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5 毫秒
1.
论物之作为价值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界在对价值问题深入讨论时,有一个大多数人同意的观点,即认为只有人才能充当价值主体,价值关系只存在于人和物、人和人的关系之中。笔者并不完全同意这种观点,认为不仅人可充当价值主体,而且物也可以充当价值主体。在物与物、物与人,甚至物与精神之间也存在着价值关系。  相似文献   

2.
在儒家正统哲学中,"性"作为人得以成立之依据,乃是天赋的.这也可以表述为"性善论".<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篇的贡献在于,它论证了人性(天性)之实践环节在"心"上,由此形成"心性不二"的天-人关系框架.突出"心"之本体地位,"人道"内在同一于"天道",对"天道"的追求也实践地落实为人道追求;但另一方面,人道实践乃是天道实现的环节,又深刻地区别于"人类中心"的泥淖,从而有助于建立天-人,人-物的合宜关系.  相似文献   

3.
在对待"道"和"艺"的关系上,庄子主张"道"艺"合一.他认为"道进于艺",或"道在于艺"."技进乎道"是庄子思想的灵魂.同时庄子提出"道通为一"的思想为达其目标必经分解同合之途.其一,"以道观分",庄子的意思是,"分"与"成"是同一过程,不是"分"之外另有"成",也不是"成"之外另有"分",而只不过从一方面看是"分",从另一方面看是"成"."成"与"毁"亦然.庄子有关"分"、"成"、"毁"的论述是对中国古代工程技术设计思想的总结.其二,"不同同之",庄子的意思是以道观人察物,万物虽种类不同,形态万殊,但其根本之道是同一的."合异以为同,散同以为异",就是要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差异,将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以达到创新的目的."道通为一"是将个体的"分"与整体的"合"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有分有合的境界,这是庄子技术思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康德对"出现"和"自在之物"的二分,预设了"自在之物"的存在,但由于我们理性的局限性却又不能形成关于它的任何知识,既然如此,我们又怎能知道它的存在,也就是怎样从"此岸到达彼岸",因此,有人就批判康德说这一概念是对传统哲学中超验实体这一教条主义的让步,是与他的批判哲学精神不一致的。这样理解是错误的,其实康德意义上的自在之物并不是独立于思维的实体领域的一部分,而是一种思维工具,是我们人类思维在思考日常经验时必定要做的一种假定,只有通过它,我们才能运行我们的概念机制,在这种机制中,客观化倾向起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一)"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意涵内核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把握,首先是"人"这个概念."以人为本"的"人"是在社会历史中生活着的现实的人,是相对于神和物而言的.其次,"以人为本"的"本"不只是"本位",更是"根本",是人的价值与人的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6.
自然审美的性质究竟为何?美学史上最通常的解释是"人化说"."移情说"与"实践说"为其两种主要形式.虽说这也是对一种常见的自然审美方式的有效说明,但严格说来却并未切中肯棨.因为这类审美的真正对象尚不是自然物本身,而是对象化了的人自己.本文认为真正意认上的自然审美应当回到物"自身".这方面的经验表明,其中所发生的是一种现象学的"悬置"不仅要悬置观念的、实践的兴趣,而且也要避免主观性的"移情"或"比德".只有种悬置才能使物返回到"自身".所谓"自然美",其实就是从这种人和物同时各向其"自身返回时所形成的那种关系中绽放出来的."  相似文献   

7.
心性论是中国哲学的主流思想模式,它围绕着心性境界而展开言说,比如僧肇在<物不迁论>中提出的"物不迁"就不是一个认识论命题,而是一个心性论命题.心性论意义上的"物不迁"乃是主体达到佛教"空"的境界时"般若"智慧所观照到的一种景象,具体地说就是,"心空"则"心在当下";"心在当下"则"心不迁";"心不迁"则"物不迁",总之,一个人若能达到"心空"的境界,那么这个世界就对他呈现"物不迁"的景象,这种"物不迁"的景象是不可能通过世俗的认识而获得的.在僧肇看来,"心性论"意义上的"物不迁"乃是世界的真实相状即"实相".  相似文献   

