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修辞文本,是指那些运用某种特定表达手段而形成的具有某种特殊表达效果的言语作品。修辞文本的建构应遵守“恰切性”和“有效性”的基本原则。所谓“恰切性原则”,就是修辞者所建构的修辞文本要对修辞接受者有较强的针对性,即与修辞接受者所能接受或理解的知识层面、心理状态、情感情绪等方面的情况大致相符合。所谓“有效性原则”,就是修辞者所建构的修辞文本要使修辞接受者能够理解且乐于接受。也就是说,前者要求修辞者所建构的修辞文本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后者则要求修辞者所建构的修辞文本具有可解读性、可接受性。“恰切性”是“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而“有效性”则是“恰切性”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2.
修辞表达的内容需通过修辞接受来体现,因此修辞接受与修辞表达同等重要。在翻译这种言语交际活动中,原语修辞表达者表达的内容有可能完全被修辞接受者所接受,这就是信息接受等值,但事实上完全等值的概率很小。  相似文献   

3.
变异修辞接受是变异修辞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变异表达和接受构成了变异修辞活动的两极.变异修辞接受是指接受者对超常规表达进行信息解码,是言语变异表达的修辞效果实现的过程.由于接受主体的先在经验、认知能力的差异,接受发生的时间、空间的不同,变异修辞接受的个体性突出.  相似文献   

4.
从修辞互动的视角看隐喻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理解过程是修辞表达与修辞接受双向的修辞互动过程.隐喻理解首先是对隐喻的辨认,然后是对对隐喻意义进行推断.隐喻的辨认有时候依靠一些比较明确的信号,有时则依靠话语中语义与语境的冲突及其性质.在理解隐喻的过程中,隐喻的表达者和接受者的有效地互动可以实现隐喻修辞意义的最佳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5.
从保罗·德曼的修辞性阅读理论出发,将《哈姆雷特》中的"复仇请求"视作文本,以鬼魂为发出者,以哈姆雷特为接受者,认为文本发出者/鬼魂的"中心隐喻性"解构了复仇的目的;文本的"自我解构性"导致了文本的不可阅读性;文本接受者/哈姆雷特的"意识形态性"解构了复仇的意义。《哈姆雷特》展示了人类生存的语言学困境。  相似文献   

6.
语境指一系列影响着人们的言语行为、言语方式及其效果的种种主客观因素所构成的特定的交际环境.在很多学科中语境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修辞学而言,修辞的表达固然重要,但修辞的接受也同样不可或缺.而修辞的接受如果脱离语境,修辞表达再优美,也会造成理解的错误.因此,修辞的接受离不开语境.  相似文献   

7.
与修辞信息表达者、接受者并列的修辞信息传播者 ,来源于传播学理论和修辞信息传播事实 ;但有别于传播学中的传播者。他介于修辞信息表达者、接受者之间并专门传递修辞信息。他的中介性、创造性、导向性的行为 ,优化了修辞信息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8.
接受美学强调接受者在接受活动中的作用,在接受美学看来,悲剧性文本并不是其悲剧艺术价值产生的终极因素,文本价值的生成必须是在与接受者的对话中实现,接受者必然要参与悲剧文本价值的构造过程。从这个角度看巴金先生的作品是获得巨大成功的,他笔下的《家》不管是苍凉的笔调还是悲痛的结局,都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意蕴并在读者心中引起巨大反响。通过接受美学的视角从期待视野、审美经验以及召唤结构三方面来重点研究《家》中的悲剧形象,以助于了解接受者参与作品价值生成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9.
从接受修辞学的角度解读钱钟书的经典散文<窗>,窗作为一个建筑元素,在钱钟书的视界里已幻化成一个修辞元素,窗可以是"画框",可以是"眼睛",还可以表示"享受".文本中的"窗"只是一个中介性的修辞存在,这种存在分别在艺术、精神、人性的层面上以不同的形式作用于人的修辞接受.  相似文献   

