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维护金融稳定,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厘清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概念,阐明风险的生成机理实有必要。阐释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涵义和特点,认为金融机构顺周期行为、金融系统的网络风险、金融脆弱性是系统性金融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并分析了系统性金融风险在我国的表现形式,最后提出了如何通过宏观审慎监管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宏观审慎监管的主要目标是维护金融稳定,随着我国移动支付市场的快速发展,非银行支付机构的规模越来越大,特别是少数大型机构,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系统重要性也越发突出,在金融稳定框架中的分量越来越重,有必要将大型非银行支付机构纳入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做好风险防范,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相似文献   

3.
金融体系的系统性危机及目前治理的困境已经成为次贷危机检讨的重要内容之一。经历近30多年发展,宏观审慎逐渐成为系统性风险治理的新框架,并构成后金融危机时代各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宏观审慎监管体制需要确立中央银行在系统性风险治理方面的主导地位,并进一步加强对微观审慎监管的整合。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法律改革应引入宏观审慎监管以代替金融稳定,明确中国人民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中的地位,建立宏观审慎监管的决策机构,健全信息沟通机制。  相似文献   

4.
美国次贷危机后,宏观审慎监管成为全球共同的金融监管理念,引起各国金融监管框架和监管制度重大变化。本文研究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结合市场危机发生的案例,分析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的发生机理。基于宏观审慎监管要求,分别从宏观经济、股票市场和证券机构三个维度选取客观性指标构建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数法测度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研究显示,自2000年以来,我国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指数跌宕起伏,2006年以前系统性风险逐渐下降;2008年至今系统性风险呈增加趋势。实证分析表明,每次危机发生前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都会大幅增加。在测度系统性风险的基础上,本研究确定系统性风险指数预警值,运用Logit模型进行预警因素分析,检验预警值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预警是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环节和逆周期监管的实施依据,系统性风险达到或超过预警值,意味着应运用审慎监管工具进行逆周期调节,这对保持证券市场平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人们认识到缺乏从宏观的和逆周期的视角采取有效措施,忽视了金融风险的跨市场传播,导致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剧烈波动,成为引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宏观审慎监管得以受到高度的关注。由于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监管并非完全相互独立,政策制定者需要掌握在宏观审慎监管和货币政策下金融风险的传递机制,才能有效地进行制度安排。本文根据中国金融市场的特点设置合理的假设,构建包括家庭、企业、银行、广义政府四大部门的模型,根据已有的文献和实际数据估算校准参数,分析比较在不同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监管下,金融风险传递的运行机制。结果发现,宏观审慎监管存在明显的宏观经济效应;逆周期货币政策与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契合度较高;不同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监管之间有不同的交互效应。  相似文献   

6.
宏观审慎管理反映了金融风险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赋予金融压力测试新的理念。宏观压力测试是实现宏观审慎管理和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重要工具。为了防范系统性风险,宏观压力测试应重点考虑金融业的顺周期效应、金融机构的资产相关性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内生性因素。  相似文献   

7.
度量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大小、分析银行间的风险传染情况,为宏观审慎监管提供数据支撑是金融学界亟待实现的重要目标。通过中国上市银行业2013年的年报数据,运用矩阵法对我国17家主要商业银行进行系统性风险测度,研究发现:只有中国银行的倒闭才会导致其他银行的倒闭,即中国银行与其他银行的关联性比较强,在我国银行体系中发挥着核心的作用;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这三家国有银行在模拟分析中不会受到其他银行的危机传染;股份制银行比国有银行更易受到风险的传染,银行规模与受传染的程度成反比。总之,中国银行业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关联性,风险可以在同业拆借渠道中进行传染,存在着系统性风险隐患,迫切需要进行更为完善的宏观审慎监管。  相似文献   

8.
新书导读     
《基于宏观审慎监管的银行业压力测试研究》由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主笔彭建刚系湖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该书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宏观审慎监管的我国银行业压力测试研究》(71073048)的结项成果。该书包括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压力测试新理念、信用风险宏观压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受全球经济形势与金融危机影响,我国金融体系风险事件频发,并显现出从高风险领域流向低风险领域的趋势。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成为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与十九大报告中反复强调的党和国家的重大任务与方针。为防止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风险相互交叉,防范监管套利等问题,穿透式监管成为被监管者认可的正式概念,融入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及具体监管执行之中。该理念在我国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遇到了一些理论和操作中的质疑,从私主体权益视角入手,追溯其经济学与法学理论根源,明确该理念连接公法与私法、联系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合规监管的定位与价值取向,有助于相应制度与理论体系的构建完善。  相似文献   

10.
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引入逆周期的房地产贷款缓释乘数,对房地产贷款进行逆周期的动态调节,以降低房地产市场风险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相关性。将不良贷款率作为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显性指标,实证分析表明,引入缓释乘数的逆周期调节能有效缓释房地产贷款与房地产价格之间的顺周期性,能降低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与开发贷款相比较而言,购房贷款的缓释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