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考察空间集聚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关系及内在机制。采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及对应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构建面板数据模型进行计量检验。研究结果显示:空间集聚程度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典型的“倒U”型关系;空间集聚有利于通过增强企业竞争行为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来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认为,当前中国大多数城市并未呈现过度集聚现象,城市化进程中应该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实现要素在空间层面的自由流动,在加强空间集聚外部性的同时,促进资源配置效率,从而实现微观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人口流动、运输成本和空间工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新经济地理学角度分析人口流动,主要验证了中国的工资空间分布与人口流动和市场通达性的关系.考虑到中国人口数量多的现实状况,通过把农业部门引入新经济地理学的工资方程,在放松了前人对农业的假设后,构建了一个符合中国实际的工资方程.新工资方程中包含了人口变量,把人口流动和地区工资联系起来,经过中国28个省级行政区的数据验证后,得出中国地区需求与空间集聚的关系基本满足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这对于分析中国目前的空间经济现象,制定相关政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经济空间集聚的内生力量——一种空间经济学的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部性"是经济空间集聚的结果而不是直接原因,空间经济学从"经济关联"和"知识关联"两个角度,系统分析了生产要素流动、产业间投入产出联系、知识传递和创新所引发的经济空间集聚,诠释了经济空间集聚形成与发展的内生力量源泉及其演变规律,并对经济空间集聚所产生的区域"块状经济"及其政策选择做出很好的解释,为经济学分析现实问题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文章首先回顾了传统产业区位理论,然后从理论、方法和路径上揭示新经济地理学的形成背景,进而重点分析新经济地理学的产业区住理论,并对其进行简要述评。认为新经济地理学以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理论为基础,来分析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问题,其中,关于产业区位的形成和演进理论是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认为,该理论对于指导产业区位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摘要]本文在新经济地理学FE模型基础上引入企业异质性因素,研究不同经济主体的区位决策到空间集聚的内在机制。理论分析显示,在初始经济封闭的大国,随着贸易自由度的提高及产品种类的增加,所占份额较大的低(高)生产率企业更易形成空间集聚,产生本地市场放大效应,从而利于该国经济增长。中国1978-2010年经验数据的研究表明,贸易自由化程度、企业生产率水平的高低、多样化产品偏好的强度及集聚经济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从而验证了理论假说。  相似文献   

6.
在引入了内生增长的新经济地理模型框架下考察了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了检验这种理论预期,利用省级和地级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使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考察了集聚对中国省级区域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990年以来,集聚对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影响作用不仅显著,而且强度较大。这种经验分析结果更加突出了空间平等与空间效率的矛盾问题,区域政策可能会陷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与通过集聚促进增长的两难境地。  相似文献   

7.
区域交通改善是旅游产业集聚产生的基础和必要条件。传统经济地理学和新经济地理学及其整合,为研究区域交通发展与旅游产业集聚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定的研究范式。武陵山片区交通网络节点上发育出6个显著的旅游产业集聚区:张家界旅游集聚区、怀化旅游集聚区、凤凰-吉首-永顺旅游集聚区、恩施旅游集聚区、黔江-武隆旅游集聚区、铜仁旅游集聚区。从机理和路径解释:首先,区域交通发展对传统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中作为源区域因子的区位和资源禀赋产生影响,导致了初始的旅游产业集聚;然后,时空距离和感知距离被进一步压缩,影响到新经济地理分析框架中的金钱外部性、技术外部性以及空间成本,深层次改善了区域旅游产业集聚水平。未来,要依托交通集散枢纽,建设立体化、层次化的交通网络,以及统一的无障碍交通导向政策,以实现旅游产业集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区域交通改善是旅游产业集聚产生的基础和必要条件。传统经济地理学和新经济地理学及其整合,为研究区域交通发展与旅游产业集聚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定的研究范式。武陵山片区交通网络节点上发育出6个显著的旅游产业集聚区:张家界旅游集聚区、怀化旅游集聚区、凤凰-吉首-永顺旅游集聚区、恩施旅游集聚区、黔江-武隆旅游集聚区、铜仁旅游集聚区。从机理和路径解释:首先,区域交通发展对传统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中作为源区域因子的区位和资源禀赋产生影响,导致了初始的旅游产业集聚;然后,时空距离和感知距离被进一步压缩,影响到新经济地理分析框架中的金钱外部性、技术外部性以及空间成本,深层次改善了区域旅游产业集聚水平。未来,要依托交通集散枢纽,建设立体化、层次化的交通网络,以及统一的无障碍交通导向政策,以实现旅游产业集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产业集聚是通过企业间的交互作用形成的,而企业又是多维信息的集合。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假设,运用收益成本比法,分析了信息流动在产业集聚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得出:(1)信息流动是产业集聚的形成动因;(2)只有当集聚收益大于空间成本时,产业集聚才会进行;(3)新技术新产业的创生引进会赋予产业集聚生命周期的特征。最后,本文运用加权区位商与泰尔丁系数等方法,结合江苏省进行了实证,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理性预期学派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预期不仅影响经济主体的微观决策,而且影响政府经济政策的宏观效果。理性预期学派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是不科学的,但其理性预期的宏观经济模型不无借鉴意义。我国应加强对预期问题的研究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11.
基于新经济地理的研究框架,研究了要素地域空间集合所产生的规模报酬递增和正反馈效应以及由此带来的要素集聚的自我强化和发达地区的优势继续提升,进而阐述了影响工业集聚效应的构成要素;特别地研究了构成河南旅游区域合作的旅游产品要素、人力资源要素、运输成本要素以及政府政策等。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打造河南旅游区域合作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新经济地理学是空间经济学的新发展,后天条件是新经济地理学关注的焦点。新经济地理学在控制第一自然优势的前提下,认为经济活动的集中是一个内生的过程,而与外生的自然优势无关。新经济地理学在概念和理论上已经趋于成熟,尤其是在两区域的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冰山成本形式的设定上。新经济地理学大多数的基础理论都得到了更新,尽管许多新的模型我们通常会得到看似相同的结果。对空间经济问题的研究,现实的复杂性必然带来理论研究的艰巨性,新经济地理学关注的焦点需要转移到新的问题上,而不是止步不前。只有这样作为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的新经济地理学和空间经济学才能找到自己的正确位置。  相似文献   

