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高校教师评价得到了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然而由于经费投入、科研成果等“硬指标”成为引导高校发展的重要依据,使得诸如教学投入、教学管理与教学研究等“软指标”在我国高校教师评价中往往被忽略。教学学术的提出无疑是我国高校教师评价改革中发展的新维度,其对于高校教师评价矛盾的整合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学术导向下高校教师评价的内容、主体与方法需要进一步完善,并通过在评价中确立大学教学的学术性地位、构建多元角色管理的高校教师教学评价体系,推动高校教师评价向科学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高校教师转职(转换职业性质、转换职业环境、转换职业角色等)是高校稳定人才资源、构建本校竞争力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高校教师自身发展过程中的选择,更是高校教师事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案例探讨,运用逻辑思辨方法在深入分析高校教师转职内、外部原因的基础上,厘清地方非“211”本科高校这一“中间层次高校”的教师转职风险、成本、动机之间的内生关系及其发生的影响,提出维持并提高高校教师资本的创新高校人力资本投资模式,即改进高校人事管理、职称评定、学术环境等制度;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进行引导,从而提升高校对教师就职的吸引力,完善高校进人、用人、留人制度等,最终增强教师工作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随着“非升即走”成为我国高等学校教师聘任的主流制度,高校教师的权益保障问题在人事制度改革和相关立法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结合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来看,我国高校教师面临的权益保障困境主要表现为“学术青椒”的尴尬:在“非升即走”聘用合同签订前,高校教师的法律身份模糊;在签订合同时,高校教师的主体性尤其是平等参与权缺失;在履行合同中,高校教师权利救济渠道不畅。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术锦标赛”的异化:高校人事管理的相关法律内容模糊、高校办学自主权边界不清和“非升即走”制度的价值偏离。破解“非升即走”制度下高校教师权益保障的现实困境的关键在于学术生态的优化:国家层面应明确“非升即走”聘用合同是“具有行政要素的劳动合同”的法律属性,重构高校教师“兼具公权与私权性质的特殊劳动者”的法律身份,完善高校教师聘任的相关法律体系;高校层面应重塑“非升即走”的制度价值,充分发挥制度的激励和促进作用,完善“非升即走”制度内容及配套措施,健全教师权益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4.
高校教师职务岗位聘任制是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因此,在教师职务岗位聘任中,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规范非学术行为,消除不正当行为,科学设置岗位,严格聘任工作程序,充分发挥同行专家学术评议的主导作用,加强过程监督和教师权益的保障工作,促进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健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从历史发展来看,学术职业的流动是其固有属性.合理的学术职业流动无论对于高校教师,还是对高校或是国家都是有益的.学术职业的流动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教育系统内部的流动与教育系统外部的流动.教育系统内部流动可分为组织内流动和组织外流动、学科内流动和学科外流动;教育系统外部流动则导致了高校教师的流失.学术职业流动既与市场经济体制、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学校发展状况和职业竞争力等外部因素相关,也与职业地位、工作环境、教师价值观和教师自身素质等内在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6.
学术资本主义是高等教育在适应外部环境与内在需求的过程中形成的,它给高校教师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为了更好地迎接挑战,高校在教师管理上需完善有效的培训机制、设置灵活的绩效考评体系及营造宽松的组织氛围。  相似文献   

7.
高等学校学术评价制度体系的国际化比较研究意义十分重大。韩国高校的学术评价制度于1986年开始实施,并逐渐形成规模体系。其学术成果的评价方法包括定量评价以及是否登载于检索期刊的定性评价,但数量化导向的特征较为明显。韩国高校之间的激烈竞争导致教师由于学术成果评价而产生的心理压力较大,此种现象与促进教师全面发展的目标相违背。韩国高校学术评价制度体系的建设对于我国高校学术评价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反思价值。  相似文献   

