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8 毫秒
1.
苏洵、苏轼、苏辙与张方平关系密切,关键在于苏、张之间政治取向上高度契合、私人情感上有知遇之恩,而苏轼、苏辙对张方平其人天资、交游、人格的倾慕,使他们的交谊具有忘年之契的特殊意义,也使苏轼兄弟或多或少有美化张方平之嫌。  相似文献   

2.
苏轼有才、有识、有胆。黄庭坚说:“东坡文章妙天下,其短处在好骂。”(《豫章黄先生文集》卷19 《答洪驹父书》)曾敏行说:“东坡多雅谑。”(《独醒杂志》)苏辙说,苏轼作诗为文“托事以讽,庶几有补于国。”确实,苏轼的诗文多有寓讽于骂或谑的。“骂”、“谑”、“讽”是苏轼诗文战斗性的统一内涵,也是苏轼诗文的艺术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3.
朱志先 《南都学坛》2011,31(4):35-40
《千百年眼》是晚明张燧的读书札记,其间既有精辟的史论,亦有严谨的史考,尤以新见迭出为学界所称道。但从史源学的角度而言,《千百年眼》与李贽著述有紧密的联系,李贽的《焚书》、《藏书》、《续藏书》等,皆为张燧所征引或抄录。依《千百年眼》内容而言,李贽著述对张燧的学术视野、《千百年眼》的编订及内容选材上都有很大影响。通过辨析《千百年眼》与李贽著述的关系,既可窥见其史源问题,又可发掘张燧"异端"思想之渊源。  相似文献   

4.
三苏父子是宋代蜀学思想的领军人物,苏洵作为苏轼、苏辙的父亲,在宋代蜀学的形成之初发挥了重要作用。前人考察苏氏父子的创作多将关注的焦点定位于苏轼,而于苏洵、苏辙略有缺憾。作为忧乐为天下的北宋士人群中不可忽视的一员,苏洵的文学创作深染时代风气。特别是他的史论文创作秉承“其义一,其体二”的原则,将道统与政统的追索贯彻于史论中,成为影响苏轼、苏辙史论文创作的思想前导。故以苏洵史论文的宋学色彩作为探究,对全面理解三苏蜀学思想和两宋史论文的发展将提供极为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苏辙在文学史上的评价呈逐渐走低的态势。古代文章“一门三父子”的千古美誉,苏辙成为最黯淡无光的一位。人们通常认为,这种现象是由于苏轼光环的遮蔽所致,其实最重要的原因是人们对苏辙研究不够,认识不深。苏辙一生重“学”重“道”,强调学道既是学习之本,更是立身行世之要;他毕生追求道德文章相统一,故其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致。苏轼与秦观不约而同地对此高度推崇,现代研究者不能熟视无睹。  相似文献   

6.
苏轼诗歌创作的分期问题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轼诗歌创作的分期问题新探方然学术界历来十分重视苏轼诗歌创作分期问题的探讨,然而众家持论多异。苏辙以为:苏轼“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谪居于黄(州),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又说:“公诗本似李、杜,晚喜陶渊明。”①大抵以苏...  相似文献   

7.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征引苏氏计十四处。《论语集注》十二处皆出自苏轼,其中《论语.公冶长》"孔文子"一章所引苏氏非若大槻信良所指苏辙,而是苏轼。《孟子集注》两处,一处《梁惠王章句上》所引苏氏非若《四书通》、蔡模《孟子集疏》所断定之苏轼,而是苏辙,《孟子集疏》、《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全文》亦皆误认为是苏轼;一处朱子所谓"近世苏氏"指苏轼、苏辙兄弟二人,非单指一人。  相似文献   

8.
三苏蜀学是北宋中期一个重要的儒学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三苏(苏洵、苏轼、苏辙)认为,“礼”的精义是“顺人情”,圣人制礼的目的就是以礼来调适人情。三苏把“人情”作为古礼的本质内容,他们在解经时往往以人情为原则。表现在政治上,苏轼、苏辙以王安石为不近人情者,用“人情”、“公议”作为攻击王氏的武器。  相似文献   

9.
从出版史的角度看 ,“乌台诗案”是以印本书的盛行为文化背景的 ;《钱塘集》的雕印刊行是北宋中期民间出版空前活跃的表现 ,也反映了印刷出版业初步繁荣阶段管理上的失控 ;遭受诗祸的苏轼、苏辙深刻反思了他们的著述与出版活动 ,这是苏辙生前未刊行其集子的重要原因。元年间 ,“痛定思痛”的苏轼、苏辙在外事活动中均遇到了宋朝书籍外流的问题 ,这一现象激发他们对政府的出版管理政策进行认真的思考 ,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贾顺先、戴大禄主编的《四川思想家》(成都巴蜀书社,1988年)包含20篇文章,每篇评述一位广义的思想家或哲人。如能增补四篇,探讨西汉教育家文翁的后裔文同(苏轼表兄),苏轼之弟苏辙、黑格尔专家贺麟、新儒家唐君毅,那便更加完备了。 钟肇鹏《严遵》善用蒙文通和郑良树的著作。17页论“命”一节甚佳,概观汉代对命的  相似文献   

