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晁补之的赠答送别诗笔墨饱蘸深情,抒写亲友离别时的感伤与慰勉,诗中常常以景寄情,借外物来烘托和渲染其内心情感。晁补之的赠答送别诗既吐露对送别之人深沉真挚的情谊,也借赠答送别诗展现个人的襟抱情怀,通过其赠答送别之作,使人从中可以感知、体察到诗人内心的情思意绪。晁补之的赠答送别诗不仅是作者社会交际的生动记录,也是其内心思想的折光和投影。  相似文献   

2.
晁补之的山水诗既对山水景物作形象逼真的描绘,以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地再现了山水的优美情状,描绘出绮丽明媚的自然美景,也借山水陶写了诗人的内心情感.晁补之的田园诗真实地描摹了乡村秀丽的景色,诗作体物精微,寓意深远.晁补之将其品格操守、人生感受通过所咏之山川风物含蓄委婉地表露出来,诗中景物贯注着诗人的情感,融凝着诗人的精神,蕴贮着诗人的气度,呈现着诗人的襟抱.  相似文献   

3.
王维天宝时代的作品,大部分是社交性的宴会、赠答、送别或为人所托的仪式文章、碑文之类,可以说是王维作为官方人士面孔的显现,即使是表面面孔也可以。所谓表面上的面孔是怎样的呢?其特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应制诗,即按照皇帝的敕命制作的诗以及与之相近的宫廷诗,数量很多。另外一个就是送别诗文。送别诗文,特别是诗,成为王维作品的重要方面,所以放在后章里讨论。在这里主要以应制诗为中心就宫廷中诗进行探索。应制诗在唐代前半期是特别发达的宫廷诗的一  相似文献   

4.
赠答诗至魏晋始为昌盛,其发展脉络清晰可辨:建安文士集团所作赠答诗,属于承接传统期,显得风流慷慨;正始文士集团之赠答诗,属于创变时期,自是迷茫彷徨;西晋金谷园文士集团之赠答诗,属于赠答诗最繁荣之时期,体现出华靡铺张的特点;东晋兰亭文士集团之赠答诗,属于转型时期,重在体玄悟道。  相似文献   

5.
先唐送别诗多注重对即时离别场景的描写,抒发离情别绪,情感哀婉忧伤,形成中国古代送别诗的基本意境模式。盛唐的送别诗相比前代有了艺术性的超越,拓宽了送别诗境,借送别诗言志,致使表露功业情志成了送别诗的有机组成部分,诗篇取景宏大,情感奔放,意境雄浑。以李商隐为代表的晚唐诗人对盛唐送别诗发展主流非扬而重在弃,其送别诗情感深沉厚重、缠绵凄婉、景物意象多继承传统送别诗,在意境上有向先唐送别诗回归的倾向,这种回归并不是对先唐送别诗简单的肯定,而是一种否定之否定,在对离别心理的意境止观或景物观照上,李商隐的送别诗与先唐有相似之处,而李商隐又善用典故、象征、暗示等手法,其送别诗意境具有狭细、流走、朦胧的特质,对后世送别诗创作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6.
赠别诗所表现的内容,顾名思义,是临别所赠,因而它有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创作群体,但是对它的界定问题历来比较模糊.赠与别二者必须同时具备,并与相关的其他题材区分开来,如送别诗、赠答诗、酬赠诗,与赠别诗既相包容又相区别.  相似文献   

7.
王维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主要是其山水田园诗赋予的,但王维诗作中的送别诗也独具特色,本文主要对王维送别诗进行分析,从中归纳出王维送别诗所体现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8.
齐梁是中国古典送别诗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本阶段送别诗在魏晋的基础上发生了体式上的新变:从魏晋多章组诗结构向单篇短制转变;五言送别诗取代四言之制,并出现了七言送别诗与乐府送别诗的创新;联句诗也从宫庭台阁的帝王僚吏附和应酬渗入送别领域,形成了联句送别诗;送别诗称题也与魏晋有了很大的变化,送别意图更加明确。  相似文献   

9.
赠答诗是一种古老诗歌样式,如果说楚汉时期项羽作绝命诗其妻虞姬和之还不算赠答诗的话,那么汉桓帝时秦嘉的《赠妇诗》三首以及其妻徐淑所作《答秦嘉诗》;可算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赠答诗。在此以后,文人以诗赠答互述友志,便屡见不鲜,成为一种专门的诗歌形式。以往文人赠答,在内容上虽也多少流露一些对现实生活以及政治的不满,但其主要的部分,还是叙说友情,应酬答对之类,属文人诗歌创作中较为闲适的部分。并且,赠答的彼此双方,或朋友,或君臣,象东坡与子由兄弟间以诗赠答的实在是  相似文献   

