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土地流转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并进而加快农民群体分化。城镇化需要农民市民化,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则需依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在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基础上,从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过程中,还需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提高农业生产率,切实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因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亟需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和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  相似文献   

2.
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本质特征、发展动力与培育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育规模化、集约化、高效率、可持续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描述了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本质特征:即农业生产规模化、生产要素集约化、技术应用广泛化、产业体系一体化和资源利用合理化;提出了技术变革、专业分工和农民分化是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发展动力;最后提出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基本原则:即符合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需要;有利于农村家庭经营基本制度的稳定;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与区域经济发展特征相适应;与农村全面深化改革相协调。  相似文献   

3.
农民是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主体,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流动和分化不断增强。在农民分化结构中,离农户逐渐脱离农业和农村社会完成城镇化进程,而占农户中绝大多数比例的半工半耕农户和纯农户仍然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有依赖性,小农经济依然是乡村社会秩序建构的经济基础。农民分化促进了小农经济转型发展,中坚农民与老人农业有机结合的乡村社会和农业经营结构,既促进了传统小农经济的去内卷化,同时也再造了城镇化进程中乡村社会的基本生产生活秩序。新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要重视农民分化的社会经济基础,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增强对进城农民的吸纳能力,同时发挥中坚农民等多元主体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坚持以农民为主体的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路径创新。  相似文献   

4.
农村空心化、农民荒与职业农民培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空心化是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复杂问题。本文将农村空心化、农民荒和职业农民培育作为系统逻辑体系,构建了一个全新多维研究框架。农村空心化不但带来了"农民荒"的严重挑战,而且也带来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历史机遇。鉴于"农民荒"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把农民兼业化作为短期有效缓解手段的同时,长期中应积极实施职业农民培育,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收益,以此化解农业生产接班人危机。  相似文献   

5.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改革极大释放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显性化。农业经营比较利益偏低刺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沿海地区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在一方面为土地规模化经营及实现农业现代化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转移客观上加快了城镇化进程。但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民的市民化都需要有适应现代农业、现代工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的高素质劳动者。因而,应设法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以实现经济发展、城镇化与人的发展的协同促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6.
当前农业数字化转型快速推进,文章基于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已有的研究,认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应该注重提高规模化经营程度、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等方面。并根据中国大陆2015—2019年28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回归模型验证了农业数字化对农业现代化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农业数字化可以促进农业规模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从而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认为应重视农业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情监测,促进农业信息流通;应促进数字技术在土地流转和农业生产中的使用;要注重培育农村电商,加强与先进电商企业的合作,发挥农村电商在农业销售、农民增收和土地流转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民职业分化现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民职业分化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及其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统计数据,对当前中国农民职业分化的现状和特点进行了总结,发现我国农民职业分化发展速度较快、前景乐观,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如分化职业层次低、稳定性差、建业性强等问题,这些问题将会对农民进一步分化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形成一定威胁,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8.
单家独户或小范围的农业专业化生产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但必然会受农业分工的有限性制约,影响农村劳动力的劳动分工深化与职业分化。只有在农业区域生产专业化条件下,生产效率提高、交易成本降低、劳动者从中得到的收益增加,才会激励劳动者主动参与到分工与合作的进程中来。浪山村经验表明,当一个地区农业生产形成专业化,主导产业选择正确,规模报酬递增得以实现,"斯密猜想"的困境就可能缓解,其潜在的收益会激励劳动者进行劳动分工;而生产专业化的同时,也需要农户之间进行合作来降低交易成本,这必然导致农民职业进一步分化。劳动分工与职业分化水平提升反过来可以集中投资,促进技术发展和人力资本积累,进一步提高专业化水平,由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9.
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城镇化发展,城镇化发展提高农民市民化意愿、满足农民市民化诉求。农民市民化是农民扩展自由、拓展选择集以提高可行能力的重要途径。农民市民化为释放农村土地资源,改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而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创造条件。农民市民化的规模和速度需要与经济发展速度和政府财政承担能力相适应,农民群体分化速度要适应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实现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与农民群体分化的动态均衡。因而,在农民群体分化的过程中,要逐步实现公共基础设施的城乡一体化以及公共服务的城乡均等化分享。农民市民化和农民职业化是农民获得发展以实现农民现代化的重要契机,所以应注重实现农民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协调互动。  相似文献   

10.
基于在甘肃、湖南和贵州三省的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回流农民农业经营决策和新型农民职业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回流农民是否从事农业经营和能否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同时受到个人禀赋、农业信息感知和乡土情结的影响。个人禀赋的影响表现为:教育程度较高和非常健康的回流农民从事农业经营的可能性低;有培训经历和非常健康的回流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可能性高;农业信息感知的影响表现为:惠农政策感知水平越高,回流农民从事农业经营的可能性越大,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可能性也越大;农业风险感知水平越高,回流农民从事农业经营的可能性越低;支农举措感知水平越高,回流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可能性越大;乡土情结的影响表现为:有土地流入经历的回流农民从事农业经营的可能性更大,爱农情结越深的回流农民越容易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建议从改善农业经营金融扶持与农业保险体系、强化农业技术培训、提升农业信息传播效果和激发回流农民乡土情结四个方面入手,吸引更多回流农民从事农业经营,培育更多回流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相似文献   