13.
一般而言,经济政策由目标、主体、手段及对象四要素组成,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构成产生政策功效的基础。现阶段各经济政策的实施,大部分没有收到预期效果,一方面在于没有协调配套与正确灵活地运用各经济政策;另一方面则在于没有形成高效经济政策的基础,如目标不明确、主体政策行为冲突、手段不完整,对象机能残缺等。显然,要充分发挥各经济政策的功能效果,就须不断改进与完善作为经济政策要素的目标,主体,手段及对象,逐步奠定高效经济政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由于受经济、地理、文化等多种区域推拉因素的影响,社区人口流动性增强、居住工作空间变动频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流动党员居民常态化的社区政治参与。其"消极参与""选择性参与"以及"积极参与"的行为表现,使得流动党员的社区参与呈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该类群体在社区政治生活中的有效性难以全面发挥,不利于推动社区政治决策的科学民主化。为找到其社区参与缺位的根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影响其参与行为选择的主要因素,建立衡量参与行为的多元回归模型,以此得知,"社区主人翁意识""社区党组织号召响应度""社区归属感"这三种内生要素的不足,是造成这类群体社区参与行为稳定性缺乏的重要原因。而"社区参与制度约束"这一外生要素的缺乏,并不会直接导致流动党员回避社区参与行为的出现。基于以上原因,有必要从流动党员内生行为角度入手,通过强化其在社区政治生活中的主体身份意识,以多元梯度化的流动党员社区管理模式,加强其与社区集体生活的黏合度,推动区域政治生活的共建共治及共享。  相似文献   

15.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经济学中的新经济地理学,源于20世纪80年代对新国际贸易理论和竞争优势经济学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产业集聚的产生提供了很好的解释。新经济地理学将传统的贸易理论所强调的趋同力量与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发展经济学家所描述的趋异力量融入到一个共同的分析框架内。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它使得人们可以将趋同力量与趋异力量与微观经济状况结合起来。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与经济一体化过程相关的基本倾向以及区域政策对产业集群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从人口流动迁移角度研究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旨在分析人口集聚、产业集聚以及经济集聚的相互影响和作用。通过构造人口流动迁移的微观经济模型,掌握人口流动、迁移和集聚的动因;通过人口与产业的空间布局分析,说明泛珠三角区域先发展地区的人口集聚与产业集聚过程应该相互适应,而后发展地区的人口“回流”与产业转移过程更应互为补充。所以,泛珠三角区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应该结合本地区的产业优势和人力资本现状制定相关的产业发展政策和人口政策。  相似文献   

17.
农业补贴绩效即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有两大主体,一是政策制定者,即政府,二是政策的作用对象,对农业补贴政策而言就是农户。政府选择过程即是政策形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策目标和手段的选择是核心内容;而农户的行为选择受内在因素和外部条件两类约束条件的限制。从政府决策和农户行为反应两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农业补贴绩效的因素,以期为今后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完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国际智力流动是各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文章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情况,讨论并验证了海外智力资本回国后,存在一个以省域为考察对象的流向性问题,且这种空间流动与通常预期的阶梯状动态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引进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分析了海外智力回流后的空间聚集效应,在考虑了空间依赖性与规模经济的前提下,研究发现:各地区政府的研发投入、经济主体对于科研活动的生产性投入,以及海外回流智力资本的知识溢出,三者的增长率与该地区知识研发的产出效果成正向相关关系,来自政府投资的效果最明显,经济主体的研发投入次之,智力资本空间溢出则效果较弱.为此,提出应鼓励海归人才均衡流动,采取多种措施,扩大对海归人员的吸引力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集聚区是在市场机制和政府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政策的共同作用下,各种资源要素和经济活动为追求集聚经济效应,跨区域(含城乡间)转移集中而形成的经济区域.地方“十二五”规划反映了地方政府借助集聚区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市场机制、地方政府集聚区发展战略和配套政策循环体系对集聚区和集聚阴影空间结构演变过程均产生影响.地方经济发展政策循环体系是招商引资、集群培育、转型升级的引-育-转体系,以土地、财税、投融资、人力资本、资源环境等要素政策为干预工具.  相似文献   

20.
经济学中的新经济地理学,源于20世纪80年代对新国际贸易理论和竞争优势经济学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产业集聚的产生提供了很好的解释。新经济地理学将传统的贸易理论所强调的趋同力量与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发展经济学家所描述的趋异力量融入到一个共同的分析框架内。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它使得人们可以将趋同力量与趋异力量与微观经济状况结合起来。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与经济一体化过程相关的基本倾向以及区域政策对产业集群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