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社会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我们必须加强物质文明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经济基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精神动力;加强政治文明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驾护航;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可持续保证.  相似文献   

2.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也是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是虚无的、幻想的,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中才能将其变为现实,中国共产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显著优势,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提供了战略性有利条件,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中国特色文化治理、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中华文化优秀基因为新时代新征程精神富有提供坚强保证,发挥好这些显著优势必将能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是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最大优势,要增强党的领导力,发挥好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核心优势,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理顺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和管理体制,不断推进党领导下的精神文化领域改革。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科学指引,要增强理论凝聚力,发挥好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的思想优势,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推动人的精神世界的理想样态变成现实,进一步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增强人民团结奋斗的力量。中国特色文化治理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制度支撑,要增强改革创造力,发挥好中国特色文化治理的制度优势,推动文化治理体系的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建设,实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治理。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实践经验,要增强实践引领力,发挥好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经验优势,不断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其服务水平质量,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精品,注重丰富精神文化产品。中华文化优秀基因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精神动力,要增强文化影响力,发挥好中华文化优秀基因的独特优势,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继承革命文化的红色基因,大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相似文献   

3.
高校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要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引,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导人,做好理论武装和研究工作;要找准高校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切入点,抓载体、树典型;要坚持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要坚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加强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为精神文明创建提供动力和保障。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事关国土安全、国计民生.其哲学理论基础包括人与自然、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树立和培养生态文明理念;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注重提高环保科技含量.  相似文献   

5.
《乡村振兴促进法》是全面推进和实施乡村振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的行动规范,共同富裕的本质特征是全体人民共享美好生活。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指引,农业强国建设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稳固根基,推进共同富裕成为诠释执政党治国理政奋斗历程的最佳注解。劳动创造幸福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绿色生活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模式,医养结合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民生保障,在共同富裕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最佳的人权表达。提升公共安全治理水平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遵循,扩大社会公众参与范围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基本路径,完善政府绩效评估方式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有效监督。  相似文献   

