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趋势、国际比较与路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快速发展,这与国家财政大力支持密不可分。采用描述性统计数据,梳理自2007年试点以来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趋势;采用比较分析方法,选取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进行对比,深入分析新形势下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困局。研究表明: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践发展既与政策预期存在较大差距,与发达国家相比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农业保险政策目标与农业发展形势不相适应、财政保费补贴省域差异不明显、农业保险险种相对单一、财政支持农产品品种数量偏少、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偏低、农业保险组织管理相对落后。据此提出农业保险政策的优化路径:进一步调整农业保险政策目标,“因省而异”制定中央财政差异化保费补贴政策,开展完全成本保险、产量保险及收入保险,拓宽财政支持农产品品种范围,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构建全国性农业保险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吉林、江苏两省农户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对我国试点地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运行绩效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对于增强农户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稳定农作物产量和农户收入都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各方面的作用只是对部分地区和部分农户比较显著,还必须要采取多方面措施完善我国的政策性农业保险。  相似文献   

3.
气温作为影响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探索极端气温与农业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对加速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1-2021年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在测算极端气温指数和农业碳排放的基础上,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极端气温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异质性以及作用渠道。研究表明:极端气温能够显著抑制长江经济带农业碳排放的增长,其中,极端低温影响农业碳排放的过程中存在环境污染程度单一门槛,即当可吸入细颗粒物年平均浓度高于45微克/立方米时,极端低温对农业碳排放的抑制作用呈现出边际递减的特征;采用替换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与分样本检验等方式进行再估计,研究结论仍然稳健;异质性分析发现,极端气温对农业碳排放的抑制效应在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农业发达和中等地区更加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农业技术进步是极端气温影响长江经济带农业碳排放的作用渠道。因此,需要以农业技术进步推进农业碳减排,减少农用化学品投入引致的碳排放,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低碳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4.
政策性农业保险中投保农户道德风险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政策性农业保险是政府支持农业生产、稳定农户收入、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逐渐在全国各省市进行试点实施。农业保险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易引起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严重影响政策性农业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制约农业保险作用的发挥。因此,有必要对政策性农业保险中投保农户的道德风险问题进行分析,以降低道德风险的发生,促进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稳定提供保障的农业保险只能实行政策性经营,主要原因有:与其他行业相比,农业风险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该保险市场也普遍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由于农业保险市场供需不足而导致农业保险商品难以商品化。因此,结合国外农业保险发展经验、WTO等国际协议的相关规定和中国的实际国情,我国应采用以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为主体的多元化组织模式,并开展多样化的农业保险模式。  相似文献   

6.
基于目前不可能建立国家农业保险公司和对相继成立的地方性农业保险公司的理解,研究区域性农业保险发展模式意义重大。山东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模式是:依靠立法保障与省政府推动,农业保险公司独立经营,政策配套与财政支持相结合,农业险与农村其他险互为支持,保障范围与保障地区逐步拓展,大力承保综合责任,灵活经营政策性业务。  相似文献   

7.
影响政策性农业保险需求的因素是多元和复杂的,指出其中主观性因素是指投保人年龄、文化程度、务农年限等主观方面的影响因素;经营性因素是指投保人的收入状况、经营规模与专业化程度、农作物或养殖产品经营风险大小(产量波动性大小等)等能够影响其购买偏好的因素;客观性因素是指投保人以外进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运行系统的其他主体在系统中的作为及其影响,这些因素是投保人所面对的制度环境,其核心是决定农业经营者投保收益率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在政策梳理基础上,基于典型案例和 2012—202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分别对农业“保险 +信贷”政策影响农业信贷发展的成效进行典型省份“点”的剖析和全国“面”的门槛检验。研究发现:在典型案例分析层面,农业“保险 +信贷”形成了以“政策性农业保险 +农林牧渔贷款 +财政补贴”为样板的实践模式,该模式以农户投保政策性农业保险为前提,以政府对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和农业贷款贴息为保障;在全国面板数据检验中,农业“保险 +信贷”政策对农业信贷具有显著正向作用,但受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双重门槛效应影响,即农业“保险 +信贷”政策对农业信贷的影响存在适度最优水平;进一步机制分析表明,农业保险平滑农户收入波动效应是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双重门槛效应存在的重要原因。建议一方面着力提高农业保险密度和深度,另一方面提升农业保险合同完备性,进行农业保险服务创新和国际经验借鉴,以期实现农业“保险 +信贷”支持农业信贷发展的最优成效。  相似文献   

