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4 毫秒
1.
腐败是将“公权力”蜕变成为个人或个别集团牟取私利的工具,是社会生态系统要素变动所形成的公职人员“利益冲突”的结果。对待腐败零容忍,就是要在社会生态要素中对任何轻微腐败行为都不允许其存在,以净化公权力施行的社会生态环境。构建腐败零容忍机制,需要通过社会生态系统的相互制约、相互调节,将其纳入社会生态要素,以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形成惩腐倡廉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2.
公权力异化与腐败是权力滥用的两面,而遏制公权力异化和腐败也是人类历史的难题。近年来人们普遍地强调以教育、制度和监督并重的综合治理模式来解决固然重要,但是,从制度伦理视角来分析和遏制公权力异化与腐败问题则是更为清晰和有效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3.
高级官员腐败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对此的研究有利于未来防范和治理高官腐败问题。以2009—2015年期间的50个省部级官员腐败案件为例,选取设定了相关指标对它们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省部级腐败官员多为男性高官,高学历腐败官员越来越多,案件查处及完结速度提高,初腐败年龄呈年轻化,多数从厅级开始腐败,跨地域腐败问题严重等。基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理论,结合数据分析从腐败动机和腐败机会两个方面对腐败原因进行了相关解释。  相似文献   

4.
腐败问题的既有研究存在着多重进路,经济的、政治的、法制的等等都是切近腐败问题研究的传统思路.除祛已有的经济、制度、法制等因素外,文化理路也是分析当下腐败问题的一个重要路径.一是由于社会的改革动荡,其配套制度的欠完善所导致的制度文化缺失;二是伴随经济体制转型,作为参与市场竞争的变量——有形的手的过分干预无形中造成了体制文化的失衡;三是由于“经济中心论”的路径依赖性导致的廉政文化的弱化.综合三个层面的文化因素及现阶段腐败案件所凸现的若干特征,应作三个方面的路径选择.针对腐败问题的制度性完善应作为最根本的对策,相应的制度文化的建设与培育应尽快提上议程;加强国际化的反腐合作,堵住腐败的涉外漏洞;发挥人民群众的参与优势,重视网络反腐平台的制度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腐败的本质是公职人员利用公共权力或公共资源,为了谋取个人或小集团私制,而侵犯公众利益,腐蚀,破坏社会有机体即现存在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腐败最大量的表现在经济领域,最严重的危害在政治领域,反腐败是严重的政治斗争,任何腐败行为均是腐败主体,腐败对象和腐败机会三大基本素的结合,其中腐败主体是主观人为因素,腐败对象和腐败机会是客观因素,腐败机会是关键因素。惩戒腐败,要根据腐败发生的机理,对症下药,综合治理,形成“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科学机制。  相似文献   

6.
村干部在乡村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随着其权力资源的增加,部分村干部的腐败问题逐渐凸显。结合村干部腐败的主要特征,从职责发挥冲突、相关法律缺位、职位权力与监管机制匹配程度低、村民民主监督流于形式、村干部自身内部短板等方面对村干部腐败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应从完善村干部激励机制、加强村干部教育引导工作、健全相应的法律规范、完善上级监管机制、积极发挥村集体内部监督力量的作用等方面防治村干部腐败。  相似文献   

7.
腐败问题是当今社会中广大群众最憎恶的行为之一,腐败又总是与一定的权力资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一切腐败的产生和存在都是权力越轨的产物。因此,一切国家公务人员必须自觉地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严格遵守党纪国法,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才能抑制和防止腐败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腐败是一个涉及诸多领域的制度现象,腐败问题的解决需要采取制度措施。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了制度决定腐败的机理,揭示了中国现阶段腐败的制度根源:现有的制度导致公共决策领域的范围太大,腐败的机会增多;其次,现有制度导致公职人员行为的激励机制扭曲;最后,现有制度对腐败行为的约束机制不足,惩罚太轻,使得腐败行为的预期成本很低,腐败行为相对“廉洁”行为来说非常“合算”,使腐败行为大量发生变为现实。文章提出了反腐败制度创新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 ,腐败问题日益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腐败的实质是政治权力与经济财富的交换。本文分析了中国产生腐败的四个基本原因或基本特征 ,认为解决目前腐败问题要从腐败产生的根源着手 ,才能使腐败现象彻底改观。而铲除腐败的根源就是继续在政治和经济方面进行改革 ,建立与当代生产力、生产体系相适应的制度体制  相似文献   