6.
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党的基本方针,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新时期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必须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先导,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需要为根本,深化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为动力,兼顾各方利益、共同富裕为旨归,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为杠杆.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共同富裕目标实现,两者在其共同点、出发点和落脚点上是一脉相承的。《乡村振兴促进法》的实施为共同富裕提供法治保障,标志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共同富裕”理念是《乡村振兴促进法》的价值体现,应当用法治保障的方式和手段,促使乡村振兴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让人民群众彻底摆脱贫困状态,过上共同富裕的幸福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国人民的美好夙愿,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初心使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所在。共同富裕是全国每一个公民的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体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是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乡村振兴促进法》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的法治遵循是:《乡村振兴促进法》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保障乡村优先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促进法》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的路径及举措是:建立反贫困长效机制,完善民生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社会救助目标体系,完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提供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人民群众在享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丰硕成果的同时,正遭受到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的严峻挑战。当前保护自然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既是人类面临的重要伦理道德问题,也是我国必须正视的重大现实课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积极吸收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理念、珍爱生命的生态人文精神、物人平等的生态伦理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价值取向等深刻的生态伦理思想,为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关于人类来自于自然又依存于自然、人与自然具有相互影响与和谐统一关系的思想,强调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为人类社会延续提供了重要物质保障的论述,关于人既属于自然界又是自然界长期演进的产物、人类必须尊重自然、绝不能凌驾于自然界之上的观点,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指导。当代中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积极顺应当今世界发展潮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引,吸收借鉴我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积极成分,在新时代的历史境遇中采取切实可行的科学路径,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是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完善生态环境立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根本保障;二是倡导生态环境民主、提高民众参与意识,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合力;三是提升政府生态服务能力、推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基础;四是优化国土资源开发、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基本前提;五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借鉴学习,为共建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创造重要条件,真正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生态文明,其建设必须立足于我国现阶段特殊的生态自然环境、政治条件、经济条件和文化条件。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结构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个方面。当前,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应实行绿色设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道德建设;加强立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法律保障;建立绿色GDP综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0.
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政治生态是我国农村地区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建设党的农村基层组织优良的政治生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对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都具有重要意义。坚持问题导向,抓好党的农村基层组织中的“关键少数”,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理顺农村基层组织权责关系等,从而有的放矢推进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政治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中国共产党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通过制度层面的梳理和分析,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以制度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认识的逐步深化过程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历届党中央领导集体都在为构建“人与自然友好相处、和谐共生”的美好社会而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其制度向度呈现日趋清晰、明确的发展历程,以制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逐渐成为主要手段;制度发挥的作用效果在不同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上有所不同,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的以制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智慧和实践成果;新时代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进一步在探索与改革中逐步完善制度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从制度层面提供支撑和保障,共建共享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系统完备而又逻辑缜密的哲学基础。生命共同体论是其哲学立论基石,它确证了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共荣的关系,概括了二者在生存道义上所具有的耦合性与涌现性特质;哲学方法论是其内在理论依循,它为我国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逻辑指导与方法遵循;“两山”理论是其思想内核,它内蕴着对“生态资本与经济资本”共增的目标设定、矛盾主次分明的价值权衡以及克服为己私欲的辩证把握,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向;环境民生论是其思想与实践的价值旨归,它诠释了自然环境与民生福祉之间的耦合交互关系,为推进生态民生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理论指南。深入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基础及其逻辑,对于全面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一思想、准确研判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趋向与实践目标,走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蕴与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县域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本单元,也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节点”。县域崛起是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难题进而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县域崛起既是做大共同富裕“蛋糕”、缩小城乡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环节,也是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县域福利保障体系和分配机制、激发县域居民共同富裕内生动力的重要动力。现阶段,加强党对县域崛起的领导、引导工商资本下沉县域、加快以县城为中心的城镇化、实施人才强县战略、数字赋能县域崛起以及加强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等,是县域崛起推动共同富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4.
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其在区域尺度上的传统界定更侧重于东中西和东北板块,中国南北方差距扩大化及相对地位前凸的发展现实,使得在区域尺度上实现中国南北方的共同富裕更具必要性和紧迫性。在解析中国南北方共同富裕的衍生逻辑、发展维度和评价尺度,以及阐释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大国家战略("江""河"战略)的理论研究孤立性、现实推进割裂与联动必要性的基础上,结合"江""河"战略联动的发展维度与中国南北方共同富裕评价尺度的精准匹配,探讨了以"江""河"战略联动促进中国南北方共同富裕的内在机理和发展路径。建议围绕"江""河"地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生态保护和"江""河"文化建设的协同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协同建设和产城融合协同推进、国际国内开放合作的深度协同、协同打好民生发展系统补丁、科学架构联动发展的保障体制机制等六个方面,充分发挥"江""河"战略联动在促进中国南北方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主要路径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科学发展轨道上推进跨越式发展;以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和反分裂工作为重点,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推动西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以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为载体,构建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以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目标,为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出发认识生态文明建设,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观;习近平从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考察生态文明建设,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习近平善于运用辩证分析方法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难题,注重运用实事求是的方法处理生态文明建设的难题,坚持以系统思维方法谋划生态文明建设,善于用历史的思维和眼光观察和分析生态文明建设规律,主张加强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推进生态民生建设,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相似文献   

17.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民族地区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场域,乡村生态振兴是民族地区迈向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由之路。从理论维度看,经济增长理论、精神生产理论和生态正义理论为民族地区乡村生态振兴助力共同富裕奠定了理论基础和逻辑机理。通过聚焦自然资源的财富属性促进经济发展,助力民族地区乡村物质生活共同富裕;通过生态文化的精神产品生产与再生产,实现民族地区乡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通过环境治理的公共价值构建,促进民族地区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从实践维度看,民族地区乡村生态振兴助力共同富裕面临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文化传承、生态组织管理、生态主体协调、自然环境安全等诸多挑战。未来需要树立系统治理的思维方式,注重前瞻规划,坚持全局意识,促进多元协调,实施整体推进,以民族地区乡村生态振兴助力共同富裕提质增效,优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8.
以党中央历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为视角分析中国共产党关于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和经验,对于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建设美丽幸福新西藏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分为改革开放初期的奋力探索、进入新世纪的稳步推进、十八大以来的全面深化等阶段;取得的主要成就有突出西藏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地位,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牢固建立;牢固树立底线意识,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生态经济规模不断壮大,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顶层设计保障不断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日臻完善。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实践主要得益于坚持党对西藏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西藏各族人民为中心、坚持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的继承与创新、坚持生态保护系统思维、坚持走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9.
我国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共同富裕是以高质量发展为基础、全体人民共建共享、适度差距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具有鲜明的全局性和阶段性特征。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具有深厚的思想渊源、理论基础和实践探索的历史逻辑,更面临深刻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难题。当前,应着力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畅通向上流动通道,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加强民生保障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20.
生态与政治联姻导致的生态政治化和政治生态化的取向,突出了生态文明中强烈的执政文明蕴涵。解决生态矛盾和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以确保生态安全,是执政党的重大政治责任和政治使命,必须以执政为民的宗旨重视生态民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