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新一轮农村土地改革的开展,我国土地流转呈"加速跑"的态势。作为农地流转的主要模式,农地信托是破解农业金融困局的有益探索。为推动农地信托的良性发展,我们需要对农地信托法律关系的主体和客体准确定位。农地信托的主体主要包括委托人和受托人,由于我国农地信托多采取自益信托的模式,其委托人应是农村承包经营户,受托人须是符合《信托公司管理办法》规定的农地信托机构。农地信托的客体是农地承包经营权,农户作为委托人需要将农地承包经营权转移给农地信托机构。  相似文献   

2.
农地承包经营权集合信托流转作为我国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的制度创新, 在实践中, 还存在着诸如产权主体模糊、信托财产界定不清、多重委托人主体结构和监管缺失等问题, 特别是地方政府信用的介入, 行政干预的加强, 不仅阻碍了原生性的农地经营主体的发展, 而且存在涉嫌挤压农民利益的问题, 带来农村社会治理的不确定性风险。因此, 应完善农地承包经营权集合信托流转的相关立法, 为构建产权清晰、流转有序、监管适度的农地集合信托流转制度提供法律保障, 这对我国农地经营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农地集合信托与农户利益的法律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户在农地集合信托关系中相较于农地信托公司而言处于弱势地位,保障农户利益是农地集合信托制度的核心。信托法为农户利益的保障提供了两种机制:受托人义务约束机制与受益人监督机制。农地信托公司需要负担信托法规定的以注意义务为核心的八项法定义务,以及公平对待农户与保护农地义务两项特殊义务。农户享有信托法规定的以知情权为核心的五项基本监督权利,建立受益人合议制和完善信息获取规则是农户行使监督权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我国土地信托模式的选择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信托有助于克服现实、制度和技术约束,是现阶段农地证券化模式的必然选择。我国目前实践的土地信托都是间接代理模式,进一步可分成“双合作社”和“二次代理”模式。土地信托“二次代理”模式有效缓解农民知识存量不足的矛盾,与土地大规模流转相适应,有利于集成信托业务的开展,适合现阶段在我国广泛推广。未来土地信托流转实践需要解决委托人和受托人身份确定、信托财产集中、参与主体的收益分配和风险分担等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5.
农地流转是解决农地家庭承包制与集约化农业生产之间矛盾的必然手段,法律制度是确保农地流转的基本保障。然而,相关法律在调整农地流转时却存在诸多不足,需要完善:一是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法》,对土地投资入股的方式与风险、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性质、农地流转的登记与农地流转的监管制度进行完善;二是完善《信托法》,增加土地信托的规定;三是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对成员的出资方式、合作社的法人性质、合作社及其成员的法律责任等问题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6.
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保障,而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资金的支持。通过对信托公司公开披露的年度报告分析,从财务分析视角,提出了通过信托引导银行理财资金投资基础设施项目、利用信托引导保险资金进行债权及股权投资及发行集合信托计划集聚社会闲散资金等最具可操作性的信托融资路径。  相似文献   

7.
我国当前农地流转市场并非完全竞争市场,存在市场信息失灵现象,土地资源配置难以实现帕累托最优。因此,在我国当前农地流转中,政府应通过信息规制手段矫正农地市场信息失真状况,修复农地市场机制,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政府对农地流转信息规制的对象为市场参与人的交易信息披露行为,重点是对市场信息的优势方——农村基层组织和涉农企业的信息披露行为进行规制。在我国当前农地市场信息规制中,政府应特别注重信息工具手段的运用,以规范管理流转当事人的信息供给与传递行为。  相似文献   

