府救灾助手作用,成为抗震救灾的生力军。通过对四川省慈善公益类社会组织在此次芦山抗震救灾的参与方式、特点、范围及持续性等现状进行调查访谈,分析社会组织整合社会力量参与救助的经验与不足,以期为构建科学的社会组织管理模式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宗教界公益慈善的组织化进程中,统一战线发挥了政治合法性考量与枢纽性协调引导、服务和监督的重要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宗教界发扬服务社会、行善济世的优良传统,在扶贫济困、帮学助残、救难赈灾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并且公益慈善呈现出组织化的发展趋势。在对宗教界多个慈善组织的调研基础上,指出由于宗教界的公益慈善尚处于组织化发展的初期,还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因素。从而提出完善统战体制的顶层制度设计、设立宗教界公益服务促进会和公益信息平台、协调和规范宗教界公益宣传、建立健全宗教界公益服务的统战服务监督机制等对策,引导宗教界参与社会慈善公益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3.
新形势下,党中央高度重视加强社会组织建设与创新管理工作,近年来,我国慈善公益社会组织发展快速,数量和规模都日益扩大,监管难度显著增大,慈善公益社会组织信任危机事件时有发生。本文总结了慈善公益社会组织发展及其网络化管理现状,分析了加强慈善公益社会组织网络化管理的现实意义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慈善公益社会组织网络化管理的若干对策,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人类学与华人研究之视角探讨公益慈善,应强调将其置入政治经济框架中加以分析。公益慈善关系到社会价值,但不能简单地视慈善家之善举为其善心使然,或仅仅是受到宗教或道德观念的影响。道德观念和宗教精神固然会鼓励善行,但市场经济社会中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却有其背后的政治经济动因。公益慈善为社会构成的重要部分,同时发挥着维持社会结构稳定的作用。首先从人类学的角度简要回顾人类社会演变中的公益慈善,进而探讨中华文明之下的公益慈善,再以潮汕传统的善堂与慈善事业为例,讨论民间宗教与慈善及其关联与互动,最后集中讨论全球化市场经济与公益慈善,并进一步阐明,现代公益慈善肇始于工业化之后,乃市场经济社会的特有现象。如今,公益慈善已成为维持全球市场经济与社会制度的重要力量,公益慈善文化亦随之成为社会构成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社会精英与普通市民共识共享的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5.
社会福利事业作为佛教公益慈善事业发挥作用的重要载体之一,老年人、残疾人等社会福利服务对象历来都是慈善事业帮助的主要对象.佛教慈善组织参与养老服务递送是佛教以信仰为纽带走出寺院进入现实社会,积极参与社会服务的具体形式,是实现人间佛教社会化的重要路径.其优良的社会服务传统、较好的经济来源、强大的志工关系网络、优质的精神慰藉和临终关怀而大大不同于传统的民办养老院,是新时期促进社会化养老服务能力建设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6.
公益慈善作为社会性的德性,是为了公共利益的志愿性的道德行为,也是现代社会秩序维护以及道德实践困境排除的重要途径和迫切需要。从利他维度看,公益慈善是超越利己但不排除利益的利他行为,同时其是源于同情心但不排除理性的利他精神。从公德维度看,公德发展呼唤公益慈善发展,同时公益慈善与公德又是互利共生的。基于合理地回应社会问题的需要,我们对公益慈善进行道德原则设计与方式探索,这对于现代公益慈善合理性论证具有理论指导性,对现代道德实践具有现实指引价值。  相似文献   

7.
回归国家责任:公益慈善之资源动员及群众参与的新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慈善资源动员这一公共生活领域,重新引入"国家"这一变量,拓展"国家"角色的活动空间,旨在打破许多具有包容性的社会决定论假设,反思既有慈善救助研究的"公民社会逻辑".改革开放以来,在公益资源的动员过程逐渐褪去政治意识形态色彩、回归日常生活常态的同时,慈善事业的发展与慈善资源的募集也随之经历了政府主导的"再国家化"过程.转型时期的慈善公益参与,仍然具有很强的革命时期形成的国家动员、群众参与的传统烙印.为了重塑国家在公益慈善事业中的责任边界,维持国家自主性和社会自主性的相互共生关系,我们必须站在国家与社会的交汇面上,在资源动员的国家权能和社会力量的自由意志之间寻求一种动态的协调与平衡.  相似文献   

8.
郑观应的慈善公益思想有着丰富的内容和鲜明的特点,与同时代其他慈善家的思想一起汇合成了近代中国慈善公益思想的宝库。郑观应的慈善公益思想在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有着重要的启示:中国政府应该承担更大的社会职能,以履行国家之善;在发挥政府社会职能的同时,中国要大力培育民间慈善组织,以推行社会之善;同时要在学习西方慈善文化的基础上重构适合中国本土的现代慈善文化,以促使人心向善。唯如此中国社会才能真正走上和谐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社会福利事业是女性公益组织发挥作用的重要领域,女性公益组织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递送是女性以公益慈善为平台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有效途径,也是女性公益组织社会化的重要通道。女性公益组织显著优于其他主体的养老服务,具有女性特有的养老服务优长:对老年群体独有的性别关注,与各级政府组织的良性互动,强大志工团队参与养老服务的灵活性,愈趋人性化的精神慰藉与临终关怀,等等,这也是新形势下深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慈善事业中,政府对慈善公益组织的地位影响巨大,当前的慈善事业正处于从行政垄断型向开放市场型转变的阶段,转变的关键在于合理定位政府和慈善公益组织之间的关系.为了促进慈善公益组织的效率和透明度,一方面须明确慈善公益组织的法律地位,保证慈善公益组织平等获取慈善资源的能力;另一方面须明确和强化政府对慈善公益组织的依法监管的职能和责任,建立和完善政府对公益慈善机构指导、规范和监管的法律规则.  相似文献   

