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无锡国专,全称为无锡国学专修学校。1920年(民国9年)12月聘请了上海交通大学前身的南洋大学校长唐文治,在无锡惠山山下创建了三年制的无锡国学专修学馆。校名后来改称为国学专门学院,1930年再改称为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校长唐氏,名文治,字蔚芝,江苏太仓人。1865年(同治四年)生,28岁考取进士,官至前清署农工商部尚书。他是桐城吴汝纶的门生,著作有《茹经堂全集》,辛亥之后作为南洋大学校长而闻名,现在的交通大学校内建有纪念唐氏的文治堂,1955年以91岁的高龄逝于上海。在唐氏校中受聘,执教鞭的有:晚年在苏州定居的陈石遗,精通西学的辜鸿铭,现在大家熟悉的钱钟书氏的父亲钱基博等人,以后还有周予同、蔡尚思、钱仲联、胡士莹、朱东润、张世录、吕思勉、郭绍虞等等都是我们  相似文献   

2.
为纪念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苏州大学前身之一无锡国学专修学校的创办人、原江苏师院名誉教授唐文治先生,我校于1985年11月9日至10日举行了唐文治先生学术思想讨论会。近百名专家、学者以及唐先生的学生参加了讨论会。原无锡国专教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谷城给讨论会发来贺电,江苏省高教局、省社联也发来了贺信。因病因事不能到会,来信、电致贺的还有唐先生的学生或无锡国专的校友赵祖康、钱伟  相似文献   

3.
无锡国专是1920年由唐文治在无锡创办的近代以来唯一一所以国学为专科的高等学府。无锡国专在中国近代文化史、教育史上地位卓然,也是近代学术史上的国学重镇。无锡国专自始至终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接纳、赞誉和支持。她在创办之初便得到无锡工商界、教育界及地方绅士名流的大力支持。南迁广西和上海复校后,同样得到社会各界及“民国政府教育部”及众多军政要员的大力支持,并得到蒋介石的亲自过问。无锡国专的社会地位及较大影响,缘于她对于独特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坚持,缘于她培养了一批宝贵的国学人才,缘于她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执着坚守。  相似文献   

4.
当代著名国学大师 ,国务院古籍整理领导小组顾问、原民革中央监察委员、中国韵文学会名誉会长 ,苏州大学终身教授、文学院博士生导师钱仲联先生因病经抢救无效 ,于 2 0 0 3年 12月 4日中午 12时 18分不幸逝世 ,享年 96岁。钱仲联先生生于 190 8年 9月 2 6日 ,原名萼孙 ,号梦苕。祖籍浙江湖州 ,生于江苏常熟。钱先生早年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 ,长期担任大夏大学、无锡国专、南京师范学院、江苏师范学院教授 ,桃李遍及天下。钱先生德高望重 ,著述等身 ,为中国学术文化与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海内外学界享有崇高声誉。钱仲联先生生前对本刊极其关心 ,热心赐稿 ,给予了莫大的支持 ,钱仲联先生的辞世也是本刊的重大损失。今特发表钱门弟子的几篇回忆恩师的文章 ,以表达本刊对钱仲联先生共同的悼念之情  相似文献   

5.
我是一个教书已五十年的老教师。原名豫太,字奠中,工作以后,以字行。生于一九一三年五月。山西省稷山县南阳村人。早年肄业于山西教育学院和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但都只有一学期。最后就学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并考取章太炎先生招收的唯一的一次研究生,名列七名中的第四。  相似文献   

6.
当代著名国学大师 ,国务院古籍整理领导小组顾问、原民革中央监察委员、中国韵文学会名誉会长 ,苏州大学终身教授、文学院博士生导师钱仲联先生因病经抢救无效 ,于 2 0 0 3年 12月 4日中午 12时 18分不幸逝世 ,享年 96岁。钱仲联先生生于 190 8年 9月 2 6日 ,原名萼孙 ,号梦苕。祖籍浙江湖州 ,生于江苏常熟。钱先生早年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 ,长期担任大夏大学、无锡国专、南京师范学院、江苏师范学院教授 ,桃李遍及天下。钱先生德高望重 ,著述等身 ,为中国学术文化与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海内外学界享有崇高声誉。钱仲联先生生前对本刊极其关心 ,热心赐稿 ,给予了莫大的支持 ,钱仲联先生的辞世也是本刊的重大损失。今特发表钱门弟子的几篇回忆恩师的文章 ,以表达本刊对钱仲联先生共同的悼念之情  相似文献   