10.
第一人称代词的虚指及其心理动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现代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的虚指与语境密切相关,并有其心理动因."我们"可以指"我","我"可以用来指"我们"或"我们的"、"我国"等,"咱"、"咱们"可以单指"我"、"你"等.得体的第一人称代词虚指,有利于引起接受者的注意,有利于激发接受者的代入感,有利于表达者情绪情感的抒发,有助于表达和接受的良性互动以及语言符号与言语使用者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1.
“拈连”作为一种修辞文本模式 ,是基于“关系联想”的心理机制。这种修辞文本的建构 ,在表达上都有一种形象性、生动性的特点 ,在接受上则有一种引人入胜、令人追索究竟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2.
修辞过程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修辞是人与人的一种广义对话.语言只存在于交往中,没有人与人的交往,语言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话语的有效性是言语表达者追求的终极目的.没有接受者的心理反应,对话就失去了前提.因此,修辞话语的美学价值正在于其效果.话语美和情感体验美是有效修辞的主要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13.
翻译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交际过程,它是集源作者、源文本、译者、译本和读者于一身的复合统一体,其最终意图就是要把信息传递给读者。众所周知,以现代修辞学为基点建构起的接受修辞学完成了修辞学研究中心从表达到接受的转变,完善了对修辞表达和修辞接受双向互动的系统研究。其实,翻译过程就是一个接受修辞的过程,接受修辞学为翻译研究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故基于接受修辞学相关理论对翻译过程研究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4.
对传统上有关王国维"隔"与"不隔"说的研究观点进行分析,认为"真"说、"自然"说、"形象"说都存在一定的缺失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隔"与"不隔"与普通读者接受反应效果的关联问题,认为王国维提出"隔"与"不隔"说的切入点在于读者和接受者,是其站在普通读者接受反应的角度向文本和作者提出的审美要求.最后指出"隔"与"不隔"作为一种审美价值范畴是否合理是值得思考的.  相似文献   

15.
模糊修辞是写说者出于特定的表意情境的需要,利用模糊语言的不确定性和接受者理解的灵活性而精心创造出的一种具有不定性、概览性、非量化为特征的艺术语言。语音、词汇、语法这些语言要素都是模糊修辞用来提高表达效果所凭借的手段,语义虚化、语义跳跃、语义留白、语义矛盾是其在言语交际中呈现出的几种具体形式。  相似文献   

16.
《现代》作为1932—1935年上海文坛最有影响力的大型综合性文学期刊,在坚持"非同人"立场的同时,又总体向左倾斜,故不看好自由主义和右翼作家的长篇小说。在传播接受左翼文学创作时,《现代》的传播接受者们着眼于作品的题材意义、阶级立场和创作思想,放逐对小说艺术的构思、审美价值的探讨,显示了很强的现实功利性;对于自由主义作家的作品,也以作者在文本中所展现出的立场、态度、方法作为评判的标准,以"阶级论"作为审视的标尺,认为作家的作品并不合乎时宜,接受呈现错位;对于民族主义作家及其作品,则演绎为文艺上的相互责难与攻讦,文本的政治视角被放大,主题与艺术价值被曲解,误读也就在所难免。这一传播接受生态反映出左翼接受者们在小说传播接受的过程中为争夺文学话语权所表现出的功利性与现实性,而非文学审美意义上的传播接受。  相似文献   

17.
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翻译理论提出,翻译研究要不再局限于对翻译文本本身的研究,而是把目光投射到译作的发起者、翻译文本的操作者和接受者身上来研究翻译。利用此理论,分析赛珍珠本人、美国当时的接受语境,可以解释其在翻译《水浒传》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以及其译本在当时的美国大受欢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在唐代小说与诗歌关系的主题上,一系列精怪聚会赋诗文本的叙事形式和修辞所形成的游戏色彩和谐谑氛围值得注意,其彰显出小说文本所流露的娱玩、逞才之意,然在鲜明的"兴趣"倾向之外,此类小说叙事实为唐代文士生活的投影,隐然反映出文士对文坛现象和政治环境的评议,以及自我处境的感叹,实以谐隐修辞体现托讽的意图,从而深化小说文本的情味和意蕴。  相似文献   

19.
列锦是植根于汉语的一种独特的修辞方式,其所具有的审美功能是别的修辞方式所不具备的,它的审美功能最主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大大拓展接受者的联想与想象空间,二是创造某种意境,制造画面效果。  相似文献   

20.
美国修辞性叙事理论家詹姆斯·费伦在其<作为修辞的叙事>一书中提出从"作者代理、文本现象、读者反应之间的协同作用"的修辞角度对叙事作品进行欣赏.运用费伦的相关理论,从3个方面对约瑟夫·康拉德的<黑暗的心>叙事进程得以建立的基本因素之一"进程中的不稳定性"这一特定文本现象的叙事特色进行解读,为从一种较新的视角去欣赏该作品提供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