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工作压力的相关研究:压力及工作压力的涵义、工作压力源、工作压力对个体的影响及个体应对方式研究、工作压力管理、工作压力的相关研究等.  相似文献   

2.
大学教职员工的工作压力与其身心健康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大学教职员工工作中所产生的压力源有很大可能会造成某些方面及其某种程度的压力反应,当来自于工作中的压力增大或压力源增加时,个体随之所表现出来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紧张度和适应性反应也必然会更加强烈。在总体压力反应方面,人际冲突和组织局限性是直接和主要的影响因素,而自主性与压力反应的相关则表现得相对低一些。大学教师和行政人员这两种职业在不同压力源的解释能力上仍存在着差异。对于大学教师来说组织局限性就是一个比较有影响力的压力源;而行政人员的压力则主要来自与上级和同事的冲突。  相似文献   

3.
运用项目解决问题是一个明显的趋势,项目经理的表现对项目事业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项目经理总要面临许多的压力。本文从组织行为学和压力管理角度结合项目管理实际分析了项目经理的一些压力源,建立了压力源及感知模型和压力对策模型,并对如何应对这些压力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当代大学生压力源及消除办法的探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代大学生身上伴随着过多过重的压力,其表现为:思想压力、精神压力、经济压力和就业压力等等。本文对这些压力作了具体的分析,并试图探讨缓解和消除这些压力的办法。  相似文献   

5.
教师职业压力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职业是高压力职业。教师压力的缓解是当前教育界面临的极富挑战性的问题。文章以教师职业压力为主题,探讨了教师职业压力的影响、产生的根源及缓解的对策,以期为解决我国教师职业压力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论压力管理     
压力给很多个人生活、学校发展及社会和谐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结合自身在从事科研工作中对工作压力的切身体会,从心理学、管理学及行为组织学角度深层次解析了压力的本质及如何管理压力问题。适度的压力对学习起到积极作用,过高的压力对学习起到消极作用。压力产生的本质是学校要求高于学生个体学校适应能力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和体验。提高学生个人学校适应能力可增强学生个人承受学业压力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高校教师工作压力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高校教师面临着一定的工作压力.该研究采用自编<高校教师工作压力源量表>,调查400名高校教师,结果表明:1.在工作压力总分方面,副教授、讲师、助教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副教授、讲师、助教与教授间存在显著差异.2.在职业发展、工作负荷、工作无乐趣、工作适应、职称评聘与科研压力方面,副教授、讲师、助教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副教授、讲师、助教与教授间存在显著差异.3.在工作压力总分、工作负荷压力、学生压力方面,不同教龄的高校教师间存在显著差异.4.在工作适应压力方面,文科教师、理科教师与工科教师间存在显著差异.5.在职称评聘与科研压力方面,不同学科不同职称的高校教师间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中学教师在教育结构调整和改革的背景下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压力源有生活方式的变化、工作构成、工作环境、公众形象等因素 ,也和个体的压力体验有关。压力既可能是行动的动力 ,也可能是行动的障碍和阻力。压力需要适当的调整  相似文献   