11.
社会工作发端于西方的慈善组织,二者都是以帮助社会上需要救助的人为目的。但是在救助功能上,社会工作较之慈善事业更具有预防和发展的功能。随着社会工作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社会工作的领域也日益扩展到慈善事业的领域内。试图通过对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社会工作者的主要角色以及社区社会工作方法三方面的浅析,来探讨当代慈善事业应如何发展才能更加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12.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工程中,慈善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从我国目前的形势来看,我们迫切需要激起社会怜贫恤弱的爱心,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慈善以其仁爱之心,关爱弱势群体和困难人群的生存处境,增强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和期望,有助于弥补过于悬殊的社会贫富差距;慈善所表达的善意和爱心,有助于克服日益严重的社会疏离和隔膜,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彼此亲近、沟通与认同,增强人际关系的融洽与友善,从而增进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陈光标事件分析了中国慈善公益观念在动机、方式上的冲突,并指出这些强烈的冲突源自传统慈善观念、计划经济时期慈善观念和西方公益慈善观念的冲突。最后,指出应该鼓励更多资金进入公益领域,对通过公益慈善获得合理的社会声望应该加以认可,并进行丰富公益慈善方式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加强高校离退休工作档案管理是推进高校离退休工作、建设和谐社会和高水平大学的需要。高校离退休工作档案管理存在着认识不足、管理缺失等问题。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加强高校离退休工作档案管理的认识,建立与高校离退休工作密切相关的档案,加强高校离退休工作档案管理系统、管理制度、管理队伍和信息化建设,切实做好高校离退休档案管理工作,让高校离退休工作档案管理为全面做好离退休工作提供更好的服务。  相似文献   

15.
基本社会保障是为保障国民特别是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要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能够体现公平正义原则的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基本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中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应有之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在基本社会保障方面享有平等权利。考察了我国基本社会保障均等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建立和完善基本社会保障的基本社会服务体系、财政体制、法律法规体系和基本社会服务的多元参与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企业家的职责与传统思想、西方文化、改良理念熔于一炉,构成荣德生的慈善公益思想的渊源。企业家的实力支持荣德生创办公益教育、公益交通、公益文化及慈善救济事业,构成荣德生人生事业的另一华丽篇章。丰富的慈善思想、广泛的公益活动,体现着企业家特殊的良心与智慧,推动着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17.
慈善行为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经济学角度考察了慈善行为最大化的问题。在进行简单的学术回顾之后,给出了慈善行为的操作性定义,讨论了慈善行为产生的三个基本条件。在经济分析中,首先,解释了为什么经济分析的单位是个人,说明了经济分析的内容,指出了经济分析所遇到的挑战;接着,详尽地讨论了采取转移财富的方法不能增加社会总福利的原因;最后,分析了怎样使慈善行为最大化,并提出了五条对策,即鼓励个人致富、使捐献主体的效用最大化、降低个人所得税税率、改善慈善基金的运作和政府应尽量退出慈善市场。   相似文献   

18.
现代慈善是一种公益伦理,它往往需要通过市场机制、商业原理去配置慈善资源。营利组织可通过“非营利性”手段为履行社会责任,而非营利组织可通过营利性手段使组织永续发展。但是,“慈善”和“商业”行为还是存在本质区别,因而仍有必要加强化慈善商业化监管。建议出台相应法律,完善营利法人社会责任制度,加强非营利法人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慈善信义法律关系,将营利性法人的“非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法人的“营利性”行为纳入法制的轨道。  相似文献   

19.
海峡两岸佛教慈善事业可从理念文化、政府政策、社会民众认同、佛教自身建设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在理念文化方面,海峡两岸皆以人间佛教思想为核心理念。在其他三方面,台湾地区因为社会经济转型先于大陆大部分地区,因而在政府政策对佛教慈善事业的支持、佛教界在推动民众对佛教慈善的认同和参与、佛教自身的慈善管理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已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有效的运行模式,如慈济"会员→委员→会长"的劝募模式;善款善事公开、善款专项专用、产业与管理分离的慈善管理模式等,能够有效地调动民众的捐款热情,推动佛教慈善事业的拓展。大陆佛教慈善团体则存在专业化不够、对志愿者的培训和引导不足等局限。两岸佛教慈善事业的相互交流和学习,有利于促进民间慈善和整个社会福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慈善活动中,政府的定位应当是慈善事业的适度推动者和慈善活动的有效监督者。从慈善事业的适度推动者出发,我国现行慈善捐赠体制应建立突发公共事件慈善调控平台,弱化政府募捐主体资格,完善政府购买慈善服务制度。从慈善活动的有效监督者出发,政府应联合多部门进行全方位监督,与社会第三方监督机构合作,建立慈善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