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化的价值取向,是指一个民族基于对外部世界的基本理解而产生的意义判定原则,即对"善"与"恶"的甄别原则.<左传>辞令中体现出的是一种惩恶扬善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表现出一种重礼、重信、重德的立场,还有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这一价值取向有着多方面的来源,包括文化上与哲学上的来源,思维上的特点,另外还有社会的需求.惩恶扬善的价值取向对后代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世俗化程度和水平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很高,这是一种伴随人文精神的内在超越的世俗化.但近代意义上的世俗化却比西方晚了四百至五百年.中国的世俗化原本是人文主义的,但在演进中却严重流失了精神价值,西方的世俗化原本是神文主义的,在演进中积累了重要的道德资源和精神推动力.中国社会自近代以降在社会转型中同时面临科技(物质)、权力和价值(精神)秩序的三重危机.中国社会在世俗化演进中丢失的是崇高的价值追求、丰厚的文化遗产,借鉴了西方的先进理念和制度设计中的新思想、新做法,最主要的是人本主义和科学精神,忽视了西方文化中的宗教精神和超越价值.  相似文献   

3.
作为小说叙事的一种,青春叙事有着悠久的传统,20世纪青春叙事更因其独特的风格和别致的形态而受到研究者的重视.青春叙事不仅关乎叙事题材,还是一种价值载体和生命态度.20世纪青春叙事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对感觉文化和身体元素的偏爱.在叙事策略上,20世纪青春叙事常运用固定式内聚焦模式、第一人称叙事以及独白话语,但在细节上又表现出对这些策略的偏移,如叙述视角的伪固定性,人称机制的虚无化以及价值立场的真空.溯其根源,在于作为叙述主体的"自我"的文化虚无主义本质与传统的青春叙事相比,体现出鲜明的"拒绝成长"的时代特征和文化色彩.这是20世纪特有的声音,却在青春期这一特殊的人生阶段中得到强有力的张扬.在这个意义上,20世纪青春叙事不仅有着类别叙事的特征,还体现了选择与虚无、反抗与绝望的时代之声.  相似文献   

4.
张资平的恋爱小说可以拆解归纳为三种叙事话语模式:一是“花瓶”模式;二是“处子”追逐;三是“破鞋”原型.这三种叙事话语模式都是典型的男性中心主义话语,它是私有制下的产物,其本质是对女人独立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否定.张资平的恋爱小说,无论从文本策略、叙事姿态,还是从话语方式等方面看,都是典型的男权文化文本,体现出男权文化的价值立场.小说以各种女性在爱情、婚姻上的坎坷经历和不平命运,显示出男权文化话语霸权的巨大张力:女人在两性关系上意欲反抗和颠覆男性权威的主动出击的姿态,其最终结果却是走向事物的反面——更加有力地建构和强化了男性权威,揭示出男性本位主义价值立场之下女性生存处境的尴尬、荒诞及其悲剧性的命运.因此,张资平笔下的“新女性”充其量只是“伪新女性”,其小说的反封建意义就此被彻底消解.  相似文献   

5.
历史叙事对建构民族"想象共同体"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电视剧<大宅门>中,由于人本主义价值立场的失落和性别视点的盲区,民族叙事充斥着一种男权话语,遮蔽了历史叙事中的性别主体问题,对此,女性主义文化批评提出了质疑和批判.  相似文献   

6.
贵族子弟入学是近代早期英国教育发展中出现的新现象。促成贵族子弟入学的文化动因主要有三条:一是教育成为贵族身份的重要标志;二是教育成为贵族任官的重要条件;三是文化知识的价值取向日益世俗化。贵族子弟入学折射出近代早期英国思想文化方面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城市书写成为一种文学时尚;在城市焦虑的笼罩之下,小说家对于城市文化的复杂性和差异性的漠视,导致了城市题材小说普遍性的模式化与符号化.根据90年代小说家对于都市的文化立场,其审美选择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主型,即以道德批判为核心的背对城市的写作、建立在双重人格或调和主义立场上的灰色的城市表达、丧失独立自我的卷入城市的写作,概念化特征和非常化倾向是90年代小说的都市想象的根本性缺陷.作为城市书写的灵魂的市民话语,有种种文化杂质寄生其中,尤其是暗藏于平民意识中的妥协精神与享乐主义,往往使城市书写的叙事与价值都陷入无所适从的混乱之中.  相似文献   

8.
民族立场、民间立场以及时代立场是少数民族叙事小说中隐含作者进行写作的基本立场,这三种立场使得作品在身份认同与构建、塑造民族形象、建构民族心理时必然采取多种叙事策略技巧以凸显民族性,从而使作品富有民族气息和时代特征;它体现了隐含作者对于民族文化的弘扬与反思,对于解答少数民族小说中独特的叙事技巧等困惑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新时期"普泛性的"反崇高"文化语境中,莫言文学有着鲜明而独特的崇高美学品格.在反思经典崇高美学的基础上,莫言重构着属己的崇高话语.一方面,其作品以不同的侧重和形式,承续着经典阳刚美学的某些精神断片和美学气质;另一方面,基于个体文化立场及其对现实的感应,莫言又以独特的入思路径对经典崇高话语进行省思、解构和重构.莫言文学中诸种取向和风格相异的崇高话语犬牙交错,并在历史的变动中,呈现出耐人寻味的含混性与暧昧性.  相似文献   

