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5 毫秒
1.
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的现状、成因及法律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我国目前的经济转型时期,女性享有平等就业权是实现其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维持社会和谐稳定和两性协调发展的保障。然而,近年来以女大学生就业歧视为代表的女性的就业歧视,已经演变成为我们必须面对普遍现象和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尽管我国通过法律手段加强了有关禁止性别歧视、保护女性平等就业权的规定,但仍难以有效解决女大学生在就业中面临的歧视问题,女大学生的就业率普遍下降。解决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的重点对策为重构反就业歧视立法,具体说来,应当完善、细化现有反就业歧视法律、法规,增强可操作性,修改现行法律中不利于女性就业的规定,明确规定就业歧视的判断标准和就业歧视行为,完善反就业歧视的法律救济程序或建立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机构,建立、健全生育保障法律制度,将生育成本社会化等。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劳动力市场,大学生就业市场供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就业歧视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文章认为我国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歧视,从传统观念、法律、经济学等角度分析女大学生面临就业歧视的原因,构建一个以贝克尔歧视理论为基础的女大学生就业歧视模型,并根据模型提出解决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当前,在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女大学生就业更难.然而,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并未受到社会应有的重视.出现性别就业歧视现象并不是偶然的,有其产生的原因和改进的余地,单纯的“就业供大于求”只是表面现象.文章通过对女大学生的就业歧视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出了造成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其中女大学生由于就业歧视而导致的就业难等一系列问题更加不容忽视.女大学生的就业歧视问题严重违反了就业平等权,使得人力资源的配置有所扭曲,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将分析我国当前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的状况,从各个角度研究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希望对探寻出解决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的对策能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当今,就业歧视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女大学生面临严重的统计性歧视。本文基于贝克尔歧视理论,认为新建本科院校女大学生就业统计性歧视分别表现为"同酬不同工"和"同工不同酬",并从新建本科院校和女大学生两个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陈雷 《中南论坛》2009,4(4):31-34
当前,大学生就业歧视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经验、年龄、性别、特殊疾病等方面。形形色色的就业歧视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大学生就业歧视最关键的原因是我国禁止就业歧视的法律制度不健全。因此,我们应当从禁止就业歧视的立法、执法、司法等方面尽快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7.
运用自由女性主义和激进女性主义的观点对美国著名作家索尔.贝娄的小说《赫索格》中的两性关系进行分析对比,探寻当前女性解放时代两性问题的出路。自由女性主义和激进女性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女性受歧视的命运,但二者都只强调女性单方面做出努力,却忽视了男性在提高女性地位方面的积极作用。女性要想在不破坏两性和谐关系的条件下获得平等权利,必须争取男性的参与和支持。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就业中“经验歧视”的法律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大学生就业中的歧视现象比比皆是,而“经验歧视”则更为常见,如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简章中要求需“具有两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威胁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何谓就业歧视?工作经验要求是否构成“就业歧视”?对此要求如何进行法律规制?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受歧视的二元制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农民工受歧视的问题却非常严重,既损害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也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农民工在城市中所遭受的歧视主要表现在就业歧视、社会保障歧视、教育歧视,根源在于城乡分割的二元制度。为解决农民工受歧视问题,应从改革户籍制度入手,加快制度创新,创建平等的就业机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0.
从贝克尔歧视理论出发,揭示出其理论基础--身心不悦的实质是厌恶成本,解释了其理论困境,并运用到大学生就业市场上,阐明用人单位拒绝女大学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减小成本的理性选择,同时具体分析了女大学生自然附着成本的内容,并提出女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大众媒介传播中女性形象的建构,多少会受到一些根深蒂固的性别歧视现象的影响。从社会性别和女性主义视角出发.通过对传媒中一些表象的分析。挖掘出现代传媒中依然存在的男性话语霸权和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分析了大众媒介中的性别意识偏差给女性和社会造成的影响.并探讨了将性别意识进一步纳入媒体主流意识、促进两性和谐发展的新渠道。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政治发展是少数民族政治体系随着少数民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从一种政治关系结构模式向另一种政治关系的结构模式的变迁,从而建构起一种更加合理的政治关系模式。将少数民族政治发展从我国统一的政治发展中独立出来加以考察是因为在我国存在着相对独立的少数民族政治。建国以来我国少数民族政治发展的历史轨迹经历了建国初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西部大开发后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内容、形式、过程和特点,并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少数民族政治发展除了具有政治发展的总体特征外,还表现出了前进性、目的性、动态性和协同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3.