11.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现实意义 21世纪初,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化、工业化步伐日趋加快,作为农业大国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进程是势在必行.然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迈向现代农业的必经之路,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有利于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促进土地合理利用.防止承包土地粗放经营甚至土地抛荒,减少了土地资源闲置和浪费,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优化.二、有利于农民增收.农民以入股、转让、出租等形式将土地流转给种养大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业龙头企业,再由他们将零星抛荒土地集中连片采取规模化集约经营,使得单位面积土地产值增加促进农民增收.三、有利于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大规模集中连片经营,有利于采取机械化耕作,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推进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水平.  相似文献   

12.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实现农民现代化转向,而农民生产经营观念的转变对整个农业现代化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通过对关中4个村庄的调查发现,现代农业进入农村经历了接受——抵制——再接受的过程后才真正进入农村。而农业逐步现代化的过程中,农民生产观经营观念和学习观念也随之变化。这些变化与农民的理性基础、新的要素投入与外部社会环境密不可分。为实现农民生产经营观向更高层次发展,需要通过完善农村教育网络、内化现代农业价值等方式来实现。  相似文献   

13.
以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概念界定为起点,运用规模经济理论和实证数据从农业生产和农业产业化两方面对河南省农业规模化经营的现存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提出通过建立土地流转管理机构、建立土地流转中介机构、加快农村城市化建设、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等措施促进农业生产方面的规模化经营;通过促进农业一体化经营、建立健全利益机制、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壮大龙头企业规模等措施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的规模化经营。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农民经纪人的发展状况及其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民经纪人队伍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新事物。不仅促进了农村的物流,同时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传播,加速了农业的科技进步。但从目前农民经纪人的整体情况看,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通过严格把关、规范管理,可促进农民经纪人经营规模化、活动组织化、手段现代化、功能综合化、市场多元化和服务信息化。  相似文献   

15.
提升农业竞争力对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农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是提升农业竞争力的重要前提。要实现农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必须以城市化为助力,减少农民,聚集土地。城市化可以有效提升农业竞争力。实行新型城市化战略,应从转移农民的去向、农民进城的意愿、城市的接纳力、进城的速度、户籍制度以及与其有关的各种制度和土地流转等方面解决农民进城问题,最终达到提升农业竞争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农业规模化转型与农地土地加速流转带动了人口的流动与劳动力的非农转移。通过泉村的案例调查发现,农民对农业规模化转型表现出不适应,呈现出规模化经营与小农经营的张力,在这过程中农民既没有完全离乡也不愿放弃土地依附,而是被迫卷入到资本化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当中。频繁的人口流动导致农村出现明显的阶层分化,上层农民与下层农民出现了空间与心理上的区隔,这种区隔也加大了阶层之间的矛盾张力。面对农业转型过程中的困境,首先,需要构建组织化的小农户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农民的组织化。其次,要发展服务型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衔接。最后,面对传统村庄共同体的解构,需要再造新的村庄共同体,弥合农村社会的分化与失序。  相似文献   

17.
提升农业竞争力对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农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是提升农业竞争力的重要前提.要实现农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必须以城市化为助力,减少农民,聚集土地.城市化可以有效提升农业竞争力.实行新型城市化战略,应从转移农民的去向、农民进城的意愿、城市的接纳力、进城的速度、户籍制度以及与其有关的各种制度和土地流转等方面解决农民进城问题,最终达到提升农业竞争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民职业分化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农民职业分化有着深刻的经济社会原因,是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全面迈向小康社会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职业分化不断发展,但由于户籍等制度约束、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劳动力市场不完善、乡镇企业和城镇化发展步伐缓慢等因素,近年来速度有所放缓。为此应从严格控制农村人口数量增长与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相结合、继续深化各项制度改革、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培养、创造新的非农就业机会等方面来合理开发农村剩余劳动力,以促进我国农民职业分化。  相似文献   

19.
从农业合作生产制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允许农地使用权的有限流转,这个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农地使用权由高度公有到逐渐私有的过程。通过一个动态博弈模型,认为在采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条件下,合作生产制会导致集体中的农民诚信缺失、偷懒行为盛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得农业合作生产制中的激励问题不再是一个问题。不过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引进会使农业产出增加,同时经济发展使得农民从事小规模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的机会成本上升,因此存在着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强烈经济动因,而规模化经营要求农地集中使用,这必然要求农地使用权在一定范围内能够自由流转。  相似文献   

20.
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冷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某些地方政府极力倡导和强行推进的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模式,本质上是强制劳动力、资本和土地分离,而不是促进其自由结合,因而并不能提高土地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益,也不能增加农民的实际收益。在目前城市尚无法完全容纳农村多余劳动力,农业技术水平不高的现状下,通过政府权力而非市场手段,强行推进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只能导致土地收益的快速集中、土地经营整体收益的降低和农民实际收入的明显下降。而土地收益的快速集中、土地经营整体收益的降低和农民实际收入的下降,必然加剧农村贫富分化,迟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