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影子银行长期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各国金融主管机构一直将遏制影子银行野蛮生长作为科学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议题.综合国内外文献对影子银行的定义,通过SVAR模型,研究我国影子银行规模扩张对金融市场的冲击.研究发现:影子银行规模扩张拉动存款市场、货币供应市场扩大,两个市场又对影子银行的扩张起到加速作用,形成金融市场流动性泡沫;影子银行规模扩张对银行间市场影响十分有限,银行间拆借利率起到了一定的调节作用.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从政策层面科学监管、化解风险、合理发展影子银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在促进金融市场高度繁荣的同时,也给金融的发展和稳定以及宏观经济运行带来了风险。影子银行体系游离于监管之外,由于其高杠杆等特性,给自身和整个金融体系带来了巨大的脆弱性。结合目前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状况,我国应在进一步发展壮大影子银行的同时,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防范其风险和脆弱性。  相似文献   

3.
基于均衡信贷配给理论及影子银行体系,理论分析二元结构信贷配给下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机理。选取我国2007—2015年的月度数据,运用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进行验证。研究发现,不同类型影子银行业务的流动性供给对商业银行主导的信贷配给有不同程度的弱化;扩张性货币政策下影子银行体系对经济有正效应,对扩张性货币政策实施效果起到正向促进作用;紧缩性货币政策下影子银行体系对经济的正向刺激作用显著,抑制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相比较于扩张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下影子银行体系对经济贡献度更高,对紧缩性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冲击更显著。  相似文献   

4.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影子银行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影子银行体系是对传统银行体系的有益补充,使金融体系走向多元化和市场化。近年来,我国的影子银行规模逐渐增大,呈现爆发式增长。但是,影子银行使我国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大打折扣,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造成一定的冲击。为防范影子银行金融风险,我国应该完善监管体系;适当调整货币政策,增大货币供应量的监测范围;加强金融稳定性监测,建立风险应急机制;适当进行金融创新,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相似文献   

5.
与西方典型的影子银行不同,中国的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这使其具有独特的运行机制。通过构建一个同时包含商业银行与影子银行的DSGE模型,刻画二者之间的动态关系,着重从商业银行资产配置的角度理解中国影子银行的周期波动。研究表明,中国影子银行的周期波动是商业银行动态最优化其资产配置的结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商业银行受到的监管冲击是导致影子银行周期波动的主要驱动力,其作用显著超过货币政策冲击等传统影响因素;二是影子银行的周期波动在方向上与商业银行相反,监管冲击下二者呈现出替代关系。  相似文献   

6.
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暴露了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巨大破坏力。我国影子银行作为金融管制下的金融创新产品与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一方面,影子银行业务有助于解决现阶段我国融资渠道窄、金融效率低下等问题,进一步推动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另一方面,影子银行由于自身的期限错配、高杠杆率等特点也会对商业银行体系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银行汇票作为影子银行规模的代理变量,用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和流动比率构建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基于2009年一季度至2017年四季度共36个数据,采用VAR模型,实证分析影子银行规模的发展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影子银行对银行体系稳定有负向冲击,且影响越来越大。基于研究结论,文章提出政府应加强对影子银行业务的监管,银行应创新进行表内业务创新,规避影子银行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影子银行是引发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金融危机发生后,欧关等金融强国及相关国际金融组织相继采取完善修改法律、指令,通过对影子银行机构和产品进行实质性监管以及建设风险监测系统等措施来应对影子银行可能导致的系统性风险。影子银行体系的有效监管必须具有翔实的微观基础,如体系边界,风险特征及表现形式等。我国应在审视“本土化”影子银行特征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外的经验与监管路径,积极探索建立科学的风险监测体系,建设风险隔离“防火墙”,完善金融立法,加强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9.
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影子银行业务发展及其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考虑商业银行的代表性和数据的可得性,选取华夏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八家上市银行作为研究对象。定性分析主要考察上市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发展的整体状况,比较分析不同类型银行间影子银行业务发展的差异;定量分析利用面板数据模型,选取2004年到2013年十年间的商业银行数据,建立回归方程。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结论:我国的影子银行业务起点低但发展迅速;影子银行业务发展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正相关,即影子银行业务发展能够促进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提高;可以在审慎发展的原则下推动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在合理水平下发展,以促进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当前银行业面临三大主要风险,防范平台贷款风险、房地产信贷风险和“影子银行”风险。这是银监部门第一次把“影子银行”风险提高到如此高度,这意味着防范“影子银行”风险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04—201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使用系统GMM估计、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以及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方法分析了影子银行、地方政府债务及金融发展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影子银行、地方政府债务与金融发展水平三者之间存在动态耦合关系.在地方政府融资能力受到约束的情况下,影子银行为地方政府提供了多元的融资方式,在增加政府融资能力的同时提升了政府债务水平;而地方政府债务需求显著推动了影子银行规模的快速发展.同时,影子银行过度扩张危害了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降低金融发展水平,继而使地方政府的融资渠道受到约束.但金融发展并不能有效约束影子银行规模,原因在于,政府融资需求是影子银行的主要动力,若不能控制地方政府的借贷行为则无法从源头解决问题.监管机构在去杠杆的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影子银行与地方政府债务、金融发展之间的动态关系,如此才能够实现预期的政策效果.  相似文献   