8.
政府主导型农地流转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讨论了政府主导型农地流转的理论基础,分析了政府能力、转入方经济实力和经营能力、相关各方的良性互动以及地方发展水平对其流转效益的影响,并结合成本收益分析指出政府主导型农地流转尽管影响大但并不必然导致多方共赢的结果。最后指出政府主导型农地流转实施起来难度较大,需根据主客观条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才能迅速改变农业生产面貌,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9.
基于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两种农地流转模式的比较分析,采用非实验评价策略识别农地转出户流转福利效应及两种流转模式下的福利差异。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模型控制农户人力资本特征后,政府主导型农地转出户福利效应远高于市场主导型农地转出户;而进一步运用两期面板数据进行双重差分倾向匹配,控制区域特征后发现,政府主导型农地转出户福利增加值要低于市场主导型农地转出户。因此,应在坚持市场在农地流转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积极培育农户人力资本,增加城镇非农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10.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流转中信托受益权质押是我国农地金融发展中的新生事物。农地权利信托受益权是一种兼具债权性、物权性并具有一定类股权性的复合权利,具有可转让性,适合作为权利质权的标的。农地权利信托受益权质权的设立应首先签订书面质押合同,并以交付信托文件或权利凭证作为农地权利信托受益权质权设定的公示形式。在"三权分置"视域下,允许农地权利信托受益权质押,可以在满足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需求的基础上促进农村金融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差序政策信任:农地金融扶贫贷款“冷遇”经验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农地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农村金融改革的当务之急。通过对4 025户农户调查分析,发现当前推广试点的农地产权抵押贷款政策业务受到“冷遇”,通过政策效果全面综合评估和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得出:农地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政策效果综合有效,南北存在比较性的区域差异,江西等中南部地区规模有效,宁夏等西北地区技术有效;江西明显存在经济有效显著、社会效果不够和生态效果存疑的问题,政策改进空间明显存在;农户、金融机构和基层政府对农地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政策的信任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基层政府盲目信任,且对该政策普惠金融的扶贫功能理解不够,贷款机构对该政策明显信任不够,呈现普遍的惜贷心理,农户遭遇“贷款尴尬”,信任彷徨,多贷困难,微贷不屑。为此,应加快农地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制度,优化政策执行效果;制订切合各地农村实际环境差异化的农地产权抵押贷款政策,以增强农地金融普惠扶贫决策的整合效果。  相似文献   

12.
对消费者信任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却很少有研究检验公司的行为和实践中有哪些是构成消费者信任的因素。品牌知晓度、售后服务质量、销售人员能力、技术水平和商家声誉对消费者信任有着程度不一的影响,消费者个体因素对消费者信任也有着一定的影响。这些实证研究结论有利于指导电视机经营商的诚信构建。  相似文献   

13.
信任模式的历史变迁——从人际信任到制度信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生产方式的转变引发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的变化。与此相应,信任模式必须由人际信任向制度信任变迁,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中国(长沙)信托国际论坛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长沙)信托国际论坛上,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理论界和实务界人士围绕"信托与中国"这一主题,对信托理论与信托理念、信托立法与信托法制、信托税制与信托监管、信托产品设计与运作、信托业的现状与发展、信托人才培养与管理等一系列前沿问题展开了研讨.  相似文献   

15.
从论证遗产信托在中国存在广阔的发展空间出发,指出了现实中妨碍遗产信托发展的现行税制和法律不完善及缺失的问题.在立法层面上主张,在民事信托方面放开受托人的资格规定、取消信托产品的规模限制,在税制上运用导管理论,制定配套的信托税制和完善信托工商登记管理办法.  相似文献   

16.
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耕地压力和耕地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从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工业化国家,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城市化发展、食物安全需要、农业生产生态结构调整等都对耕地形成了巨大的压力。为了农业和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对耕地进行保护。文章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详细地分析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耕地压力和耕地保护的内在关系,并提出了一系列比较具体、具有可操作性的耕地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国人信任行为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任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无处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但是,国内外学术界对信任的研究起步很晚,直到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家研究信任和社会学家关于信任的研究使得信任问题才开始受到多学科的关注.国外学者对信任的定义和类型展开了大量的讨论.我国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才真正关注信任问题.学者对信任这一概念的理解着重点不同,关于信任的划分多为"二分建构",事实上在他们的理论和现实生活中,关于各种信任的分类是相互融汇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嵌入性”视角,将社会关系网络———信任———经济行动者三者整合起来分析。在中国社会中,经济行动者间的信任是不同于其他个体间的信任情况,一方面他们具有工具性目的(赚钱),另一方面他们在交易过程中建立起一定的情感性关系,因而他们间信任中既有工具性信任又有情感性信任,即所谓的中间信任。另外本文结合个案分析,还提出两个假设:一是经济行动者间存在的信任中工具性成分总是大于情感性成分,二是经济行动者随着交易处于不同阶段时会相应地形成不同的信任状况(工具性成分和情感性成分的不同组合)。  相似文献   

19.
针对网络环境中信任缺失问题,阐述了网络信任的概念和重要性;重点分析了网络信任中主体意愿、关系人特征及环境因素三方面影响因素,进而描述比较了研究网络信任的理论模型、实体模型和实证模型;最后提出了网络信任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社会基本信任形态的社会基础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信任是社会生活稳定的基础,更是社会经济发展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中国当前信任状况堪忧,存在较为严重的信任危机.身份信任、契约信任、第三方信任是三种典型的社会基本信任形态,具有各自特定的社会基础.可以根据不同信任形态的社会基础特征将社会领域细分为一般生活领域、现实经济法律领域、虚拟网络经济法律领域,并据以厘清不同信任形态的优势,提升对信任的理性认识,形成良好的社会“信任合力”以破解当前的信任危机.针对虚拟网络经济法律领域,可以在发展契约信任的同时,采取特别措施促进与规范第三方信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