9.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考察、实物收集的方法,对我国西部2236名农村教师的工作压力状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总体上教师工作压力较大,压力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生存的压力、应试教育的压力、新课程改革的压力以及教育工作本身引起的压力。在对以上诸方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从压力的基本定义入手,探讨了高校教师工作压力的概念及其发展。高校教师压力的普遍性表现在最初的30%左右教师感受到压力,快速上升到当前约90%的教师处于压力过大的亚健康状态。过重的压力主要来源于专业缺陷、工作负荷、职业发展、同事关系、家庭生活等几个方面,给教师的心理、行为和生理上都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已有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案例研究法等对此展开了一定的研究,并总结出了从教师自身、校方组织、政府和社会三方共同努力减轻教师压力的策略。最后指出了当前高校教师压力研究的不足:教师压力正向作用鲜有所见、本土化的实证研究不足、从心理契约层面研究教师压力较少、规范教师压力源的研究缺失。并且指出了将来高校教师压力研究的四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校教师压力的正向作用研究;规范高校教师的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从心理契约的层面来研究高校教师的压力;不同类型高校教师压力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管理伦理的逻辑中心在于道德主体的形成和建构。道德主体是道德内化与外化在管理活动中的枢纽,是“善”的本质的体现。管理伦理中道德主体的建构路径有三:道德认知形成,即对道德内涵和规则的学习、体认和理解,对道德善、恶的一种自我知觉和体认,对道德目标、责任和义务的理解和运用;道德情感建构,即主体对管理情境的情感直觉与体验,以及对管理角色的情感想象与理解;道德目标实现,即管理目标实现。其意义在于:重构管理者的道德精神本源,增强对管理道德情境的适应功能,实现管理过程中的道德作用。  相似文献   

12.
俄罗斯科学院信息科学问题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国际信息科学学会(ISIS)主席,康斯坦丁.科林(КонстантинКолин先生的著作《信息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对信息科学发展的历史、现状,对信息科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和范围、学科地位、体系结构、领域和方法,信息科学教育,信息的科学观和哲学观,信息社会与人类文明的发展等诸多领域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对信息科学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在这本著作中,科林先生不仅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科学观和哲学观,而且还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社会观和教育观。科林先生所代表的俄罗斯学者的相应研究和工作,一定会给我们诸多启发,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3.
谈当前文学批评的规范与标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文学批评的混乱、“失语”或“缺席”状态,是由于文学批评的独立品格的失落。文学批评的独立品格包括两个方面,即批评家的独立品格和文艺批评自身的独立品格。批评家的独立品格一是指批评家的高尚的独立的人格;二是指批评家要遵循文艺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批评。就文学批评自身的独立品格来说,作家、批评家与读者之间根本没有高下优劣的等级之分,更没有主从或隶属之别,他们之间是平行、平等、互补互动的。创作是以现实生活为素材,批评是以作家作品为素材,二者同为精神劳动。作家和批评家的工作有联系但又是分别独立的,是具有不同的性质的,即具有“诗”和“思”的不同,创作是“诗”,而批评却是科学的“思”。  相似文献   

