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国节水立法模式选择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选择,完善的节水法律模式和法律体系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必要保障,通过介绍目前已有的节水立法模式,借鉴国外先进的节水立法模式和节水制度的经验,结合我国节水立法的现状,指出已有节水立法的不足之处,从而为完善我国节水立法,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节水立法模式,构建完善的节水立法体系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我国人口众多,需水量大,在淡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节约用水、科学用水成为至关重要的理念。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根本出路,应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以法律经济学的视角分析和制定制度并构建节水机制,进而达到全社会形成节水理念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商事失信惩戒法律制度是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我国法律体系中有关商事失信惩戒制度严重缺失,应确立法律制度建设在商事失信惩戒机制中的核心地位,并根据商事信用特点和我国国情确定立法基本原则,构建我国商事失信惩戒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4.
对口支援和经济技术协作法律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我国,经过几十年的法制建设,对口支援和经济技术协作法律制度已经形成了一个包括多种效力层次的法律制度体系。同时这一法律制度在法律规范体系本身、实施机制以及实施效果上还存在较多问题。应当从三个方面进一步完善这项法律制度:一是加强这项法律制度体系本身的协调性建设;二是建立这项法律制度有效的实施机制;三是建立市场化的跨地区企业协作机制和支援项目的跟踪协调制度。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完善和社保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已经显现.但是.社会保障体系在发展完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如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困难、社保基金征缴难度增加、基金支付压力日益加大等。今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应注重完善法律体系建设、加大征缴力度、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不断提升社保基金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6.
城乡建设规划系统职务犯罪由于其本身犯罪频率高、涉案金额大、犯罪性质恶劣等特点,所以容易造成了更大的社会危害性。惩防城乡建设规划系统职务犯罪要改革经济体制和政治体系、提供制度保证和法律保证、注重社会合力和专项治理,也要加强道德建设和法制教育。不仅如此,构建市场、政府和社会联合行动的制度惩防体系和立法、行政和司法系统规制的法律惩防体系更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廉政制度建设经历了从恢复到重建,从推动到深入发展,从逐步完善到体系初建的过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廉政制度体系.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廉政法律制度体系、廉政党内法规体系、广覆盖的廉政财产申报体系、不断完善的廉政监督体系,反腐效果显著.党的十九大的召开,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的廉政制度在立法、法律实施等方面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无论是经济全球化和农业国际化发展,还是农业现代化、工业反哺农业、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都离不开农业投资法律制度的支持和保障。当前我国农业投资存在着诸多法律问题,如主体职责不清、管理缺乏效率和风险缺乏防范等问题。通过完善农业投资主体法律制度、管理法律制度、监督制度、责任制度以及纠纷解决制度,形成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才能更好地发挥和保障农业投资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节水型城市构建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破解西安水资源困境的有效举措,具有战略意义。从西安市水资源面临的问题出发,在论证西安市创建节水型城市必要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了西安市构建节水型城市的制度路径应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四个层面入手。  相似文献   

10.
节能与节水是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两大重点。现有的节能立法和节水立法都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围绕资源节约利用的市场化运作和政府的调控、监督,进行了大量类似的制度建设,为节约型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制度基础。然而,管理体制的不科学、不健全,社会公众参与途径的不明确,已经成为制约节能立法和节水立法实施效果的两大因素。未来节约型社会的法律制度建设不仅要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的市场化机制和政府调控机制,更需要在管理体制和社会公众参与两个方面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1.
德国已形成了以《能源经济法》为基本法,由煤炭立法、石油立法、可再生能源立法、节约能源立法、核能立法、生态税收立法等专门法为中心内容的能源立法体系。根据各能源立法,能源法律制度主要有能源管理制度、能源储备制度、可再生能源开发制度、节约能源制度、生态税收制度。德国在能源法律制度上的经验值得我国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为了考察中国宗法社会制度演进路径,依托博弈论分析工具,认为基层宗族社会的重复博弈自发生成礼,并在礼的指导下进一步形成哈耶克式的礼治秩序;源于维持宗法社会国家层面上的合作格局的需求,国家通过制定和实施法,创造了在法约束下的人造秩序。礼法并举构成了中国宗法社会的制度框架。  相似文献   

