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北宋社会充满着危机与变革,本文以唐宋社会变动为宏阔背景对北宋中叶变法思潮进行了考察,总结出四大特征:充满忧患意识的时代特征;高扬批判精神的背景特征;反映社会变动的内涵特征;以及内部党同伐异的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说文》"同意"说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意"是<说文>体例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前人的研究中,有的学者误把"同意"作为六书之一的转注,同意是指构字的笔意相同,与造字法之一的转注无涉.在同意体例中有"某与某同"一类,前人有匡正字体之说,许慎所说"某与某同"实际是要求人们借此以求笔意,"同意"和"某与某同"都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相互发明来揭示笔意的.在前人对同意体例内部的分类上尚存在分歧,这也说明前人对同意体例缺乏全面而又深入的研究.凡此种种,只有对<说文>同意体例作深入而全面的研究,才能正确认识同意体例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民国肇造,"组党热潮"兴起.著名记者黄远生,依托新闻媒体,批判党同伐异,倡导两党政治,其政党观既颇为系统,又不失深刻,是民初社会众多政党言论中很具特色且重要的一种,值得认真整理与探究.  相似文献   

4.
民国肇造,“组党热潮”兴起。著名记者黄远生,依托新闻媒体,批判党同伐异,倡导两党政治,其政党观既颇为系统,又不失深刻,是民初社会众多政党言论中很具特色且重要的一种,值得认真整理与探究。  相似文献   

5.
《诗集传》作为一部训诂著作,其中运用大量的训诂术语。本文通过分析对"某音某"这种直音方法的分析,发现它不仅可以注音,还兼有以音辨义、指明假借等作用。并简要分析其特点。  相似文献   

6.
南宋建立后,在民族矛盾尖锐的形势下,统治集团士大夫们不恤国事,他们忙于朋党之争,争权夺势,打击异己。在党同伐异的环境里,宰执大臣频频更迭,政令变幻无常,士大夫们力图避祸,不敢放手行事,相反首鼠两端,安于现状,面对抗金恢复无所作为。  相似文献   

7.
"和谐"正义     
和谐就是差异协同,既讲统一,也讲差异与斗争。当前,有些人在"打造和谐"的幌子下,片面强调一致和集中,党同伐异,压制不同意见,这是对"和谐"涵义的曲解。对此,文章再次揭示"和谐"的涵义,为"和谐"正义。  相似文献   

8.
明中后期,言官群体发生严重蜕变,其表征主要有四:一,察劾失实,渎职敷衍;二,趋炎附势,明哲保身;三,贪污腐败,枉法残民;四,身陷门户,党同伐异。言官的蜕变对明中后期社会产生了恶劣影响,对明朝的衰亡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杜牧古文创作主要包括议论国家用兵大事、关注国计民生、参与党争、干谒权要、阐述其诗文创作观点等方面,功能在于报效国家,实现个人政治理想;党同伐异、通过干谒权要转变自己不利的政治命运,改善个人及家庭生活状况;阐述自己诗文创作观点表达其不合流俗的务实文风。  相似文献   

10.
北宋哲宗亲政时期,有三件引人注目的政治事件:重修元祐《神宗实录》、编类元祐臣僚章疏、对元祐看详诉理所之旧案重加审定。这些事件一以贯之的主题,是对之前元祐时代留下的不同类型"文字"的处理。而"文字"的背后,是士大夫的议论、思想、立场。在北宋中后期,士大夫群体的议论和相关的"文字",是其成长、参与政事的体现,也代表了一种北宋立国以来日积月累形成的政治文化传统。因此,哲宗亲政以来针对士大夫"文字"的政治整顿,抓住了士大夫的要害所在,既达成了时人党同伐异的政治目的,更重塑了整个士大夫群体的面貌,深刻改变了北宋的士大夫政治传统。  相似文献   

11.
朱希祖与胡适都是民初北大的著名教授。朱希祖是章太炎的弟子,是章门在北大的代表人物;而胡适则是当时北大英美派的精神领袖。朱希祖与胡适在北大校政、新文化运动以及学术往来上均有过良好的关系,但最后还是由合而分。他们相互关系的嬗变是当时北大太炎一系与英美派历史关系的折射。  相似文献   

12.
蔡元培主政北京大学后所进行的学科改革,在中国现代大学学科设置及院系体制建构中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以德国大学模式为蓝本,将北大办成文理两科为主的研究性大学。“注重文理”、停办工、商两科等措施的实施,逐渐形成了大学、学院与学系三级体制。这套院系新体制为全国其他高校所效仿,也为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所认可。中国现代大学学科与院系体制,正式以国民政府法令形式最后确定下来。   相似文献   