8.
"人为自然而存在"与人之为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传统基督教神学和近现代哲学认为,自然是为人而存在的,自然正是在为人的存在中才获得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这一狭隘观念以人类征服自然的现实为依据,表面看来具有科学性和价值合理性,但实际上它却贬低了人的价值,使人沦为非人.尤其是它导致了人类对自然的掠夺与破坏,生态危机的发生就与这种观念有直接的关系.不仅自然为人而存在,人也应该为自然而存在,这是辩证的统一.只有在这种辩证统一中"自然为人而存在"才能获得价值合理性,人类只有做到为自然而存在,他才能真正摆脱非人状态而彻底地生成为人.  相似文献   

9.
董仲舒对"人"的认识始终是建立在对"天"的认识基础之上的."人"是天之子,是禀受"天理"的,"天"是人性的天;"天"虽然至高无上,但"人"却脱离了物的地位,成为董仲舒"天""人"二元统治思想的一端.天道人道在他的理论体系中是融通一致的,人人皆需循天道循人道;天道的核心是阴阳,人道的核心是德刑;循道必须止于一中,中即是忠.是董仲舒真正使"人"成为"统治"的基本要素,实现了"人"与物的真正分离.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的主体性不断扩张,任性的自我最终陷入生存困境及其生命本真意义的丧失之中.处于幽暗之谷的神秘"相遇"开始不断显现,"他者"逐渐成为众"我"关注的主词.布伯作为"我"同时也是"他者",在与"他者"的相遇-分离的经历中,生成了其独特的"他者"哲学:"我-它"分离关系中只有生存,没有人生;真实的人生皆在"我-你"相遇关系之中,在相遇关系中,一切"他者"都是"你",都是"永恒之你"的洞见者、表现者;你为在而需要上帝,上帝为你生之意义而需要你;在你我之间的相遇人生中有圣神的意义.布伯的"他者"思想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又局限难免.  相似文献   

11.
"普世价值"从本质上讲源于人类的共同性,因而在抽象层面意义上"普世价值"是存在的,而由于人类个体的特殊性,在具体层面的"普世价值"则呈现出不同特点。人权作为价值目标,在抽象层面上具有共同性,在具体人权内容上则受制于不同的经济、社会、文化、法治等社会物质基础,具有多样性。从二者关系看,人权与抽象层面的"普世价值"具有共同性,并作为后者的内核而存在。而在我国人权建设路径选择上,一方面要承认抽象层面的"普世价值"与人权的存在,并主导话语权,另一方面又应明确具体的"普世价值"与人权必须依据现实的社会物质基础,坚持自己的标准与内容,在此基础上的人权建设才能既不脱离世界主流,也不脱离本国实际。  相似文献   

12.
家政学作为一门新兴科学起源于18世纪西方国家,是工业革命时代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产物。然而,现代家政学无论是其外延还是其内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当今日本高等教育机构中,其学科名称为:生活科学、生活环境学、人间环境科学、人间科学等或仍然沿用家政学这一名称。其研究对象已由当初单纯研究“家政”,发展为研究人与人、人与物质、人与生存环境相互作用的层面上。其研究目的在于:运用科学技术提高国民生活质量、构筑可持续发展的循环型社会,为人类福祉做出贡献。现代家政学以“国民的衣食住行生活”、“国民健康”、“国民生存环境”、“人类社会福祉”等为其研究领域的核心课题,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以及应用科学、管理科学、生活哲学、生活艺术等于一体,已形成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成为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应用型科学。并展示出崭新的学科内涵和生活哲学理念。在发达国家中,现代家政学被公认为社会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生活科学。  相似文献   

