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德里达的马克思主义观主要表现在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等问题的回答上。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德里达着重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产生,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灵魂,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特征。关于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德里达主要强调了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德里达的马克思主义观对当今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助于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对于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德里达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而复杂的历史过程。第一阶段从1967年到1975年,德里达与马克思主义保持着一种外在的、谨慎的关系。第二阶段从1976年到1993年,德里达对马克思主义从解构走向同构,从怀疑走向肯定。第三阶段从1994年到2004年,德里达坚持马克思主义研究,关注现实问题,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日趋稳定。德里达马克思主义观对当今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助于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对于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德里达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而复杂的历史过程。第一阶段从1967年到1975年,德里达与马克思主义保持着一种外在的、谨慎的关系。第二阶段从1976年到1993年,德里达对马克思主义从解构走向同构,从怀疑走向肯定。第三阶段从1994年到2004年,德里达坚持马克思主义研究,关注现实问题,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日趋稳定。德里达马克思主义观对当今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助于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对于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基于德里达解构的马克思主义观;面向当代世界的批判精神和朝向共产主义的人类解放运动,是马克思主义保持当代性的两个维度.德里达对马克思的思想遗产作出“幽灵”化地隐喻,并以此审视当代资本主义危机,使马克思的批判精神获得解构式表达.在共产主义论题上,德里达则以“将临性”为视角,指出面向未来进行持续不断的现实求索.正是在批判精神与人类解放主题上,德里达的解构理论与马克思主义达到高度契合.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幽灵》是德里达文本解构策略的社会政治表达。与幽灵周旋,与马克思的幽灵周旋,在周旋中阐释自己的政治观。把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作为解读的对象,具有必然性,关注政治,关注滑向边缘的他者,是德里达旨趣所在。德里达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建构在理性中心主义上的本体政治的批判,建构一种后现代的政治观——差异政治。差异政治是后现代思...  相似文献   

6.
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回答了马克思主义观的基本问题。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就是共产主义,是发展的、异质的、批判的理论,是强大的精神支柱、科学的方法论和正确的指导思想。所以要认真地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用中立化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7.
德里达以幽灵来指称马克思的精神和遗产,把马克思主义幽灵化了。“德里达的马克思主义”,是幽灵学的马克思主义;解构和异延是幽灵学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德里达的幽灵学马克思主义所给予我们的,只能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乌托邦,是一个永远不可能实现的允诺。  相似文献   

8.
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德里达用解构的思维和方法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解读,形成了被学界称为"解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国内外学界关于德里达这一学说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研究观点可谓众说纷纭。研究现状主要集中在"解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原因、发展历程、存在的问题、基本意义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观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一批有影响的成果,它们涉及经典作家的马克思主义观、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观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观,这些成果从不同角度对马克思主义观的产生和发展的主客观条件、马克思主义观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观的历史和当代价值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观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领导观同马克思主义领导观一脉相承,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与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领导观。从理论基础看,邓小平领导观主要渊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领导学说;从形成发展看,它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民主革命时期和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从历史地位看,它是马克思主义领导观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工作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国内翻译界对德里达的认识仅仅局限于他的早期翻译思想。上个世纪末,德里达提出了“确当的翻译”的概念,这标志着他对自己前期翻译思想的修正。德里达翻译思想的转变对于国内翻译研究者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德里达的过人之处在于他能在世人熟视无睹处从马克思文本中拈出个幽灵学,从神出鬼没的幽灵性来对抗在场形而上学及其种种政治变形。德氏认为,只有从根本上解构马克思主义存在论,使之彻底摆脱传统的阐释模式与政治形式的纠缠,才能真正忠诚于诸多马克思主义精神之一种,即激进批判与解放允诺。然而,德氏的这番解构恐怕并没有解答马克思主义如何道成肉身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德里达文学批评思想的研究,首先表现在翻译西方理论家评价"解构主义"的著作,以及德里达原著的部分章节;其次,中国学者在这些译著的理解基础上,结合中国的本土语境对"解构主义"文学批评思想重新作了梳理和评价,出现了自己的"解构主义"研究成果;最后,利用他的文学批评思想展开中国当代的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14.
德里达的思想道路是由对胡塞尔现象学的跟进开始的 ,本文试图从德里达早期的《〈几何学起源〉导论》一书来看他如何从胡塞尔现象学本身返问出胡塞尔思想隐藏的矛盾 ,由此激发出德里达的“延异”思想  相似文献   

15.
以德里达对西方传统哲学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在场的形而上学”和“语言中心主义”进行的颠覆性解构为逻辑视线,对其解构主义进行了解读,指出了它的贡献所在和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6.
悼词在西方古典修辞学中属于炫耀式文类,旨在为逝者歌功颂德,使其永垂不朽。然而德里达认为这种将逝者归类的做法,抹煞了逝者的个体性,宣布了逝者作为个体的二次死亡。德里达的巴特悼词通过运用开放、支离破碎的话语和转喻,试图打破这种封闭的话语空间。尽管他想方设法冲破语言的牢笼,但最终还是难以避免地留下了修辞的痕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