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从关系的角度把握人的生存方式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文化的关系;二是人的现实关系和虚拟关系。人的自然生存方式和人的文化生存方式都是一种现实的生存方式。而数字化技术的出现和网络化趋势的扩张,使虚拟实在成为人的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或者说新型的生存方式。如果不能处理好现实的生存方式与虚拟的生存方式的关系,不仅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生动的、直接的、现实的关系将被淡化,而且由于失去了这样一种活生生的物理现实的根基,未来的人类生存方式也可能走向枯萎的境地。  相似文献   

2.
人怎样生存,社会发展与人的生存有什么关系,人的生存是能动的,还是消极被动的?这既是人学理论研究中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当代中国协调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生存关系,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3.
个体生存论是克尔凯郭尔的基本哲学思想,个体生存论思想的形成缘于对思辨哲学体系的彻底批判以及欧洲浪漫主义的影响。“单个的人”和“生存”是个体生存论的核心概念。“单个的人”就是由激情的内向性和不断生成的主体性所构成的生存性存在,成为一个单个的人应该是人的生存目标;“生存”是对人的生存性结构的描述,即人是一种关系,是无限与有限、永恒与暂时以及自由与必然的综合,“生存”就是人实现自我本真存在的过程,包括人的自我参与、自由选择和自我实现。人生的三个阶段即审美人生、伦理人生和宗教人生,表现了人生选择的三种层次或境界,人在这三种层次间的挣扎与决断,表现的是人的生存辩证法。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实践观同时也蕴含着一种实践生存观。因其实践并不只是意味着人与外部世界之间的某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实践本身就是指人的生存活动方式 ,是人生存的特质所在 ,实践造就了人的生存以及人生存的自我理解。因此 ,实践观所蕴含的实践生存观实际上是使得实践观之所以可能的内在理论前提 ,这一前提是我们在理解实践观时应该明确意识到的  相似文献   

5.
“立美宜人”的生存观,是一种以建构美、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即“立美”与适合人的“生命、生活、生存”即“宜人”的统一为旨归,范导人的存在样态和生存活动方式的生存观念。只有在“立美宜人的生存观”的范导下,建立起以“立美宜人”为旨归的生存活动方式,才能消解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生存境遇之中出现的某种“非相宜性”和“异化”,才能实现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才能实现作为人类整体性生存境域体现的人类的整个生存环境的和谐。  相似文献   

6.
生存论与传统哲学的最大区别是对人的现实际遇和生活世界的关怀.传统哲学中的人是抽象化的人,而生存论意义上的人是具体现实的人、感性活动的人和历史生成的人.所谓生存论转向,其实是人学本体论的转向,是传统人本主义在当代的根本转型.生存论转向的人学意义是从传统抽象人本主义转向生存论人本主义.生存论转向与人本主义转向是一致的.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的划时代意义在于实现了生存论转向与人本主义转向.马克思的新人本主义也就是生存(实践)论人本主义.  相似文献   

7.
德性伦理学的形而上根据在于人的生存,德性的展现与人的生存过程同在。德性伦理学关怀人的生存意义,为人们过上繁盛、幸福的生活提供担保。德性伦理学立足于现实、具体的人,展现于人的生存实践,与人的生命过程、社会生活样式以及人性提升紧密相关。德性伦理学是成人之学,它追求幸福生活,展现人的生命状态,寓于人的生存实践,由此,体现出强烈的生存论特质。理解和把握德性伦理学的生存论品格不仅有助于德性伦理学的自我证明,也有助于道德哲学展现其应有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8.
从实践思维出发 ,审视人的生存问题可知 :人的生存方式和人的实践方式是本质同一的 ;人的生存方式具有现实性与理想性的双重特性 ;深入研究这一课题对于认识当代国人的生存方式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你要了解生存与生活的不同吗?动物生存,而人则生活。  相似文献   

10.
人的本质是物质与精神“二体性”,人具有双重生命 :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人类从自然生存转向技术生存 ,但并不能改变人的生物本性 ,工业文明使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人类必须由机械性技术生存转向生态性技术生存。克服生态危机的基本途径是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结合、技术进步与道德进步的结合  相似文献   

