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辽宁作家杨春风的长篇小说《辽河渡1931-1945》描写了抗战时期东北小镇底层百姓的苦难与挣扎的生活.作家以饱满的情愫书写了当异族侵略国土的时候,曾经静默的生民在日常生活形态被无端打破后的觉醒,进而表现出潜在意识里"民族意识"的提升和抗争意识的行动自觉.小说行文细腻隽永、结构铺陈严谨、人物清晰丰富,具有史传性的底层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2.
有清一代,出于禁锢思想,维护其统治的需要,大批中原名士和江南士人流放到东北地区,其夜宿辽河古城或晓渡辽水,都成为他们永久的记忆,成就许多吟咏辽河的诗作,为我们今天了解当年的辽河风貌和流人面对辽河所表达出的情感变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这些流人,不仅为东北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进步、风俗的改变、民族的团结与边疆的保卫做出了贡献,同时也给各个地方留下了特色鲜明的文化印迹.他们有关辽河的诗作正可说明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3.
建构辽河文化品牌,打造辽宁地域文化,必须要知己知彼,为此首先要梳理辽河文化历史资源,理性地分析辽河文化的缺失,特别是从全面振兴辽宁的角度,探讨辽河文化与辽宁未来发展之间的关系,确定辽河文化的缺失,提出辽河文化的未来发展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辽河的治理使得保护区内动植物栖息地质量得以改善,生物多样性显著恢复.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仍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分析辽河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环境,倡导辽河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包括完善保护政策与制度,确定优先保护区域,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与评估,强化生态系统与物种资源保护,加强遗传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惠益共享,建立公众参与及合作机制等,为辽河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斯大林与中国共产党恩怨悲欢几十年,其中既有推动世界革命的考虑,也有意识形态的碰撞,而处于主流和核心地位的还是国家利益的冲突。大致表现为:众多盟友权衡中的一个(1921-1931);复杂矛盾斡旋中的一种(1931-1945);国共力量消长中的终抉(1945-1949);国家利益碰撞中的初次(1949-1953)。纵观斯大林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阶级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因素是明显的,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国家利益至上和民族利己主义的影响也是根深蒂固、源远流长的,对中国国家利益造成了严重损害。  相似文献   

6.
辽河最迟在魏晋时已有大批船队抵达辽阳的记录,经过历朝的努力,到明初江河入海口至开原老米湾全面通航,船只超过数千艘,运输粮购供辽东驻军,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民间水上运输,明初辽河航运是辽河航运史上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辽河文明”的释义出发,从自然生态资源、多元经济形态、人类文明起源、区域民族文化和社会人文艺术等五个主要方面,阐述了“辽河文明”的独特地域文化内涵.认为“辽河文明”的命名,是基于历史考古学和文化人类学,其本质特征是“文化特质”和“文脉基础”.而“辽海文化”的命名,则是基于地域文化学、人文地理学和方志学,其本质特征是“文化符号”和“文化表征”.二者的关系,不应当是如有些学者认为存在“非此即彼”的排他性,而是以辽河为“圆心”,互为表里的姊妹文化关系.辽河文明与辽海文化,就如同“黄河文明”与“齐鲁文化”的关系一样.由此提出“辽河文明”是“辽海文化”文脉基础的论见.  相似文献   

8.
清以前浑、太诸水及北镇周围的许多河道都汇归辽河,除大小凌河外,辽河平原所有河道几乎全都属于辽河水系,辽河水系是相当庞大的。解放后经过人工的调整,使浑河、绕阳河与辽河分离,才变成三个系统。这些水系不管主流或支流,历史时期内都发生过巨大的变化。现按水系自东向西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辽河水,清悠悠,哗啦啦从我家门前流……”这优美的歌声,唱出了营口人对家乡的热爱。地处辽河入海口的营口,是东北地区历史最悠久的  相似文献   

10.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变该地区的图书馆为其殖民文化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1937-1945年日本本全面侵华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进一步给中国国书馆事业带来深重的灾难。  相似文献   