13.
学术自由是大学的灵魂,唯有充分享有学术自主权,富有浓厚的学术氛围的大学,才能真正找回大学的“自我”,大学也才能正确地享受其他的权利,主动、自觉地走向社会中心。民国时期,蔡元培所开创的北大精神,与陈寅恪所燃起的清华薪火,最后都汇聚为中国现代学术自由之精神。北大最辉煌时期,自由主义的胡适、激进主义的陈独秀、保守主义的梁漱溟都在北大宣泄自己的观点与思想。蔡元培代表了北大当局的自由办学思想,胡、陈、梁的并在代表了北大学术的自由状态。这是北京大学能够被人以“标新立异”来述说其引领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荣耀史的基本根据,而西南联大的学术传统,从某种意义上说,更是民国时期大学学术精神的缩影。  相似文献   

14.
新文化运动以《新青年》为阵地,以北京大学为依托。《新青年》同人差不多都是北京大学的教授,在他们的周围有一批思想成熟的青年,同他们一起奋斗。是蔡元培先生把他们聚拢到一起,造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中枢系统。蔡先生秉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成了他们衷心拥戴的精神领袖。无蔡元培,便没有新北大;无新北大,就没有一大批新人的聚拢,就没有影响全国的新文化运动。蔡元培"器局大,识见远",亲贤任才,放权让人做事,而自己挺身负其全责。这是很伟大的领袖风范。蔡先生的领袖风范,基于他的伟大人格的感召力。其为人外圆内方,待人敦厚,助人为乐;而在大原则上,正气凛然,毫无假借。在混乱的世局中,以"有所不为",而能"大有所为"。他一生两袖清风,人人信其高洁。蔡先生的人格来源于中国传统的人格教育,加上西方平等博爱的精神,足为后世垂范。  相似文献   

15.
北大的美育传统与音乐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元培先生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率先施行美育,他认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和重要内容,因此,他非常重视艺术教育,不仅口笔宣传,而且躬身实践,北大早期音乐教育,正是在蔡元培先生亲自领导,关心和支持下发展起来的,从音乐会到音乐传习所,从同乐会上的演说词到《音乐杂志》的发刊词,这其中既有他的理论思想,又有具体实践,他开创了中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事业,确立了中西兼容的音乐教育体制,从宏观上,科学与艺术并重上、美育上来发展音乐,以达到音乐美育的效果,他的美育思想影响了几代人,美育是北大的传统。  相似文献   

16.
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并聘请陈独秀担任文科学长 ,使当时主张教育救国与文化救国的思潮在北大相汇合。北大通过蔡元培的革新与新文化运动 ,迅速出现崭新的面貌 ,而其最主要的则是形成科学民主的校格、健全奋斗的人格、开新向上的学格与个性自觉的群格 ,从而使北大在教育上、思想文化上处于第一提琴手的位置 ,进而在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五四运动中 ,水到渠成地成为中心与主导者。在回顾北大与五四运动关系时 ,注意寻本溯源 ,探讨更为内在的联系 ,对于理解当今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当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读了《民国那些人》,重现北大老校长、老教授以及那一代知识分子的身影,再一次触摸、感觉那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北大的以及整个中国知识界的学术传统、精神传统,再一次倾听中国知识分子的"真声音",以便于我们更清醒、更真实地面对我们自己和今天北大与中国知识界的现实。没有生命承担的学术,谈不上真正的学术!有承担的学者、教授、知识分子,就自有一种精神,就是独立精神、自由精神与创造精神。"民国那些人"是有承担的一代学人,是有独立、自由、创造精神的一代知识分子,体现在这一代身上的"承担,独立,自由,创造"精神,也就是我们所要追寻的北大精神,所要倾听的北大真声音。今天的北大人,不仅有继承北大精神的责任,还有克服北大的历史积弊,成为既目光远大,又脚踏实地的更为健全的新一代北大人的使命:这都是"后死者"应有的历史承担。  相似文献   

18.
试论蒋梦麟对北京大学的改革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30年代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临危受命的北大校长蒋梦麟大力实施以校长治校、教授治学、学生求学、职员治事为核心的改革举措,积极改革与整顿北大,使一度衰败的北大重现生机与活力,其教育思想与实践至今仍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词馀选》是吴梅在北京大学任教时配合《词馀讲义》而编发的作品教材。1922年秋吴梅到东南大学任教后,仍以《词馀讲义》(改名《曲学通论》)作为教材,但没有再开讲《词馀选》课程,所以这部书稿没有再印。北大图书馆没有收藏,在各种传记及书目里也从未提及。今从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胡小石教授遗存的图籍中发现此书,可以说是为曲学大师吴梅的研究提供了一份新资料。这是吴梅在1919年至1920年印发给北大文科三年级学生的油印讲义,共172页。内容是元明散曲选讲,以套曲为主。本文介绍了选目和编排体例,与《全元散曲》和《全明散曲》在题目、宫调、作者、字句方面作了些考核,并附有三帧书影。  相似文献   

20.
民国初年北京大学的这一段重要历史,以往很少有人关注和深入研究,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如何改名为北京大学校,民国元年,孙中山、梁启超对北大师生作过两次精彩演讲。在1912-1913年间,这所中国最高学府竟然面临被停办或裁并的生死存亡境地,埋头苦干发生多次学生风潮。首任校长严复和广大师生竭力挽救并改革北大,功不可没。北大在民初的曲折发展,为后来蔡元培时代北大的辉煌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