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技术进步贡献率的估算及其与收入分配差距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超越对数生产函数,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国1978~2008年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估算,发现近五年来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定提升,平均为30%。进一步分析全要素生产率与收入分配差距之间的关系,借助计量经济模型,对TFP与基尼系数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将拉大收入分配差距,TFP每提高1%,基尼系数就提高0.4%。在此基础上提出调节收入分配差距、优化科技投入配置、促进人力资本提升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对中部地区8个省份的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了测度及动态分析,验证了旅游业发展效率的若干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中部地区的旅游业TFP总体上呈改善趋势,但也出现波折。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最大,而技术效率变动的作用力则相对较小。实证结果表明,服务业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基础交通条件对旅游业发展效率具有正向影响;而产业中的国有经济比重过高则会有碍于产业效率的改善;FDI对旅游业效率的作用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文章研究了1998~2003年我国保险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趋势,并将其分解为前沿技术进步(FS)、纯技术效率(PTE)的变化、规模效率(SE)的变化三大因素。研究发现:保险业的全要素增长率(TFP)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年均增长在15.9%;前沿技术进步已成为我国保险业TFP增长的最主要动力,保险公司因前沿技术进步平均每年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高达16.7个百分点;保险公司相对前沿的技术效率(TE)差距拉大,已出现阻碍TFP增长的趋势,这种技术效率的差距不是由于纯技术效率的差异影响而主要是受规模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利用2003~2011年中国工业行业大类面板数据,运用MLD指数、非参数核密度估计和变系数模型从全要素生产率的角度考察了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工业行业的MLD指数呈下降趋势,但收入分布集中程度降低、尾部变厚;面板数据变系数模型结果表明全要素生产率是行业收入差距的重要影响因素,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对不同行业影响强度的差距在6.9%左右;随着其他影响因素的纳入,全要素生产率对单个行业影响程度在逐渐降低,其影响强度在行业间差距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5.
通过DEA-Malmquist方法测算28个工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发现我国工业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率出现缓慢下降的趋势。在此基础上,运用2000—2011年28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采用Hansen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发现:(1)外商直接投资(FDI)规模对外资的技术溢出存在双重门槛效应,FDI引进规模存在最佳阈值。(2)东道国自身的研发实力、产业政策和外贸发展程度也会影响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即东道国企业外贸活动越多越有利于FDI的技术溢出,而企业过高的外部融资比例和科研活动经费支出都将降低FDI的技术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6.
流通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与先导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正在日益成为流通产业增长的重要源泉.运用超效率SBM-DEA方法和Malmquist指数测度了2004—2015年我国流通产业全要素生产率,通过空间相关性分析发现,我国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在全域和局域上均存在着显著的空间相关性.空间杜宾模型回归结果表明: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人口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对本省份流通产业TFP具有促进作用,但二者均会对邻域省份的流通业TFP增长产生抑制效应;研发强度的加大和连锁化程度的提升对流通产业TFP增长的提升作用非常显著,且空间溢出效应明显;而产业政策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很小,未能显著促进流通产业TFP增长.因而,加大产业科技创新投入、发挥规模经营优势、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提高城镇化质量是促进流通产业TFP增长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我国30个省区1996-2010年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变动,并对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与收敛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物流业TFP不断提高,技术进步是TFP增长的主要源泉,技术效率相反起到了阻碍作用;物流业增长中,要素投入比TFP的贡献更大。交通基础设施与信息化水平对物流业TFP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对物流业TFP造成了显著的负向影响。空间分布上,TFP增长及其分解存在区域差异性,全国范围内,TFP存在绝对收敛特征,东、中、西三大区域内部的俱乐部收敛性不显著,对外贸易、交通基础设施与信息化水平的区域协调和均衡发展对物流业TFP的均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采用多变量分析框架,将产业结构和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并列纳入研究体系分析能源消费的动态演变,构造了我国能源消费的可变系数状态空间模型,运用卡尔曼滤波方法对能源消费的收入弹性、产业结构弹性及生产率弹性的趋势变化进行估计。结果显示,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对能源消费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全要素生产率与能源消费负相关,具有抑制能源消费的作用。从各弹性的长期变动趋势来看,能源的收入弹性有继续小幅提升的可能,产业结构弹性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而全要素生产率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程度日益加深。  相似文献   

