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现代物流业迅速发展。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交通运输业面临巨大的压力,迫切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创新。本文通过分析交通运输与物流之间的关系,结合我国交通运输业的现状,提出发展现代物流是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通过论述产业结构和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耗的关联关系,分析产业结构调整对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耗在总量和结构方面的影响;计算交通运输业油品消耗相对于三次产业的弹性,分析三次产业对交通运输业油品消耗的影响程度,进而提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以促进改善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耗的对策建议:加紧开发交通工具新能源、加快推广高新技术、改善交通运输业用能结构、不断降低能耗强度等。  相似文献   

3.
交通运输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效应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交通运输业本身发展对经济所产生的直接经济效应,二是交通运输业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对经济所产生的间接经济效应.文章以关联系数描述了交通运输业与其相关产业的关联关系,并运用关联系数、增长值贡献率模型,测度了北京市交通运输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和推动效应.研究认为,任何一个产业经济效应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其直接经济效应,也取决于其间接经济效应.经济效应的大小取决于其在产业链中的位置、与其他支柱产业的关联程度和与其他支柱产业的产业距离.产业位置靠前,其拉动效应小于推动效应,产业位置靠后,其拉动效应大于推动效应.交通运输业作为基础产业,其产业位置相对靠前,其前向推动效应大于其后向拉动效应.  相似文献   

4.
对交通运输业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行了重新定位与论证。分析认为,把交通运输业定位成基础产业的传统产业定位,不能全面反映交通运输业的作用和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交通运输业是先导产业的观点;运用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和弗朗索瓦.佩鲁的增长极理论阐述了以交通运输业作为先导产业在物质传输、区位转换、产业生成和城乡协调等方面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提出交通运输业作为先导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若干建议:完善农村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吸引外资、提高区域交通运输业科技水平。  相似文献   

5.
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基础,是促进经济长期发展的关键。河南省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消费存在巨大差异,尤其是在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环境与消费倾向四个方面。而在消费、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上,城镇居民的消费发挥了更大的促进作用;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和农业通过居民消费促进河南省的经济增长,其中交通运输业的作用最为显著。河南省"十三五"经济增长的动力在于调整与优化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改革消费政策以及发挥交通运输业对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交通运输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水平与国民经济增长的适应程度可以通过建立“推动效应”模型和“拉动效应”模型的方法进行具体测算。经实证分析,辽宁省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辽宁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的“瓶颈”,特别是铁路运输业的发展更是严重滞后于辽宁省GDP的增长。辽宁省应该从资金、技术和结构三个方面来改善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7.
利用我国1985-2008年29个省区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协整和因果检验理论,分析了全国及东、中、西部的交通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相互作用的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交通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均为一阶单整变量,它们存在稳定的协整关系.就全国以及东部地区而言,经济增长与交通发展水平在长期和短期中相互促进;而对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能够促进交通业的发展,但交通业的发展无法促使本地区经济增长.这一现象的形成与我国各地区产业分布不均衡、交通运输业的空间溢出效应和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有关.据此提出的政策建议包括:统筹规划,科学论证交通投资方案,将发展交通运输业和地区产业优惠政策相结合,降低物流成本.  相似文献   