构建以男女平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先进性别文化,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澄清其理论基础。唯物史观认为,作为社会意识的性别文化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先进性别文化构建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需要超越性别对立的思维方式,以两性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在法律政策层面,正确把握自然性别与社会性别的关系;在社会生活层面,营造女性和谐的家庭与职业关系的文化氛围;在女性自身层面,处理好主体意识与性别角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近十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女生开始对传统性别观念持反思和批判的态度,并且更多地表达了对追求事业成功的向往.但是在高校女生群体内部,却存在学历越高,社会性别观念越趋保守的特点.就影响高校女生性别观念的外部环境而言,中国父母的社会性别观念发展状况不均;部分传统及待发展地区依然存在着对女性能力的偏见和歧视;尽管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女性人才培养和性别研究的积极意义,但仍有部分教师对女性的能力持有偏见;就业市场上或明或暗的性别歧视也影响了高校女生群体的自我定位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野下,要促进和谐性别关系的形成,需要建立和完善两性平等与发展的法律机制,激发和张扬两性活力和创造的法律机制,构筑和夯实两性协调利益的法律机制,建立和形成先进舆论引导的法律机制,构建和保证通畅表达两性诉求的法律机制,重建和确保夫妻生活诚实守信的法律机制,充分发挥法治在构建性别和谐中的机制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作为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男性作家,宁肯小说以“超性别”的视角,对两性关系进行了深入探索与思考,展现了各种形式的性革命给婚姻制度带来的冲击以及当代社会两性关系的多样化发展态势。从传统婚姻对女性的桎梏,权力对女性身体的强行侵占,女性对男权制社会中不平等的两性关系之反抗,具有探索性质的“拜访式同居”,对最本质的两性关系的追寻,到对理想的两性关系模式的探索,宁肯写出了变动中的两性关系,几乎囊括了当代社会各种两性关系模式,展现了转型期中国社会两性关系的多元化与复杂性。其中,宁肯既自觉地克服了男权意识,超越了性别壁垒,又在文本中努力践行他的性别观。  相似文献   

17.
五四时期女性作家教育文化背景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五四新文学发生、发展的第一个十年(1917-1927),即通常所说的“五四时期”,有一群令人瞩目的女性作家崛起于20世纪的中国文坛,如陈衡哲、冰心、庐隐等。本文试从五四女作家群的学历、阅历等入手,探究其中西合璧的高等教育背景、时代文化思潮以及和谐平等的两性文化氛围等等因素,对于她们的人生道路、人格形成、禀性气质以及迅速成为著名作家、教授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前对大学毕业生实际就业收入性别差异的系统性研究缺乏。大学毕业生实际就业收入存在明显性别差异,且有扩大趋势。在教育层次、就业行业、职业岗位、学科专业和实习期等方面,男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收入高于女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收入的性别差异、行业职业的性别隔离和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等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实际就业收入性别差异的主要因素。加强女大学毕业生创业就业教育,完善公平就业的制度建设以及优化性别平等的社会文化环境,减少对女性的性别歧视是缩小男女大学毕业生实际就业收入差异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分析侨乡女性创业的动机、创业分布领域、管理模式、家庭与事业之间关系等现状,指出女性创业过程中存在的性别歧视、女性创业者心理误区等问题,提出构建先进的社会性别观,发挥妇联等社会组织的作用,加大对女性创业的扶持力度,探索促进女性创业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20.
嫦娥原型所蕴涵的文化精神,表征了女性对于生命自由的追求,对人与自然、人与人有机和谐关系的渴望,昭示着未来女性的成长之路:当代文学女性不仅回归了女神的文化精神,生命力得到了张扬,主体性得到了确认,并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化,将走向和谐共荣的文化生存状态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