14.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小学数学的内容、方法及理论体系虽然相对浅显,但却蕴含了数学全部的思想与方法。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教育实践,注重数学内容、思想和方法的整合,注重多学科知识文化的整合,注重数学文化与社会文化的整合,并使数学文化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相结合,深入把握数学文化的特质,以此达到提高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的目的。这样,使中华民族灿烂的数学文化在学生的成长、数学的发展乃至整个教育体系的完善方面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绿色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方式和模式,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从表现上看是环状的发展过程,从动力上看是绿色驱动,从途径上看是增殖发展,从目标上看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绿色发展具有时间上的持续性和阶段性,空间渗透性和非均匀特征,发展方向非线性并呈螺旋式上升,导向是价值增殖的过程且最终解决的是人地协调问题,技术是可传承和跃迁的且最终解决的是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但政策工具的选择会改变其发展路径。绿色发展具有状态、速度和效率三个维度特性,在状态上要求可持续发展,在速度上要求生态循环,在效率上要求低碳高效。中国现阶段绿色发展不仅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而且这种差异具有结构性固化趋势。更重要的是,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设立等政策工具对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尚未显现,未来中国绿色发展还是应该从效率提高与技术创新两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6.
文本的意义阐释问题是文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过度阐释”“反对阐释”与“强制阐释”构成了文本意义生成的三种形态。首先,阐释学的知识内涵可以划分为方法论和本体论双重层面,分别涉及符合论的真理观与存在论的真理观。其次,中国当代阐释学对文本意义的生成展开了积极反思和持续建构。张江教授提出的“强制阐释论”涵盖“本体阐释”“核心阐释”“阐释大循环”等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概念范畴,实现了对阐释学方法论和本体论的融合,推动了当代阐释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最后,中国学者对场外征用与文本意义生成、主观预设与文本意义生成、批评的公正性和批评的伦理性等问题进行了细致讨论,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阐释学话语体系。中国当代强制阐释论是阐释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为文学研究与文论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7.
康拉德是20世纪最杰出的英语小说家之一,但近年来,国内研究的重心大多集中于他的海洋小说和丛林小说,对他的社会政治小说却少有人论及.《诺斯托罗莫》被认为是康拉德最为出色的一部社会政治小说,该小说的一个主要的政治和社会性主题就是道德理想主义和物质利益之间的关系.通过剖析这种关系,康拉德展示了他对人性与道德等诸多社会伦理问题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18.
在探寻人类文明进程的普遍规律、获取人类文明的普遍性价值的过程之中,如何既避免“理不离境”的经验主义错误,又规避超越时空的先验主义谬误,显然是迄今为止在学术界仍未得到明晰的认知和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与经验论一样,完全脱离经验基础的先验论,无疑偏于极端和绝对。将经验与先验相统一而形成的有机认识论或普遍主义认识论,或许是更为合理的认知门径。而对于这一门径的找寻,正是知识分子尤其人文知识分子不可回避的历史使命。知识分子群体不同于其他阶层的社会职责和独有优势,在于它以必要的逻辑思维训练为前提,超越经验知识,通过知识占有和因此获得的思想力量,以先验与经验有机结合所获取的洞察力,批判性地洞悉、预判事物发展的趋势与前景,对社会现实及其发展前景作出必要的预警和展望;同时,在事物发展的多样性之中,探求、发现与抽象出远高于具体经验知识的共同经验知识及文明成果,也即体现事物发展之真理性的普遍性理念,最终积淀而为超越时空的共通性文明成果,进而推动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9.
按照理性主义的观点,由于正义愿望与历史阻力之间的永恒冲突,正义蕴含着悲剧精神。首先,在发生论上,悲剧滥觞于古希腊,而古希腊悲剧常产生在人的命运与正义的关系问题上,具体表现常演化为哲学家对正义问题的思辨及论争,文学家以悲剧形式对正义价值进行追问,两者殊途同归;其次,在形式论上,人类对正义的追求具有非理性的特征,并在这种非理性的超越中实现人的卓越性,这种非理性的特性在形式上表现为悲剧式的酒神精神的狂热和迷醉;最后,在效果论上,悲剧是对正义的理性反思,它旨在培养人的正义理念,构建正义与悲剧同构同属的理性基础。在人类本体论的视域中探究悲剧精神的正义论,能给予我们生存论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2010年鲁迅研究依然保持了持续发展的势头,在平淡从容中出现了诸多热点和亮点。藤井省三、李今、冯光廉皆对鲁迅小说发表了极为精彩的看法。《野草》研究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汪卫东的文章堪称力作。鲁迅杂文研究收获颇丰,陈方竞、黄健、陈迪强、王学谦的阐释皆有其新颖独到之处。思想研究主要集中为十个专题:鲁迅与当代中国、鲁迅与左联、鲁迅与启蒙、鲁迅与五四、鲁迅与现实主义、鲁迅与激进主义、鲁迅与中外文化、鲁迅与存在主义、鲁迅笔下的动物意象、鲁迅的接受研究等,李新宇、阎真、杨义、王锡荣、刘家呜、王晓初、姜振昌、吕周聚、陈汉萍、吴康、靳新来、钱理群等的文章(专著)皆堪称优异之作。鲁迅生平和传记写作研究以周楠本、冯光廉的文章最为突出,且出现了一大批初版和再版的鲁迅传。鲁迅教学研究中张梦阳、冯光廉的论述最为引人注目。赵延年、崔云伟的鲁迅与美术研究,王富仁、贺仲明的鲁迅研究之研究皆能使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