11.
文以盘锦市作为辽河三角洲的研究核心,通过对研究区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数据的处理,获取地物信息图谱,提取所需信息数据进行区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预测研究:首先进行土地利用动态分析,分析了辽河三角洲1976—2000年土地利用类型结构时间上的变化情况;之后采用转移矩阵法,利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3期遥感资料,建立辽河三角洲70年代中后期至1988年和1988年至2000年两个间隔12年的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分析三角洲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演变过程;最后利用马尔科夫链模型对三角洲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趋势进行预测,为区域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1931-1945年,横跨整个二战时期的苏日关系是复杂多变的.随着战略态势的变化,双方的外交主动权发生同步转移,致使双方关系发生相应变化,即由二战初始阶段日本对苏"求和"政策的"待价而沽"、经过日苏双方的"和平相处"、转入二战后期战略态势发生根本转折后苏联对日本"明送秋波"的断然拒绝.  相似文献   

13.
1931-1945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长达14年之久的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和巨大的损失.为了战后向日本索赔,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曾设置机构专门负责损失调查与统计的工作,抗战损失调查已成为抗日战争史的重要部分。客观、完整、准确地反映抗战期间中国损失,是每一位史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4.
两位老人,背着一身行囊,挎着相机,沿着宽阔的辽河河岸,走村入户,调研访问……采访录音者——便是我和老伴,我们在为辽河"作传"呢。我和老伴生在辽河边,长在辽河畔,属于典型的辽河"土著"居民。但是,我们在生活中了解到,虽然辽河边上生活着千千万万的辽河子民,但很多人对这条母亲河的相关知识知之甚少,尤其是对它的昨天更是一无所知。另外,我和老伴在翻  相似文献   

15.
近代辽河航运业的衰落与沿岸早期城镇带的变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清末民初东北社会变迁的历史转折点通常是以1905年辽河航运经济由兴盛走向衰败为界标的。在详细考察辽河航运业衰落的主要成因基础上,从社会学的互动理论研究出发,可以发现辽河航运经济的衰败与辽河流域早期城镇带的解体和迁移之间的内在联系。辽河航运的衰败对区域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多元的,这其中最突出的一点是导致了辽河流域大约半个世纪的逆城市化变迁  相似文献   

16.
在1931年至1945年日本对中国东北铁蹄肆虐的漫长岁月里,大批的女性作家同男性作家一道在阶级压迫、异族侵略、家国沦丧中经历苦难,用坚强的生命意志隐晦地发出抗争的呼声。女作家们没有把笔肤浅地局限在女性擅长表现的缠绵悱侧的情爱层面,而是将个性解放和民族孵放异质同构的现实追求诉诸笔端。女作家感同身受地表现黑土地上东北妇女的性格特征——坚强、任劳任怨、宽厚、团结,这样的性格品质在显现女性崇高的奉献光辉的同时,也成为女性主体自我追求的障碍。  相似文献   

17.
以辽河生态文明示范区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了辽河生态文明示范区"三带"建设区域的界定和治理现状,分析了辽河生态文明示范区"三带"建设面临的问题,从7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辽河生态文明示范区"三带"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日伪统治与朝民向中国东北的迁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伪统治时期,朝民向中国东北的迁徙分为两个时期.1931年至1936年为自然迁徙时期;1937年至1945年为组织迁徙时期.两个不同时期朝民的迁徙都与日本殖民者施加的影响有关.前一时期,日本殖民者通过逼迫和引诱的方式迫使朝民迁徙;后一时期,日本殖民者则直接通过"集团"、"集合"等方式组织迁徙.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发展历程中,辽河文明一直贯穿始终。以东北为肇兴之地并建立起政权的女真民族,在继承辽代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东北内地。金代在辽东地区的建置主要为威平路和东京路。通过收集整理了辽宁省辽河东部地区已发掘的金代城址和遗址,结合相关史料,以及出土遗物,对金代辽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认为辽东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东北前列。  相似文献   

20.
辽西红山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是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方国)时期辽河文明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红山古国文明"在中国北方文明起源中具有先导性的文化意义;夏家店下层文化虽相当夏商和西同初期,但不是先商之源,而是北方多元中心的先秦"燕亳方国"文化.辽河文明构成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总体格局中的一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