13.
曾经存在于纳西族社会中的大量 "情死"(殉情)现象是一种非正式制度.通过对纳西族的"情死"发生的考察,将揭示非正式制度的产生与法律紧密联系.如果法律规定了惟一"正确"的生活方式和价值标准,它和地方性的价值、信仰、意义发生遭遇时就可能创造出预料不到的的非正式制度,并由此发现法律可能因为其"制造"的非正式制度而归于失败.从发生于纳西族社会的大量"情死"这一制度悲剧,可认识到法律应中立和宽容地对待社会中的多元价值、信仰、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探索人类社会制度发展演进的规律和机制时,逐步形成了其制度变迁理论。制度起源于人类的分工与交往,推动制度变迁的主体是一定社会关系下的人,制度变迁的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一定社会关系下人们的物质利益冲突;意识形态作为制度变迁的共有信念,预设了制度变迁的路径,保证了制度的合法性。制度变迁的方式是质变与量变、渐进式与激进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激励论——专利制度正当性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激励论是专利制度正当性的一种十分重要的理论。激励论认为 ,通过专利而授予的垄断权 ,是鼓励发明活动和财政支持的必要的经济刺激 ;同时具有专有性的财产权对于鼓励发明者将发明向社会公开也是一个必要的刺激。激励论强调专利制度为发明活动和对发明的投资提供了动力 ,并促进了传播知识和信息的市场的形成。激励论可作为认知专利制度乃至知识产权制度的一种重要的工具主义哲学理论  相似文献   

16.
管理制度变迁对生态演变具有显著的影响。传统时期地方社会有一套有效的森林管理制度。以云南M县为例,通过对森林使用的类型划分,乡规民约和信仰、禁忌,地方传统有效地保护了当地的森林。1949年以来,由于地方社会组织、制度和信仰禁忌的破坏,森林遭受严重砍伐。此后,现代森林管理制度逐步建立。现代森林管理制度在操作中的问题体现在:正式管理制度的低嵌入性、管理人员地方性知识缺乏、管理和执法力量的弱覆盖性和管理机构的利益化取向。因此,需要探索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互补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7.
人在现代化的实践中创设和变革制度,又通过生成着的制度提升和塑造自己。制度要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否弃人的自主性和能动作用。制度对人的自由既是约束也是保障。制度的贯彻落实是他律和自律的统一。在制度建设中,既要确保社会运行井然有序,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人与制度、法律的关系上,人是目的,制度、法律是手段,“以人为本”与“依法治国”是一致的,将二者统一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是党的执政治国理念的一次新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差异的永恒性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起因,必须关注“不和谐”的积极因素;市场、政府、个人形成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三大主体,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己、人与制度的四种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官员的腐败和产业的垄断是社会不和谐的最大因素,“垄断创造暴利”是非经济收入,“特权创造收益”是超经济掠夺;建设稳定社会秩序的法治社会和政府对弱势人的基本保障,是执政者创造和谐社会的两大基本职能;按要素的贡献分配就是社会公正;市场经济制度和民主政治制度的构建是形成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9.
基本制度概念是国际社会理论的基石,也是英国学派有别于新自由制度主义的核心概念。长期以来,国际关系学界重视英国学派的制度概念与新自由制度主义机制理论的比较研究,而相对忽视该学派学者在基本制度概念上的认识差异及其与国际社会观念之间关系的研究。实际上,英国学派学者在基本制度概念的理解上虽然存有一些共识,如基本制度包括宪政性制度和共处制度两个层次,主权是国际社会的宪政性制度,外交和国际法等共处制度是从主权原则中派生出来的;但同时,他们在基本制度如何构成以及怎样互动的认识上,尤其是在主权与人权关系的认识上存在明显分歧,而这些分歧是导致他们在国际社会的认识上存在多元主义、社会连带主义等多元化发展的重要原因。英国学派学者关于基本制度概念及其与国际社会观念之间关系的争论,对当今国际社会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制度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不同的制度安排导致不同的经济绩效.在分析湖北省资源环境制度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提出湖北省"两型社会"建设应从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和实施机制三个方面入手构建资源环境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