10.
腐败是人们切齿痛恨的社会顽症 ,是执政党面临的重大问题。文章通过对腐败问题的分析 ,确认腐败的本质根源是权力的商品化行为 ,并就腐败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研究 ,进而探寻遏制和解决腐败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以来的中国,在经济领域出现的分配不公和政治领域的腐败问题的成因主要有:传统的旧体制是产生社会分配不公和腐败问题的根本原因;社会转型的不可逆转性和复杂性使社会分配不公和腐败问题交互影响,密不可分;改革的步步深入使一些消极因素以社会分配不公和腐败的形式释放出来。  相似文献   

12.
为从源头上治理腐败,我市率先在玄武区“数字玄武”网站上建立“网上办公平台”,选择区工商、税务等16家与企业和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部门.作为全区电子政务网并联审批首批试点单位,运用科技手段将注册登记、并联审批、纳税申报等政务搬到网上,联合为企业提供工商注册登记等方面服务,并将各项工作规范和制度编制成计算机程序,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从社会学的视角考察和分析腐败问题 ,腐败是一种社会现象和行为 ,它具有一定的社会结构、社会表征和社会效应。我们可以透过这些现象 ,深入到社会内部探究腐败的本质及产生的根源 ,其目的和意义在于 ,认清腐败内在的、深层次的东西 ,找到腐败的治本办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政府管理过程中常见的公职人员腐败现象,从人性、政治体制、监督机制等方面入手,分析了公职人员腐败蔓延、孳生的成因及机理,并提出了解决公职人员腐败问题的措施和建议,力求在有效遏制政府公职人员腐败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以<沧浪之水>为分析蓝本,认为"官场化"权力的日常运作酝酿了腐败.所谓"官场"乃权力运作的核心场域,是以权力运作为核心建构起来的"关系丛"--结构,"官场"还建构着人们的生存态度,并且作为结构的"官场"与其建构的生存态度的互动使"官场"能够不断地实现再生产.腐败的可怕在于"官场化"的逻辑和生存态度向社会各领域的弥散,公权力系统中的腐败向私人领域侵入,导致的将是公权力系统和私人生活的双重腐败,腐败在一种日常生活式的场景中不断地被再生产和强化.私人生活与公权力领域的双向恶性互动、建构形成了腐败的动力学机制,并且导致了腐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被去道德化了.法律如何建构公正的体制以及控制和对待权力的日常运作,将关系到反腐败的成败.  相似文献   

16.
经济伦理一直是学术界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尤其是由经济伦理缺失所导致的腐败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文章从经济伦理角度出发,通过构建经济伦理的决策模型,对腐败行为的产生和腐败问题的治理做出分析。文章指出,腐败行为的产生是行政人员根据期望收益的决策过程,其核心内容是经济性和伦理性的内在博弈。对于腐败的治理,要从制度调整、监控体系以及伦理规范三个方面做出,以提高腐败行为的成本,降低腐败的期望收益,从根本上抑制腐败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腐败现象不断滋生蔓延乃至愈演愈烈,腐败问题已成为我国和谐社会和现代会建设的一大毒瘤。鉴于腐败问题已成为十分突出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反腐败只有从源头(制度)入手,才能彻底地、有效地消除腐败,本文将用新制度主义分析方法对腐败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反腐败进行制度上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王石川 《21世纪》2013,(11):55-55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张育彪提交《关于治理“车轮上的腐败”的建议》,针对老百姓反映较多的公车腐败问题提出了“公车统一标识”、“推进公车改革”等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在治理腐败时往往只关注特大型、影响重大的案例,忽视了村官腐败问题。当前村官腐败已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进行,影响到政府各项惠农政策的实行。从政治文化的视角对村官腐败问题进行剖析,探求腐败根源,并对其防御体系的构建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腐败问题是寄生在社会上的大毒瘤,如不及时根治。必然导致癌变。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时期,腐败的主要特征是权钱交换、权力商品化。其形式多种多样,从刘青山、张子善到胡长青、成克杰,手段不同。但趋势数额越来越大,私欲贪婪无限的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