7.
当代著名国学大师 ,国务院古籍整理领导小组顾问、原民革中央监察委员、中国韵文学会名誉会长 ,苏州大学终身教授、文学院博士生导师钱仲联先生因病经抢救无效 ,于 2 0 0 3年 12月 4日中午 12时 18分不幸逝世 ,享年 96岁。钱仲联先生生于 190 8年 9月 2 6日 ,原名萼孙 ,号梦苕。祖籍浙江湖州 ,生于江苏常熟。钱先生早年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 ,长期担任大夏大学、无锡国专、南京师范学院、江苏师范学院教授 ,桃李遍及天下。钱先生德高望重 ,著述等身 ,为中国学术文化与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海内外学界享有崇高声誉。钱仲联先生生前对本刊极其关心 ,热心赐稿 ,给予了莫大的支持 ,钱仲联先生的辞世也是本刊的重大损失。今特发表钱门弟子的几篇回忆恩师的文章 ,以表达本刊对钱仲联先生共同的悼念之情  相似文献   

8.
无锡国专是现代教育史上重要的国学教育机构,这里不但聚集了一批诗词研究专家,而且还培养了一批现代词学研究人才,他们的词学研究既带有传统学术的印记,又具有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学术品格,无锡国专是考察中国词学现代转型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9.
五十代年中期,我就跟黄岳洲先生熟识了。那是因为上海新知识出版社要出版黄先生和张拱贵先生合撰的《文言文的语言分析》,出版社邀我担任审订。工作中,很为黄先生谙热古文而惊异,相询之后才知道,黄先生曾经受业于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校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代无锡人以东林书院、南菁书院为荣,近代无锡人也以无锡国学专修馆、荣氏创办的江南大学为荣。可是当代无锡人、至少是优秀高中生及其家长,却以考取“江大”为耻。其实江大之耻,不在工科在它的文科。而过去,正是那些书院、学校的大师、老师培养着大批莘莘学子,使无锡成为人文汇萃之地,维系、发扬了无锡地区悠久的人文传统,这一传统,包括它吸收外来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力,这就是“无锡魂”。所以,当今江大作为无锡地区唯一本科高校,要担起复兴无锡人文传统的重任,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11.
晚明是华夏第一次对西学大量译介和争论的时期,晚明士人对西学分类的认识、以及西人介绍西学时的策略皆能体现中西文化最根深蒂固部分.晚明西学分类的次第观念为文学(教育之用)→医学、海学等等→理学→天学,只有本土理学、天学才是正统.晚清士人受此影响并参入新因素,即在“学”与“理”中间加入“政”,形成器物之学→制度之学→文化之学的递进关系观念.在此基础上,晚清传入“神话”——这种外来“知识”仅关乎古希腊等异邦的“神”之故事,它既无法对应中国的“天”之内容(历象、人伦、物理、祭祀、五帝、祖先等等),也无法抵达“格物穷理之大原本”,仅有启迪民心的教育之用,从属于“文学”.受此观念影响,中国神话学逐渐从属于文学研究.尤其在当下学科建制中,神话研究者基本集中在民间文学和少数民族文学学科,这促使学界需要更深层反思中国现代学术史观念,以及“神话”及神话学何以能更贴切本土文化问题.  相似文献   

12.
据文献记载,“嬲”为“娆”字之异体,有“纠缠、戏弄、扰乱”之义.但《何典》中的“嬲”字并非此义,它是个动词,意为“缠绕”.通过对明清及近代方志中方言材料的考察,结合当时方言的语音特点,并佐以现代汉语方言材料,发现:“嬲”是“绕”的方言记音字,“绕”又可写作“裹”、“掇”等形式,这反映了清代吴方言中存在日母字读为泥母字的语音现象.  相似文献   