12.
基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传染网络,本研究分析流动性风险在经济繁荣和经济衰退下的网络传染机制和网络特征。实证表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传染机制具有层次性和反传染性;传染网络在经济繁荣(高阈值网络)时符合无标度特性,在经济衰退(低阈值网络)时符合小世界特性;高阈值网络中多数国有银行易受攻击,低阈值网络中股份制银行易受攻击;股份制银行具有传染性和易感性,并充当传染中介角色。在宏微观审慎监管下,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指标的监测,并同时关注银行外部业务联系,及时监测流动性风险,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中国影子银行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相互关联及其延伸影响,以2010~2016年中小板、创业板及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影子银行发展对非金融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发现:影子银行发展与企业价值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进一步考察影子银行对不同融资约束企业的影响发现:影子银行对融资约束较严重的企业具有拓宽融资渠道、提升企业价值的作用;对于具有融资优势的企业,影子银行会挤出实业投资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且影子银行发展与企业价值间也存在"倒U型"关系。实证分析的政策含义在于监管层鼓励金融体系创新的顶层设计,必须区别对待影子银行对于银行价值提升和可能放大金融风险的不同条件,科学引导影子银行在信用创造领域的正向作用,并使其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  相似文献   

14.
商业银行在我国经济发展和转型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利率市场化和同业竞争加剧的影响,商业银行面临的财务风险也不断加大。为了科学合理地评价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本文从在险价值(VaR)的概念出发引入了在险值的财务风险评价方法对上市商业银行的在险盈余和在险现金流进行测度,实证结果表明目前商业银行总体具有良好的盈利水平,但部分商业银行存在现金流风险。  相似文献   

15.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后,关于影子银行系统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影子银行系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商业银行,但是却具有商业银行的部分功能。近几年来,我国的影子银行系统发展很快,在整个金融系统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高。影子银行系统在促进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会对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产生不良的影响。文章具体分析了中国式影子银行对我国宏观金融系统和商业银行产生的影响,根据中国式影子银行系统独立性不高并且处于初级阶段等特点,从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两个方面研究了中国影子银行系统的监管策略。  相似文献   

16.
    
选取14家上市商业银行2008—2016年的股票日度收益率数据,构建ARMA-GARCH-CoVaR模型,测度各家上市商业银行对整个银行体系的风险贡献程度以及商业银行之间的风险溢出强度。实证结果表明:每家商业银行都存在风险溢出效应,但不同商业银行对系统性风险的贡献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溢出程度与其自身风险水平的相关性较弱。值得注意的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自身风险水平较低,但对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强度最大;不同商业银行之间也存在风险溢出效应,但溢出程度呈现明显的非对称性,国有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对其关联银行的风险溢出大于股份制商业银行。此外,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对我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溢出具有重要影响,应将重大经济金融事件纳入到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动态监测过程中。  相似文献   

17.
基于当前中国银行业薪酬激励的制度特征,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证明了普通员工薪酬激励会引起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增加。造成这种影响的直接原因是商业银行以规模为导向的薪酬激励机制,而根源在于监管当局"大而不倒"的监管取向。基本逻辑是:"大而不倒"的监管立场引起了商业银行对规模的过度偏好,促使银行通过薪酬机制设计来激励员工扩大贷款项目以创造存款规模,这势必弱化银行的风险控制动机,进而导致过度的风险承担。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08-2019年中国A股和新三板涉农企业数据,分析了涉农企业参股银行对企业主业业绩的影响,并对影响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同时剖析了区域普惠金融服务水平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第一,涉农企业参股银行有助于提升企业主业业绩;第二,涉农企业参股涉农类银行将提升企业主业业绩,参股非涉农类银行则不会对企业主业业绩产生影响。产生以上影响的机制在于,企业参股涉农类银行有助于优化农业供应链融资环境,培育更多中小客户,降低企业对大客户的依赖风险。进一步讨论发现,在普惠金融服务水平越低的区域,企业参股银行对企业主业业绩的提升作用越大。  相似文献   

19.
基于大数据引发的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分析,深入探讨商业银行严控小微企业贷款的主要原因及其发展态势,并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小微企业风险管控模式,继而提出了商业银行管控小微企业贷款风险的路径选择。研究结果显示:依托网上电子银行建设、贷款审查机制创新、投贷联动类业务发展等新举措,商业银行在服务小微企业时能实现低成本、低风险、高收益;借助大数据,商业银行整合小微企业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的条件已经具备,信贷风险完全可以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相似文献   

20.
金融服务需求的全面高增长以及政策层面对银行业务均衡发展的导向,使得我国商业银行不约而同地选择“大而全”的发展战略。这种大而全的战略使得银行业务雷同、缺乏特色。本文从风险、平均发展两个方面探讨“大而全”战略的后果及影响。在此基础上,分别研究国有制银行以及股份制银行为应对当前形势而应作出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