10.
体育是人类追求社会发展、社会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创造的一种社会文化,其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与人类追求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和崇高社会理想高度契合,体育正以其独特的功能和价值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壮族作家东西以底层视角和边缘化的叙事姿态,向读者展示了经济欠发达区域那种失语的生存状态和苦难的人生.其小说在叙事方式和叙述内容的选择上,具有鲜明的民间审美文化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2.
柳永是封建社会第一个以市民意识对抗封建伦理道德的传统文人。他的词着力描绘都市生活、个人的感官享乐及妓女心态 ,有鲜明的世俗化特色。其词作和价值取向不仅背离封建正统观念 ,还体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审美价值的反叛 ,预示了后世文人走向社会、传统文化走向世俗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新写实小说具有传统现实主义面向生活的特征,它力图准确、真实地再现现实人生的千姿百态,然而这种再现又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在思想倾向上新写实小说消解深度追求和价值追问,放弃启蒙理想和精英意识,崇高感为世俗欲望所淹没,权威话语为众声喧哗所颠覆;在艺术上则取消宏大叙事,作者意图消泯于零散化、平面化的叙事笔调之中,展示生活本身的目的大于对情节完整与精巧的追求,平凡琐屑的生活现象充斥文本,文学与生活的二元对立关系被淡化乃至消解。这些都体现出一种后现代主义价值立场和美学趣味。  相似文献   

14.
廉洁文化以廉洁为核心价值,是关于廉洁的理念、习惯、思维方式、制度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的总和。社会主义廉洁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广大人民群众追求公平正义、安定有序、诚信友爱的社会境界在心理上的一种文化反映,内含了一种崇高的价值理想、合理的价值取向和重要的价值评价标准,具有历史传承性、先进性和时代性等特征。社会主义廉洁文化的功能主要有导向功能、教化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激励功能、监督功能、价值评价功能等。  相似文献   

15.
小说叙事中的身体书写,是对身体这一社会符号的再符号化.其不仅指向身体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符号的意义,而且指向作者对这一社会文化符号进行再符号化时赋予的意义.在这一再符号化过程中,身体在小说叙事的三个层面,具有不同的功能与意义:在故事-素材层面,身体作为人物的物质存在,具有模仿-主题功能,打着一定时代的文化与权力烙印,表现为一种社会文化符号;在叙事-文本层面,身体具有结构功能,一方面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功能”,另一方面则是一种展现小说叙事对于人物以及人性的理解的“指号”,是一种重要的叙事符号;在叙述-修辞层面,身体则具有美学功能,是一个重要的修辞对象,与小说叙事的思想价值与审美价值密切相关.小说叙事正是通过对身体的符号化,完成对人类经验的记述,以及对民族文化以及人自身的无意识的发现,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秘史”.小说叙事的身体符号学的提出与建构,为小说文本解读与小说史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性宗教世俗化的大背景下,云南德宏傣族的宗教生活也步入了世俗化的进程.文章以云南德宏州的三个傣族村寨的宗教生活为田野调查个案,对这三个个案进行了比较分析,从中得出德宏州傣族的宗教生活在不同层面,不同程度地存在世俗化的倾向.本文正是以此为切入点来揆度社会转型时期德宏傣族的文化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涉海民间观音故事叙事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音故事集中体现了民众的宗教信仰与价值取向.本文认为涉海民间观音故事的叙事特征一是两元对立结构,二是以点化普度为动力,三是以世俗关怀为基点,并由此探寻背后潜隐的精神世界,揭示涉海民众的价值取向与复杂的文化积淀;而形式上的雷同化、喜剧性的大团圆结局则严重限制了故事的原创性、意义指向的多解性.  相似文献   

18.
以评价理论为框架,以英语学习者口头叙事为语料,从主体间立场的角度对英语学习者口头叙事作评价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评价人物的口头叙事中英语学习者使用最多的评价资源是态度,其他依次是介入和级差。在此基础上,指出评价资源的选择与阐释带有历史与文化的价值取向,不同性别的英语学习者在选择评价资源的种类时存在差异。进而提出,虽然学习者在口头叙事中有意或无意地使用了部分评价资源,总体看来使用情况并不完全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9.
在新疆的文学书写中,一个典型现象是民族作家的单边叙事取向,固守本民族的书写成为文学对话与交流的一大难题.在这种大环境下,哈萨克族作家叶尔克西的“双语写作”尤其是她的汉语叙事就成为管窥多元文化的有效通道.叶尔克西本身以汉语为中介在多文化、多语境中的穿叉走动,为当代文化走向开启了另一扇窗.  相似文献   

20.
随着当代社会物质生活的巨大变化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 ,为了确保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也始终处在不断的自我调整和革新之中。当代宗教已不仅仅停留在对世界、人生意义、价值取向的阐释上 ,而是更多地关注世俗事物 ,关注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发展 ,出现了世界宗教世俗化的趋势。处于全新环境中的中国宗教面对世俗化挑战 ,在积极吸纳科学成果、提高自身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上 ,在加强对外文化交流、融会古今又突出中国文化特点上 ,都作出了努力和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