13.
人造物的出现使人与物的关系复杂化,人工智能物的进展使这一问题尖锐化。抽象的“物质”概念不能说明人与物的关系。恩格斯指出了“物质”与“物体”的区别,但有时未加区别地使用这两个概念。应明确“物”同“物质”都是哲学的基本概念,二者不可相互取代。应明确人与物的关系也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对此的不同回答区分出人本主义与物本主义。恩格斯认为精神是物质的最高精华,这可理解为人和思想都是物进化的最高精华,这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物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对传统NPV法与实物期权法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进行比较。说明了这两种方法在投资决策中并不冲突,而是有各自的应用范围,即在确定性环境下,NPV法在投资决策中占有优势,而在不确定性环境中,实物期权法显得更为合理,并运用实例加以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5.
人是文明的创造者,土地是人的活动的载体和必要条件。人-地关系是犹太文明发生、发展的物质起点与基础,在其过程中既有地理要素对文化精神的嵌入,也有文化精神对地理要素的浸染。迦南地及周边地区的自然-人文地理要素对犹太文化的产生成长起到了广泛而深刻的潜在作用,后世犹太人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社会习俗、生活方式、文化品性均可从迦南地本身寻找到源头,也可从迦南地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找到源头。  相似文献   

16.
实质条件句和蕴涵的关系如何?实质条件句与日常语言中的条件句的关系如何?这是关于实质条件句的两个基本问题。澄清了实质条件句和蕴涵的关系,指出不能将蕴涵混同于相应的实质条件句的真理性,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所谓的蕴涵悖论。应该将实质条件句在技术上的价值与它在日常语言中的对应物这两个问题分开处理,并论证了以实质条件句概念解释日常语言中的直陈单独条件句的适当性,指出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卡尔纳普所谓之辩明关系。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材料美学、审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家居设计中的材质美的设计表现,并从材质美的挖掘与再创造,材质美对家居设计风格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为材质美在家居设计中运用、提升家居设计的精神境界和设计品位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8.
镜面材料是现代室内环境应用较多的装饰材料之一。它不仅具有装饰性,又能扩展空间,特别是在现在土地资源稀缺,寸土寸金的小户型流行的时代,镜面材料在增大视觉效果方面所起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但镜面材料本身对人的心理作用在现实中却往往被设计师忽略了。本文从探讨镜面材质在家居环境设计中所起的作用入手,充分肯定这一类装饰材料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同时提出家居环境中镜面材料的使用应慎重。  相似文献   

19.
孔子教化之道彰显了中国古典教育的成人意蕴。孔子从慎思个体生存处境此一根本问题出发,唤起个体生命朝向更高事物,据此确证自我生命价值。孔子以切实行动践履其“天下归仁”的大道理想,即塑造人类社会美好生活秩序。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仁”敞开了其教化人心的基本视野,即始终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唤起个体心灵朝向他者。作为孔子教育实践的中心,“启发”旨在引导个体从切己的生存体验出发,由现实性向可能性不断提升。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教学互动,一步步引导个体由一己生活境遇向人类历史文明延伸,藉此让“教化之道”得以传承。我们今天重新思考孔子教化之道,意在激活当下教育实践的深度自觉,唤起人们像孔子一样不断思考更好教育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孔子教化之道彰显了中国古典教育的成人意蕴。孔子从慎思个体生存处境此一根本问题出发,唤起个体生命朝向更高事物,据此确证自我生命价值。孔子以切实行动践履其“天下归仁”的大道理想,即塑造人类社会美好生活秩序。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仁”敞开了其教化人心的基本视野,即始终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唤起个体心灵朝向他者。作为孔子教育实践的中心,“启发”旨在引导个体从切己的生存体验出发,由现实性向可能性不断提升。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教学互动,一步步引导个体由一己生活境遇向人类历史文明延伸,藉此让“教化之道”得以传承。我们今天重新思考孔子教化之道,意在激活当下教育实践的深度自觉,唤起人们像孔子一样不断思考更好教育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