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是三个密切联系而又相互区别的范畴。道德本身具有超阶级与阶级二重属性,越阶级的道德是阶级性的道德的基础。道德教育应该从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出发,从人性出发,以发展人性、完善人性为目的。  相似文献   

2.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任何事物都是系统与要素的对立统一体,而结构与功能又是事物系统存在的基本属性。作为认识来源和基础以及作为推动社会历史前进动力的实践,它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一个系统,同时它也具有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属性。实践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实践主体、实践手段和实践对象等要素构成的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实践的主体是起主导作用的要素。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经指出:“劳动资料是劳动者置于自己和劳动对象之间、用来把自己的活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物或物的综合体。”①可见,实践的主体在实践要素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而实践  相似文献   

3.
人性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变化着的动态结构,它是人的属性结构和人性的样态结构的统一。人性结构中的冲突包括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相互之间的冲突,人的三种属性各自内部存在的冲突,个体人性之间、群体人性之间以及个体人性、群体人性、类人性相互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4.
人性问题既是一个基本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既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绝对圆满的人性阐释也许很难,但基本可行的人性答案大体可寻。人是一种特殊的动物。人与其他动物的共同属性构成人的基本属性;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属性构成人的特殊属性。人的动物属性主要由食、色构成,具体体现为自私自利、好逸恶劳、好生恶死、欲壑难填等形态,有为恶的自然倾向。人的特殊属性有多种形态,根本的特殊本性是意识、智慧。人为善的道德意识、利他的社会属性、有意识谋生的劳动特性、形而上的文化特性以及君临万物的高贵特性都是建立在大脑意识机能基础上的后起属性。人的二重属性,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全面、准确认识人的双重本性的形态、特点,对我们认识和处理现实人生问题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性与人的本质二元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人性与人的本质的二元对立统一中出发,提出了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既是二元的,又是一元的,既对立又统一,是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问题。人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和一系列其他属性的总和,它包括人的本质和其他属性两个方面。人的本质是人何以成为人的内在原因,二者不是同一层次的概念。借鉴马克思哲学的系统论、整体观思想来理解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人性就是人的本质,而人的本质又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在一个统一的人性范畴里占有自己应有的地位。为什么人性的内容应该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呢?这是因为“人直接地  相似文献   

7.
合理界定人性的内容及其与道德现象的关系,是理解并鉴别以往人性善恶理论的基础,也是科学阐释人性与善恶关系的前提。人性有固有属性与关系属性之分。人的固有属性是人同他人、他物无关而独自具有的属性;人的关系属性则是人同他人、社会发生特定关系时所产生的属性。人性的道德善恶是一定社会主体依据特定道德目的对属于道德现象的人性内容所作出的描述、判断与评价。脱离三个必备基本要素———道德主体、道德现象、道德目的中的任何一者,都不能得出人性是善是恶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人的认识过程及其功能的转换与时差、位差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9.
人性系统三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的存在及属性是一个动态开放的有机系统,对人性予以系统审视方可揭示人性的完整规定。本文分人性系统存在论、人性系统认识论和人性系统价值论三部分,主要阐述了如下问题:人性存在具有整体性、结构层次性、功能性和动态开放性;人性认识只有把结构分析同历史分析统一起来,才能观念的再现人性具体及变化;人或人性的价值需通过人与自然在地位上的对比、人性理想与现实对照、人性诸规定充分实现与否以及个体与人类的层面区分来把握  相似文献   

10.
自然科学无论作为人类的认识成果、探索过程、文化的子系统,还是作为社会活动领域,都是一个系统或一个有机整体。自然科学作为一个系统或整体,不仅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且与外部环境之间也相互匹配、相互作用和相互协调一致,从而构成了整个社会系统。这充分说明,科学创新或科学的发展实际上是一项系统工程,而这一系统工程的核心要素是文化基因或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人性研讨中必须坚持唯物史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性问题的研讨中,我们看到有偏离唯物史观的倾向,诸如认为“生存”是“人性的首要法则”;人性是个体人“自由自觉”地“选择”、“塑造”的结果;“人性的善恶基因潜在人的自然属性中”。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劳动是人的根本性能,人的一切属性都是在这个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性不是人的自觉能动性(即主观能动性);自然属性是不分善恶的。人性研讨中我们必须正确坚持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自然生态的系统性决定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系统思想来科学把握人与自然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关系,在肯定人的主体性的基础上,通过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实践,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共处与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人的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这是人区别于动物、人的自觉活动区别于动物本能活动的重要标志。对人来说,目的总是活动目的,活动总是目的活动。活动目的与目的活动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西人性论与人性管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人性与管理关系密切。中国传统主导人性论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和道德属性 ,主张在管理中应塑造人性 ,其人性管理为“塑造论”,注重德治 ;西方主导人性论偏重于人的认知属性和自然属性 ,主张在管理中要适应人性 ,其人性管理为“适应论”,注重法治 ,两者都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完整的科学的人性管理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人性论基础之上的 ,是德治与法治、“适应论”与“塑造论”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5.
人性与人的本质新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认为,本质具有层次性,人的本质可依次深化为:社会体→精神体→生物体。与此相对对应,人具有社会性、精神属性和自然属性。人性就是社会性,规范性是社会性的基本内容和本质特征。社会化是指人从具有自然属性或精神属性逐渐地进化为具有社会性。社会整体的人性是崇高的。人的社会性塑造着人的精神属性和自然属性。  相似文献   

16.
中西人性论与人性管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与管理关系密切.中国传统主导人性论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和道德属性,主张在管理中应塑造人性,其人性管理为"塑造论",注重德治;西方主导人性论偏重于人的认知属性和自然属性,主张在管理中要适应人性,其人性管理为"适应论",注重法治,两者都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完整的科学的人性管理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人性论基础之上的,是德治与法治、"适应论"与"塑造论"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7.
“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是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是人的一个基本属性;“天性与德性的互动”是人的类特性。“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共性、个性)、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理性、非理性)、天性和德性的统一(天性、德性)”都不是人的本质,它们只是人的属性。结合“具体→抽象→具体”的图式可以进一步解析人性的本质和人的本质视野下人的属性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相似文献   

18.
谈人性     
人性问题,是长期以来学术界争论不休的问题。首先,至于什么是人性,众说纷纭。一种意见认为,人性就是人类的自然本性。另一种意见认为,人性即人类共同的社会属性。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的论争还有一种意见,先是承认人有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然后又从社会属性对人的本性起着决定的作用得出人性只能是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  相似文献   

19.
人性是一切人生而固有的普遍本性,具有动物性和文化性的两重性。从人起源于动物来看,人性起初充满着动物性,没有文化性,所以,人性是本恶的。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应当采取措施加以防治的行为。犯罪人既有人的一般属性,又有反社会性的特殊属性。犯罪作为人本身的一种行为,必然与人性是相互影响的。人性之需要、人性之趋乐避苦、人性之个性等,都是影响犯罪发生的重要因素。当然,犯罪亦影响人性,具体表现在犯罪摧残人性,刑罚要求关照人性。  相似文献   

20.
自然人作为现代民法中首要的民事主体制度,其本身的建构以及与其他制度的相互联系,无不体现文明的法治对人的终极关怀.故从普遍人性中的合理因素入手,探讨自然人制度建构对维护人性的应有功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