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行为分析:自我知觉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已经成为社会上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很多学者从多学科、多视角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行了一定分析.对大学生个体择业行为的考察应作为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重要基点之一.从自我知觉层面对大学生择业行为进行分析与阐述,认为大学生的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结果期待与个人目标是导致他们择业行为不当的重要个人因素,并从学生自身、高校和学生家庭等三方面提出了改善大学生择业质量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2.
依法治国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法治国需要依赖于全体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大学生是公民中先进的特殊群体,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对实施依法治国具有长远性、根本性的意义。在认清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的基础上,切实加强法律基础课建设,注意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综合素质教育中贯穿法律意识教育,着力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尊重法律意识和法律主体意识,逐步形成大学生良好的法律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3.
以施瓦茨(Schwartz)普遍性价值观问卷和Schein《职业锚》问卷为工具,对中俄100名心理学专业本科四年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大学生普遍性价值观与择业取向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俄大学生的普遍性价值观存在差异,择业取向也存在差异;中俄大学生的部分普遍性价值观与择业取向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4.
文章论述了法律意识对法律实践的指导作用,提出法律意识是立法实践的指南,是正确执法与司法的思想保证,是自觉遵守法律规范的思想保证。论述了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必要性,分析了在校大学生普遍存在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指出培养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当代大学生合理知识结构的需要,是依法治国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并对加强高校失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运动员择业效能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大学生运动员的择业效能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运动员择业效能感的整体水平不高(95.27±12.13);大学生运动员择业效能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0.05),男生高于女生;大学生运动员择业效能感的生源差异显著(P<0.05),城市生源学生高于农村生源学生;大学生运动员择业效能感的项目差异显著(P<0.05),个人项目运动员高于集体项目运动员;不同年级大学生运动员的择业效能感呈高—低—高—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新世纪大学生职业选择过程中择业价值的心理特点分析,揭示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特征以及择业过程表现出来的心理矛盾冲突,通过对教育环境和青年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分析,提出对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科学教育和引导方法.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大学生心理压力总体状况与来源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运用自编的"大学生心理压力问卷"对浙江省四所大学的学生心理压力总体状况及来源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总体压力感处于一般水平,压力的主要来源是自我发展与择业压力因素和学习压力因素。男大学生在学习、社交、生活及总体压力感上高于女大学生;二三年级大学生在生活方面感受到的压力高于其它年级大学生;理科大学生在学习、社交、自我发展与择业及总体压力感上高于文科大学生;农村大学生在学习、社交、生活、自我发展与择业压力方面高于城镇大学生。  相似文献   

8.
高校不断加强法制教育和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对于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以及中国社会的法制化进程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当代大学生法制教育和法律意识培养的现状分析,阐明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同时提出高校要进一步加强法制教育,不断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在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针对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育与中国社会主义法治文明建设的关系问题,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理论指导,阐释法律意识的内涵与特点。研究考量了大学生法律意识偏失存在法律基本知识不足、观念陈旧、法的心理因素与自我控制力不足等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这些问题作了社会、学校、学生3个层面的成因分析;政府、社会团体和家庭应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育创造条件和保障,营建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学校应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育纳入到教育教学中,推动法律教育教学方式和内容改革,并用社会实践来强化法律意识;大学生应发挥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端正法律态度,在实践中深化法律意识,处理好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等这些方面,就是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培育的认识论路径。  相似文献   

10.
东西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比较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180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我国东西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分析异同形成的原因,并针对突出的现实问题,提出解决办法。调查从择业标准、择业目标、择业归因、择业准备四个方面进行。其结果有共同点,也有差异性。东西部大学生在择业标准上差异很小,即普遍表现出重个人价值和功利价值,轻社会价值和精神价值;在择业目标上,东部学生相对侧重选择“外资或合资企业”“公务员”工作,西部相对侧重选择“科研教学工作”。在择业归因上,东西部普遍表现出重素质和能力,轻学习成绩或一般知识的特点;在择业准备上东部学生更强调提高人际交往技巧,西部大学生则更强调要争取获得更高学历和文凭。  相似文献   

11.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大学生法律意识要素、法律意识作用、法律意识现状的分析,认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有正面和负面作用。为了激发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正面作用,抑制负面作用,提出了从大学生法律意识形成的主观途径和客观途径入手:从主观上看,大学生法律意识应该从法律心理、法律观念到法律意识形态方面来逐步完善;从客观上看,要从加强学校教育与和谐法治环境方面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社会法律意识和大学生个体权利意识的觉醒,高校管理法律纠纷呈快速上升态势,侵害大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维护大学生的权利,应建立完善的救济途径,改善高校治理方式,进而实现教育法律体系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塑造,是关系到能否实现依法治国的根本,对中国社会法治国家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学生作为国家和社会的未来主体,他们现代法律意识的生成,可以提高和形成整个社会和民族的法律意识,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实现法治社会基本方略的最重要的精神力量和内在支柱之一。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国家现代法治建设的需要,是法治国家对人才素质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大学生与其母校对簿公堂的事情层出不穷,这些诉讼大多是由于高校在处分违纪学生时存在法律上的缺失,以及与大学生们的相关法律权利相冲突引起的。文章提出从大学生权益保护和依法治校两方面来解决这一矛盾,一方面主张要理顺高校与大学生们之间的各自权利义务关系;另一方面强调依法治校,对高校的管理方法与规范合法性提出了异议,并探讨高校管理活动的法律重构问题,提出了在高校管理理念中必须注入法治精神和维权意识,保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师生共建合谐校园。  相似文献   

15.
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素养还十分贫瘠:法律知识欠缺、法律意识淡薄、大学生违法犯罪明显上升.要加强法制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要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主阵地作用;要坚持依法治校,营造良好的守法氛围;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6.
藏族大学生群体对法、法律或其现象的反应形式,即心理、知识、观点和思想,包括对法律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可称为藏族大学生群体的法律意识.藏族大学生群体的法律意识是形成"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通过民族法学教育予以培育.  相似文献   

17.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500名医学大学生法律素质进行研究,有关数据显示:所调查的医学生在法律知识素质方面有所欠缺,并缺乏自主学习和持续学习的能力;在医事法律意识方面表现出希望获得更多的法律知识同时又缺乏对法律的信任;遇到利益冲突时更多关注自己利益而非患者利益;医学专业学生仍然没有形成正确的医事法律思维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  相似文献   

18.
关于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对其自身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对科技进步和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对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都有重要意义。问卷调查上海、天津、湖北等省市3 916名本科生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法律素质现状与依法治国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要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水平,必须对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进行全面改革。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大学生公民意识缺乏的现状出发,探寻其背后的传统教育弊端;并在强调公民教育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提出法律教育因其本身具有的特点与公民意识的培养存在较强的耦合,进而探寻了法律教育在公民意识方面可发挥作用的四种途径,以达到为现代公民社会提供具有高素养人格主体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及家庭的共同努力。可以通过案例介绍、案例点评、法律辩论与推理、综合评价的方式来提高大学生法律课堂演讲的实效性,还可利用班会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树立典型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以强化大学生法律意识;同时应建立合理而有效的网络监管机制,净化网络环境,以利于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大学生树立法律意识,构建高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学生法制教育体系,使大学生成为知法、懂法、遵法、守法的公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