9.
运用处理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与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对2006年—2014年"长三角"城市群与"中三角"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在包容性视角下的经济效率、包容性全要素生产率(包容性TFP)进行了测度、比较与分析。结果表明:2006年—2014年,12个城市的总体经济效率为0.8344,说明这些城市在较高程度上实现了城市经济的包容性增长;"长三角"城市群与"中三角"城市群的经济效率均呈现出U型趋势,并且这两大城市群在2010年以前差距较为明显,但是从2010年以后二者之间的差距性在不断缩小;包容性TFP比传统TFP小得多,技术效率变化、技术进步亦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说明不考虑环境污染与收入差距大大高估了城市的TFP。最后,本研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一些有益的政策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波拉特法为基础,结合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设计出一套适合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测度的方法体系,据此,采用1998-2008年有关信息化的指标数据对我国1989—2008年的农业信息化水平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我国近几年的农业信息化水平呈上升趋势;在此基础上,运用双对数模型检验农业信息化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农业信息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因此,不断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以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测算1994~2012年间中东部地区农业碳排放量和农业碳吸收量的基础上,发现农业碳排放量大于农业碳吸收量,农业对环境总体上处于正的溢出效应。因此,将农业"碳净吸收量"作为农业生产的正产出,运用非径向Super SBM模型修正了中东部各地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表明:1994~2012年间中东部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处于下降状态,其中技术进步是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而技术效率仍有进一步挖掘的潜力。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略高于中部地区,这是因为东部地区技术效率高于中部地区,且两地技术效率差距有拉大的趋势;但东部地区的技术进步率低于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12.
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和随机前沿分析(SFA)2种方法对中国29个省份1990--2007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进行测算和适用性分析。结果表明:2种方法估计得到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时间趋势基本一致,其中,技术进步成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而技术效率变动则起到负贡献;SFA方法得到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明显高于DEA方法;SFA估计结果显示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相对平均、差距较小;而DEA估计结果则表现出鲜明的地区差异性,与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相契合。比较而言,由DEA方法得到的结论可能更加可靠,也更能满足对中国经济现实进行解释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6--2011年工程勘察设计行业投入产出面板数据,采用非参数的Malmquist—DEA方法测定各省市行业全要素生产效率及其变化。结果表明,在空间上,东部地区行业全要素生产效率平均水平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在时间上,行业全要素生产效率随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和政策调整波动较大。因此,要提高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除需行业规模效率的提高外,更重要的是加大对技术进步的支持力度和纯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运用非参数DEA—Malmquist指数方法估算中国各地区肥料制造业1998—2005年期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情况,从而对中国各地区肥料制造业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结果显示:在1998—2001年期间,全国和东部地区技术效率的改进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贡献较大,而在后期技术进步则成为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主要动力;西部与东部地区情形相似,只不过技术进步成为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主要动力在2003年以后才表现出来;对于中部地区,可以说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一直主要依靠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世界经济服务化进程的加快,服务贸易逐渐成为各国重点发展的内容。本文通过构造模型并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对1985—2008的数据进行了严格实证研究。计量结果证实了服务贸易对全要素生产率有所贡献,并得出服务出口比进口更有利于提高生产率;服务贸易对生产率的作用受到国内经济结构的影响等结论。  相似文献   

16.
适应WTO规则要求的关税改革进程大大影响了中国公共交通运输工具生产企业的效率。文章运用Malmquist指数理论研究了1997~2005年中国客车类上市公司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技术进步率等分解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面对国外厂商的冲击,中国客车企业的发展高于人们的预期,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住了竞争优势,并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生产率提高,但因受发展环境的限制,提高速度低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17.
采用“两步法”研究了农机服务发展与中国粮食生产效率的关系.基于2004-2016年全国31省份粮食生产投入产出的面板数据,利用变系数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测算了中国粮食生产的技术变化、技术效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然后构建农机服务发展影响粮食生产效率的OLS回归模型.结果表明:(1)31省份粮食生产的投入要素产出弹性和技术效率存在明显差异,2008年粮食技术变化最为明显,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在2008年高达5%.(2)农机服务在2008年以后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农机服务对粮食TFP的作用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3)农机服务发展与劳动产出弹性具有替代关系,与化肥和机械产出弹性具有互补关系.在三大粮食作物中,小麦机械化程度最高,水稻和玉米的机械化程度还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18.
运用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的Malmquist指数分析方法对2003—2011年我国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测算,从而得出我国制造业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从2003—2011年期间,制造业各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年增长率为8%,技术进步的年均增长率为4.9%,技术效率的年均增长率为2.9%,由此看来,9年来在影响30个制造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因素中,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同时起到作用,技术进步的效果稍加显著。  相似文献   

19.
    
基于数据包括分析(DEA)的Malmquist指数方法,使用2001—2011年我国51家零售业上市公司11年的面板数据,测算了零售业上市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并将其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TEC)和技术进步(TC)。研究结果显示,2001—2011年间,零售业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4.1%,主要来源于技术效率的变化;技术效率在11年间提高了3.6%,而技术进步指数仅提高了0.5%。同时,全国七大经济区零售商业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差异;上市公司业态比较单一,以百货类为主。最后给出了一些提高零售业上市公司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基于Malmquist指数的我国航空公司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对我国5个主要航空公司2002-2006年期间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作了测算。结果显示,2002-2006年中国航空公司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为1.2%,生产效率总体上有所提高,并且这种增长增长同时受到综合效率改善与技术进步的影响。中国航空公司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高,除继续强调综合效率的重要性之外,也要进一步加强对技术进步的重视,单独依靠一个方面,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将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