13.
浙江海域(主要以舟山群岛为代表)处于东海的中心,是中国海洋文化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在宗教信仰方面,拥有自己的众多“人造神”。这些“人造神”的原型,基本上都是在浙江海域的文明演变过程中,各朝各代所涌现出来的各种具有杰出贡献的人物,他们都受到民间敬仰和祭祀,进而集体组成了浙江海域的“祖先神群”。这些“祖先神群”的出现,深刻地反映了浙江海洋社会各个阶层复杂的心理。  相似文献   

14.
范浚的《心箴》在南宋除受朱熹赏识外,其他罕有所及,吕祖谦甚至对此颇为不屑;元人视阈中的范浚以“文学”而非“道学”显;范浚在明清被塑成理学家,还一跃为“婺学开宗”,归因于婺学传统重建、王学冲击、嘉靖帝御注《心箴》等力量的助推。若以思想史论衡,范浚之学近乎朱、陆,与吕祖谦、陈亮的经制事功有别,亦未能开宗立派,故实难当“婺学开宗”之名。地域理学谱系的生成机制以及理学乡贤能否进入这一谱系,不独取决于个人学说的殊胜性,还受到学派门户之争、政治权力、现实关怀等诸多非思想因素的干预,后者严重削弱了学术史的真实。地域理学文献及理学谱系不足以作为地方学术史研究的最终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化重视生养死葬,在丧葬礼仪一系列繁文缛节背后,渗透着中国人沟通人神、穿越生死两界的诗性观念.彰显出中国文化注重人文关怀和人伦温情的文化品格,同时也体现出中国人生荣死贵、生卑死贱的伦常等级观念。刘勰的《文心雕龙》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其中《诔碑篇》、《哀吊篇》就体现了刘勰对传统中国丧葬文化基本精神的理解,以及对悼念类文章语言形式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6.
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价值理想.“中国梦”是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奋斗过程中表现出的拼搏精神和价值观的结晶,其价值内涵在于:公正是“中国梦”的根本、团结是“中国梦”的基础、平等是“中国梦”的核心.“中国梦”坚持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和平崛起之路指明了方向,成为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17.
将中古汉语词语“貌哨”、“帀帀”、“空”纳入从东汉到宋的整个语料背景中考察,可知“貌哨”不是一般理解的描写容貌的词,而是表示态度的形容词;“帀帀”的词义不是“形容水沸腾的样子”,而是“密集”的意思;“空”在中古时期具有“单一,素的”的词义。之所以误释,是因为这些词语的词义发生了虚化,所以在确定其词义时,就不能仅仅满足于考察上下文,还要结合词语本身的演变轨迹,通过词义系统去求证。  相似文献   

18.
美籍华裔作家邝丽莎的小说《雪花与秘密的扇子》讲述了清朝末期湖南江永县的两位女性持续一生的友情.这部小说的成功使人们开始关注“女书”和“老同”等中国传统文化,但由于作者生活和成长在西方文化环境中,所以中国文化环境浸染的缺失无法用资料和调研弥补,作者在小说的创作中最终难以突破东方主义的樊篱.文章通过解析《雪花与秘密的扇子》中的东方主义元素,揭示这位华裔作家对于中国文化的误读.  相似文献   

19.
意象表现,可以说是中国绘画的本质特征。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及刘勰、石涛等人的艺术观皆对中国绘画的意象表现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中国画所用的工具材料也成就了中国画写意语式的完美表达。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哲学)中有所谓"道""器"之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及托物寄情的人文情怀可谓中国绘画之"道",而中国画所利用的工具材料正是盛载中国文化之道的最佳之"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文论中的文-象-意关系脱胎于道家思想中的言-象-意关系,老子的"无名"论、庄子的"得意忘言",在魏晋时期的刘勰那里被引申为文、象、意彼此贯通的文论思想。在中国古典文论以及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学实践中,充分展现了文-象-意之间的相互交融与彼此依存,蕴含着一种整全式的中国古典文学创作与阐释方式以及天人合一的审美体验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