8.
抗战初期 ,基于国民政府对后方经济的筹建 ,商品生产的发展 ,人口的激增 ,交通运输业的兴起等原因 ,西南地区商品市场获得大发展 ,并实现了相对统一。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分析呼和浩特市交通运输业现状的基础上,论述了交通运输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提出了交通运输业的整体发展思路与对策,呼和浩特地区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差异性入手,分析交通运输业对区域经济影响的差异性,运用泰尔指数方法测度我国区域之间以及区域内部的差异程度,分别选取客运量、旅客周转量、货运量、货物周转量为权重,计算相关泰尔指数,并分析不同区域差异性对总体差异情况的贡献度.结果表明,我国交通运输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差异显著,尤其是区域内部差异较大,东部地区对这种差异贡献度最大,但是区域内部对这种差异的贡献度有下降趋势,而区域之间对差异的贡献度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1.
青岛旅行社业、住宿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游览娱乐业、旅游商贸等旅游业基本产业发展状况,决定着青岛旅游经济的发展步伐,提出改善青岛旅游产业经营与管理的具体措施,对于青岛加快建设国际海滨度假城市意义重大。改善青岛旅游产业经营与管理的具体措施是:全面创新,形成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旅游企业;进一步抓好旅游地形象塑造和旅游联合促销,打造国际海滨度假城市形象;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转变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职能,强化行业协会功能,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努力建设国际化城市,增强城市旅游功能。  相似文献   

12.
基于陕西省相关统计数据,计算了2005~2013年陕西省交通运输业以及各种运输方式的碳排放量,通过构建LMDI分解模型,定量分析了运输能源强度、运输结构、交通运输业发展水平对陕西省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影响。研究认为,运输能源强度的提高抑制了陕西省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量的增长,运输结构对陕西省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量增长的贡献力度不大,陕西省交通运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是影响碳排放量增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在宏观经济系统中,某一产业的发展会拉动或推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这些产业的就业需求.交通运输业对就业的带动效应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交通运输业本身发展所产生的直接就业带动效应,二是交通运输业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所产生的间接就业带动效应.产值就业弹性是衡量产业带动就业的重要指标.文章综合运用投入产出模型、产值就业弹性模型、复杂网络可视化技术,通过对最新数据的分析发现北京市交通运输业对就业的带动效应比较大,而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说明交通运输业的产业地位日趋重要.此研究为北京市交通运输业的长期发展战略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论交通文化中的几个重要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交通运输业发展过程和交通运输业的基本特性出发,把作为交通文化载体的交通运输业的特点和属性与作为物质形态的交通文化联系起来,提出并讨论了作为物质形态的交通文化的先进性、超前性、大众性、开放性、公平性、安全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燃油税费改革对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影响与机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科学认识与合理评价此次燃油税费改革对交通运输业发展带来的影响,从评价养路费制度、经济发展模式、城乡协调发展的角度讨论了燃油税费改革的重大意义;从抑制超限超载、治理“公路三乱”、调整公路建设投资结构、优化收费公路结构考察了燃油税费改革给交通运输业带来的发展机遇;从深化交通运输业管理体制改革、探索融资新机制、相关人员的分流与安置角度分析了燃油税费改革对交通运输业的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交通运输业的自身特点、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对资源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的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从努力实现交通运输业部门优势的“最大化”和部门劣势的“最小化”两个方面辩证统一的高度,多视角地论证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及其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共赢。  相似文献   

17.
抗战时期衡阳经济有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均居全省之首,在全国名列前茅,其向国家纳税仅次于重庆与成都,居全国第三.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系统动力学构建包含多条反馈回路、多个变量以及变量之间关系的交通运输业节能减排系统并展开分析。交通运输业节能减排系统是以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耗以及碳排放为研究对象,考虑能源消耗结构、交通运输方式结构、环保投入等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多种运输方式的交通运输子系统,同时也是包括多种能源和节能技术的能源子系统、包括多个减排技术的环境子系统、代表经济增长及城市化进程的经济子系统。通过对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建,对节能减排技术方法进行模拟仿真,并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9.
从交通运输业发展过程和交通运输业的基本特性出发,把作为交通文化载体的交通运输业的特点和属性与作为物质形态的交通文化联系起来,提出并讨论了作为物质形态的交通文化的先进性、超前性、大众性、开放性、公平性、安全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论和谐交通与两型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通在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建设和谐交通是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时代特点与重要任务,而建设和谐交通旨在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与现代社会的发展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特别是在我省交通产业快速发展的时期,必须与两型社会建设相结合,将更好地服务两型社会建设作为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重要使命和交通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