10.
中古祖饯诗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饯诗是《文选》诗中的一类,祖饯即设宴为人送行,中古时期对祖饯时的情感甚为重视,常作诗吟咏。《文选》诗祖饯类有诗七题八首,可分为两大形态,魏晋之作或有游离于饯行送别的内容,南朝之作则完全写饯行送别。《文选》诗杂诗类所录“苏李诗”是祖饯类诗作的开山之作。《文选》诗公类中写祖饯的作品是叙述最高统治都或王侯公卿召集的送行。《文选》诗赠答类也有写祖饯的,只是意味不浓。《文选》之外还有种种祖饯类作品,各具有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中国传统语言哲学入手,从"名与实"、"规定与描写"、"和谐与征服"、"暗示与明确"几方面评价了中西翻译理论,主张在属于象形表意的汉语和属于拼音文字的西语间的翻译转换没有必要全盘引进,而应该中西合璧,采取描写多元的翻译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2.
关于父母子女、祖孙和兄弟姐妹关系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法典专家建议稿婚姻家庭部分中 ,有关父母子女、祖孙和兄弟姐妹关系一章在 2 0 0 1年婚姻法修正案的基础上 ,主要增加了反歧视原则、子女亲生否认、认领子女、强制认领、父母的亲权责任、禁止使用对未成年子女身心健康有害的惩罚手段 ,以及收养关系的有关规定。将收养法并入婚姻家庭法编 ,单立一章。祖孙和兄弟姐妹作为重要的家庭成员在父母子女关系一章里专立了一节 ,并增加了有关扶养制度的基本原则规定 ,统一“赡养”“抚养”“扶养”为“扶养” ;增加了扶养的程度、方式、争议处理办法的原则规定 ,弥补了我国婚姻法缺少系统的扶养制度的空白。  相似文献   

13.
回首往昔岁月描摹松江旧梦,潜入隐秘王国探照历史人物,聚焦都市病相刻画精神生态,施蛰存致力于挖掘人的本真生命形态,引领我们探查深藏于灵魂中的潜隐世界。在古与今、中与西、城与乡的合力浇铸下,他似一棵根系发达的植物——站在乡村与都市的边缘眺望两边的风景,游移古典与现代的时空吸纳两处的营养,跳出左与右的阵营聆听双方的讯息。走进施蛰存的文学世界,我们会发现,他穿梭于建构和解构之间,其文学枝叶是如此鲜亮而新异。  相似文献   

14.
回首往昔岁月描摹松江旧梦,潜入历史地表探照历史人物,聚焦都市病相刻画精神生态,施蛰存致力于挖掘人的本真生命形态,引领我们探查深藏于灵魂中的潜隐世界。在古与今、中与西、城与乡的合力浇铸下,他似一棵根系发达的植物-站在乡村与都市的边缘眺望两边的风景,立于古典与现代的接壤吸纳两处的营养,跳出左与右的阵营聆听双方的讯息。走进施蛰存的文学世界,我们会发现,他穿梭于建构和解构之间,其文学枝叶是如此鲜亮而新异。  相似文献   

15.
典雇妻女现象作为古代中国独有风俗,从其产生开始就受到官方文化的否定,并逐渐被纳入法律禁止的范围.可是,严历的法律不但没有根除这种行为,典雇妻女反而作为一种民间的风俗习惯而普遍存在.为什么法律明令禁止却收效甚微?为什么典雇妻女之风俗普遍存在而法律却显得苍白无力?这涉及到儒家传统道德的影响力,中国古代立法的价值取向,国家法律实施的效果,风俗习惯的沉积和传统的经济运行方式.用法律去禁止人们为了生计而被迫采取的行为,固然会起到一定的功效,但法律的权威性必然要受到挑战,而有禁不止所带来的副作用,更会使法律的尊严受到破坏.  相似文献   

16.
在高校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是进行课程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途径,提高课程教学实效性是根本目标。以此为价值尺度进行评价,可以得知,思想政治课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处理好几个关系:“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文件与实践”的关系、“模式与特色”的关系、“阶段性与持续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乞丐和乞讨是现实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但其形成原因、现实表现、社会处理方法在国内外有所不同.在我国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应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对乞丐和乞讨行为进行分类处理:对于真正贫困的乞讨者要通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互助体系来消除;对于职业乞讨者,则要更多地给以正面教育,使其能自食其力;对于"恶抢恶夺"的行乞者则需通过法律手段给予严厉打击.  相似文献   

18.
大学校园里的“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作为读书人的必修科目并没有被列为早期教育的专门学问。现代大学制度确立以后,大学“文学”状况变得复杂起来,出现了“专业”与“趣味”之分,“文学”已经成为大学里的重要专业或者主干课程。但大学文学教育不是要造出专门文学家,相反却要有利于其他学科研究的深入展开。  相似文献   

19.
马原小说以先锋姿态与陌生化叙事引人注目,而背后涌动的却是作家获取话语权力的欲望以及为实现欲望而进行的语言实验与狂欢。当这种实验与狂欢模糊了公共权力的视野,失却了对现实境遇的本真显现,成为作家主观欲望的肆意表演,则注定会走向失语与沉寂。  相似文献   

20.
深入了解高校体育场馆对外经营管理状况,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高校体育场馆面临形势进行分析,总结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场馆对外经营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利弊影响,旨在为我国高校体育场馆对外经营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