11.
苏轼、苏辙蜀中少作很多 ,但他们诗集均不载 ,故其蜀中踪迹难于稽考。但他们有不少忆旧之作 ,现又发现苏辙在新津、苏轼在灌口各有诗一首 ,加上历代方志记载可资佐证 ,本文因而可以得出结论 :苏轼确实到过灌口 (今都江堰市 ) ,登过青城山  相似文献   

12.
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他一生仕途坎坷,但在诗、文、词、书、画方面却有很深的造诣,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父子三人均入“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为人洒落出尘,言谈之中不乏诙谐与幽默,下面的几则故事充分反映了他的这些性格。一、“开口便是罪过”宋王明清《挥尘录·后录》载;苏轼从黄州转迁汝州,途中起官为登州知州,乘船经过泗州时,偶作一词:“何人无事,燕坐空山。望长桥上,灯火闹,使君还。”泗州  相似文献   

13.
佛道思想与苏轼仕途生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人罗大经引述朱熹批评苏轼兄弟的话说:“‘二苏以精深敏妙之文,煽倾危变幻之习,早拾苏(秦)张(仪)之绪余,晚醉佛老之糟粕,余谓此文公二十八字弹文也。”“苏轼早期文章,颇有《战国策》纵横议论之风,这一点已成为学界的共识。至于苏轼与佛老的关系,在他遭贬以后,对佛道典籍的兴趣明显增浓,这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苏轼接触佛道典籍并醉心于其中的思想,实际上可以追溯到他儿时在家塾学习时,苏轼对于庄子思想和文辞的喜  相似文献   

14.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甚为明显:苏轼因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之情。  相似文献   

15.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作于何时、为谁而作历来存在不同看法,从中秋的本来含义,从苏轼中秋诗词的惯例,从苏轼与苏辙兄弟的情谊角度分析,《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应该是写给苏辙的;从该词表露的情感,从苏轼在黄州、儋州所处的地理位置与苏辙所处的地理位置分析,《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作于儋州的可能性相对大一些。  相似文献   

16.
苏轼“无意为文”说略论祁海文“无意为文”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影响很大的一个理论命题,它盛行于两宋文论,其间,北来文学大家苏轼倡之尤力。苏轼的“无意为文”说出入于诗论、文论、书论、画论之间,体现着他对文艺创作一些重要的规律性问题的精妙见识,不仅对两宋文论影...  相似文献   

17.
欧苏相合于“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有一篇叙述和欧阳修特殊关系的重要文章,即《祭欧阳公忠公夫人文》,兹将有关文字抄录于后: 轼自龆龀,以学为戏。童子何知,谓公我师。昼诵其文,夜梦见之。十有五年,乃克见公。公为拊掌,欢笑改容。“此我辈人,余子莫群。我老将休,付子斯文。”再拜稽首,过矣公言。虽知其过,不敢不勉。契阔艰难,见公汝阴。多士方(讠华),而我独南。公曰“子来,实获我心。我所谓文,必与道俱。见利而迁,则非我徒。”又拜稽首,有死无易。(《苏轼文集)卷六十二)  相似文献   

18.
在北宋后期的文坛,苏辙是一位相当重要的人物.他的辞赋观和苏轼相近,相当重视辞赋在造就、展示文人胸襟方面的价值.苏辙赋与苏轼赋一样,追求情、理与物象的相融,以展示脱俗的澄怀见长.苏辙赋有相当独到的地方.他的赋风格平淡渊雅,与苏轼赋的横放飘逸有别.他的赋善于铺排描写,尤其善于描写悠远明净的境界以表达心灵的闲适超然.对待辞赋传统,苏辙继承的一面要多于苏轼.苏辙的四言赋相当有特色.  相似文献   

19.
苏过,苏轼少子。二十二岁前,随苏轼宦游南北,二十三岁至三十岁间,侍父贬流惠州、海南。三十一岁至四十二岁前,随叔父苏辙闲居颍昌。四十二岁后或仕或黜,五十二岁时暴疾于路途。苏轼三子中,苏过文学成就最高,由清人辑佚而传世的苏过《斜川集》,诸体皆备,无不文采飞扬,才气纵横。其原因是苏过长期随父亲辗转流徙,多承过庭之训,全才父亲的悉心教导加上自身的勤奋以及那传奇般的经历成就了他的"能文"。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有关资料,对夏承焘《张子野年谱》关于张先“为嘉禾判官”和“知渝州”的系年提出商榷;并论证张先并未于皇佑五年“重游长安”,所谓“苏轼之友赵子野”当是“吴子野”之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