8.
以高校社会学学科教师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了高校类型、科研能力与学术产出的关系,得到以下结论:科研能力对学术产出具有积极显著影响,即学历和职称对学术产出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在一定年龄之前,年龄和学术产出的分布关系呈现缓慢下降趋势,在一定年龄之后,年龄和学术产出的分布关系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学术产出中高校类型差异得到了部分证实,"985"、"211"高校教师的核心论文影响力显著高于一般高校教师;高校社会学学科教师的学术产出和科研活动没有发现存在"马太效应"。对于高校教师的学术产出,科研能力是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化,我国高校体制的完善,很多高校均构建了用人机制与岗位聘任制度,并且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尽管这些制度与体系均在不同程度上强化了我国高校教师考核的质量与水平,但是在其实际应用过程中也逐渐显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就高校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学术评价是学术管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有效的学术评价为学术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在高校的学术管理活动中,学术评价包括对高校科研成果、教师工作等多方面学术活动的综合评价。本文从学术评价的角度,分析了高校学术管理活动的现状及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高校教师工作具有创造性、复杂性的特点,其劳动成果具有部分隐蔽性的特点。目前我国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内容和标准未能全面反映高校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评价结果的客观性、权威性和公正性有待提高,评价过程和结果对促进高校教师长远发展的作用有限。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优化应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的评价理念,完善评价指标体系,重视评价的反馈环节,赋予教师充分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2.
信息化时代对教师的教育权威、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提出巨大挑战。顺应“云学习”而生的大学生“云学习团队”为高校教师开辟了新的教育舞台,促使高校教师角色发生重大转变。“云学习团队”中高校教师的角色素质由网络技术知识,敏锐的洞察力,高超的设计能力和团队训练能力,团队决策、引导、控制、协调以及评价的能力,平等的意识,积极的态度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构成。高校和教师应该通过改变教育理念、创建良好环境、主动进行“云教育”实践全面实现教师角色素质的升级换代。  相似文献   

13.
高校教师从事的是一种学术职业。高校教师的主观幸福感是在与教学和科研相关的学术职业活动过程中得到的一种精神满足和情感体验。学术环境是影响高校教师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校应当通过创设各种条件,满足教师在学术活动中内在的心理需求;应当逐步去行政化,强化学术权力在学校生活中的权威,促进学术环境的优化,提升教师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当前高校学术活动中存在的道德失范问题、产生的根源以及与高校学术评价体系的关系 ,提出通过构建一个包括学术规范、学术评价指标和学术批评机制的学术评价体系来加强高校学术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学术自由”的核心思想出发,追溯学术自由理念与学分制之间的历史渊源,并结合新时代特征总结提炼出学术自由的现代涵义,探讨了学术自由理念引导下的学分制对高等教育的挑战和高校现行学分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完善高校学分制体系的具体措施及对策。  相似文献   

16.
刘献君在《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10期撰文指出,高校教师职业是学术职业,高校教师聘任的制度设计要遵循学术职业的特点。在进行制度设计时,主要应根据学术职业的要求,针对我国高校实施教师聘任制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改革思路和对策:(1)在教师聘任的制度设计中,要根据学术发展的需要设置岗位;(2)根据学术职业的特点,将“有固定期限”聘任和“无固定期限”聘任作为一种制度设训,建立学术职业“准入”制度;  相似文献   

17.
根据高校教师评价自身的特点 ,剖析其评价的目的 ,阐述了评价的主体、客体、方式、方法 ,为客观公正地评价一个教师 ,科学、合理地建立高校教师评价体系 ,更好地搞好教师评价工作及为高校人才的选拔提供科学评价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高校女教师学术水平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高校教师的学术水平状况进行调查,发现高校女教师的整体学术水平低于男教师,但差距有逐渐缩小的趋势;不同类型的高校女教师学术水平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关于目前高校学术评价的流弊,凡身在其中的高校教师,无不深有感触,并深恶痛绝之.学界有识之士对此亦有深刻的反思.笔者作为一名在高校任教22年的大学教师,对此也有切肤之痛.  相似文献   

20.
培植本国教师是西学东渐过程中近代中国新式高等学校独立自主发展的重要途径。民国时期高校公派教师出国制度发展的动因,最初来自高校学习欧美先进知识的需要,以及力图维持教师国际学术水准和激励教师研求学术的需要。此后,这一制度受到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培养中国本土科技领袖人才和国民政府培养中高级建设人才的目标的推动。因为高校教师在高深学术领域相比普通留学生具有明显优势和效益,因而公派高校教师出国制度不断拓展,并与普通公派留学构成互补互通之态势。在政府、高校、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的推动下,民国公派高校教师出国的路径逐渐多元化、分层化;公派教师的精英化程度增加,公派目标向更专业、更深入的项目研究演进,资助力度和方式逐渐区别于普通公派留学生;高校教师公派出国以研究学术的特质不断增强,促进民国高等学校学术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