11.
传统人学对人的理解基本有两种向度,即超验生存观和自然主义生存观。马克思扬弃了这两种基本人学态度,从实践和生存出发去思考和审视人。马克思人学认为,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确切所指乃是人“本源性”的生命存在和活动方式,人之存在就在于他的历史性的“生存”与“生活”,“生存实践性”是人所“特有”的生存方式,构成了人之为人的“奥秘”和深层根据。人的“生存实践性”成为了马克思全新人学的核心,也完成了对人理解的革命性转变。  相似文献   

12.
恩格斯100多年前就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预警人类的生存危机,马克思则提出了根本的解决之道:包含生态文明与人的生存关怀在内的人化自然。面对着世界范围内的生态文明与人的生存关怀缺失,中国更应该从意识、规律、建设方面,坚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展示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与人的生存关怀。  相似文献   

13.
村上春树的小说《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具有着深刻的生存论内涵。就主题意义而言,该小说聚焦人类个体的心灵创伤,在人与人的对话中追问生存本质,反映出独到的有关个体对抗人生虚无的生存论立场。该生存论立场在多个方面与巴赫金的生存哲学相契合。借助巴赫金的生存哲学,该小说的生存叙事可以得到更为深入与全面的解读。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感性活动"范畴不仅是对费尔巴哈"感性直观"的超越,同时也开启了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致思理路。因为作为感性对象性的活动,赋予了人的生命以超越性、人的存在以自由的本性,生成了人对自身存在的自觉,这恰恰构成了现实的人的生存基础。感性活动内在蕴含着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双重纬度,这样真正揭示了人内在的生存结构。马克思生存论的开启,不仅激发了我们对现实异化生存的自觉,同样,为异化生存的扬弃开辟了现实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根据”、“意义”及其统一,是理解何谓生存的三个视角。透过这些视角,生存方式可以做如下界定:生存方式就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生存背景下,依照特定生存“根据”而存在,并通过多种生存实践来实现生活“意义”、彰显生存价值的方式。其实质就是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矛盾的解决方式。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主要有权力化生存、物化生存和能力化生存这三种形态,每种形态又都有其特征和表象。  相似文献   

16.
英美海洋小说中的人类生存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海德格尔存在主义视角出发,依据"周围世界""共在世界"与"自身世界"的三重结构世界理论,对英美海洋小说中的人类生存困境进行分类与梳理。认为随时代的发展,作品对生存困境的探索逐渐深化,由探索人与物的关系,演变为探索人与物、人与人的双重关系;之后发生质的飞跃,由生存探索进入存在探索,着力于探索超脱于物与人的虚无,进而寻求虚无与现实的结合点,对依然身处困境的当代人的生存探索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人的生存与人的本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凸现人的生存与人的本质的内在关系 ,本文从理论上比较研究了四种生存理论 ,即黑格尔的精神生存论、费尔巴哈的自然生存论、马克思的实践生存论、海德格尔的自我生存论 ,认为 :无论黑格尔所主张的理性自决的力量生成人的本质、费尔巴哈的感性生活自发生成人的本质 ,还是海德格尔的非理性的个人体验生成人的本质 ,都只能诠释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只有马克思的实践生存理论才能将诸多生存视界整合起来 ,揭示出人的完整的实践本质 ,并由此入手 ,剖析了当代生存哲学研究陷入“准存在主义”误区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审美与人的生存关系论是关涉美学哲学基础的问题。人的生存表现为生物生命、精神性、社会性的生存个性。对于人的特殊生存而言,审美不但有助于人的生存质量的提高,而且还实现了人对外物的诗意占有;不但使人以特殊方式实践了自由、解放,更在更高的意义上给予人的本质力量以全面、丰富的确证。  相似文献   

19.
"文学是人学",文学与人的生存相关联,可视为人生存超越之学。从生存论视域切入,人有生存超越本性,需要找寻超越途径,文学可以为人提供生存观照;语言是人的生存家园,也是文学审美场域。文学以语言为场域展开审美创造,让人在想象中构建诗意栖居之所。以语言为场域的文学,在审美方式与艺术表现等方面存在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把握文学话语审美特质,对解读文学文本及发挥文学"人学"功能都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自然·生存方式·人的本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本质是物质与精神"二体性",人具有双重生命: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人类从自然生存转向技术生存,但并不能改变人的生物本性,工业文明使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人类必须由机械性技术生存转向生态性技术生存.克服生态危机的基本途径是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结合、技术进步与道德进步的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