9.
文章分析了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的难点,探讨了其对策选择基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论政策性农业保险法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策性农业保险法律关系,是指农业保险各方主体之间依据政策性农业保险法律规范而形成的一种权利义务关系,它由主体、客体、内容三个要素构成。基于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对法律制度保障的需求及相关法律制度的缺位,深入研究政策性农业保险法律关系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回眸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回眸了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所经历的六个阶段及在探索改革中创建的四种农业保险模式,阐述了在试点总结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五种供选农业保险模式。继而,在分析我国农业保险存在法律法规不健全、保险水平低、经营主体缺位和政府支持力度小等四大问题基础上,提出了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力度、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建立多元化农业保险组织、加快农业保险立法进程、加大宣传、提高意识、建立经营风险分散体系、培育和开放农业保险市场等七点思考。  相似文献   

12.
政策性农业保险既具有一般商业保险的基本特征,又具有自身独有的特征。目前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应从法律制度层面寻求解决之道:其一,明确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地位,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其二,建立多种农业保险模式,形成多元化的经营格局;其三,建立巨灾风险制度;其四,建立再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缩小地区收入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设计/方法】首先尝试构建一个同时包含落后和发达两个地区农业人口非农就业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和理论分析框架,系统阐释农业保险对地区收入差距的作用渠道和影响效应;其次通过建立中介效应模型实证考察农业保险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效果及作用机制。【结论/发现】农业保险是缩小地区收入差距的重要动力,非农就业是农业保险缩小地区收入差距的重要机制,农业保险通过提升农业效率加速非农就业,进而缩小地区收入差距;农业保险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会因非农就业水平不同而表现出明显差异,相比非农就业低水平地区,农业保险在非农就业中、高水平地区,对地区收入差距具有更显著的影响效应。  相似文献   

14.
农业保险是市场经济国家扶持农业发展的通行做法。通过政策性农业保险,可以在世贸组织规则允许的范围内,代替直接补贴对农业实施合理有效的保护,减轻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冲击,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稳定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农业保险又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开办中央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以来,农业保险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贵州省农业保险至今未能突破瓶颈。从国家、地方两个层面对当前农业政策解读的视角下,分析当前贵州省农业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实现贵州省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2007年以来,中央对农业保险的高度关注和强力支持,使我国农险试点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政策性农险商业化运营仍面临诸多困境:农业保险的高赔付与商业运营的趋利性之间存在矛盾,农业保险的协同性与政府部门“缺位”之间存在矛盾,农业保险的低补偿性与农业产业高风险性之间存在矛盾。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需要先试点后推广,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建立应对巨灾损失的风险分散体系。  相似文献   

16.
基于我国2007—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指标体系测度各省份农业生产韧性水平,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演变分析,进一步从抵抗力、恢复力和变革力三个方面明确了农业保险提升农业生产韧性的内在逻辑,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样本期内各地区农业生产韧性水平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增长速度趋缓,整体上处于高韧性水平的地区较少,同时期粮食大省、经济强省的农业生产韧性水平一般高于其他省份;农业保险整体上可以显著提升农业生产韧性,且这一效应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农业保险对农业生产恢复力和变革力的影响显著为正,对抵抗力影响不显著。异质性分析发现,在粮食主产省和高成灾率水平地区,这种提升效应更大且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关于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业保险以商业保险的运作方式已在中国推行近 2 0年 ,前景不容乐观。通过分析商业化保险不适合农业保险运作的原因、国外农业保险的先进经验以及中国入世对农业保险的要求这三方面因素 ,认为中国尽早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是农业保险走出困境取得良性发展 ,促进我国农业在 WTO条件下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 ,提出了关于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具体措施 ,为我国农业保险改革和发展提供政策性选择意见  相似文献   

18.
农业保险是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的助推器。基于2005-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以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作为绿色发展水平的度量,运用超效率SBM模型结合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测算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通过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农业保险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农业保险可以显著促进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农业保险保费收入每增加1%,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将会增加0.024%,农业保险能够促进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机制分析发现,优化要素配置是农业保险提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有效机制,但农业保险对推动中国农业绿色生产前沿面的扩张作用不显著;异质性分析发现,在农业信贷薄弱地区、西部地区、非粮食主产区以及土地流转率低的地区,农业保险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强,农业保险具有绿色普惠效应;同时农业保险能够促进免耕、精播少播以及秸秆还田等绿色农业技术的应用。基于此,从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制度、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推出绿色险种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农业保险发展的国际比较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欧盟、美国、日本等地区和国家农业保险发展的比较,总结了国外农业保险发展的共性和差异以及经验教训,期望能对我国农业保险试点和推广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20.
根据税法的可税性理论,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主体应给予税收优惠;为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经营农业保险,增加其赔偿准备金,应该给予其税收优惠;各国都把税收优惠作为支持和保护本国农业的一个重要手段。对国有农业保险经营组织、农业相互保险社、相互保险公司和保险合作社应免除一切税收;对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应根据各国具体情况,或予以免税,或予以减税。被保险人获得的赔偿金,不应被课税。我国应在已有针对农业保险的税收优惠法律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应的税收优惠制度,对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应免征一切税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