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利用信息熵的原理对深圳市改革前后若干年的土地利用结构和深圳市所属5个县区在同一时间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定量的计算分析,总结出:(1)深圳市土地利用的信息熵属于中等偏低,其土地系统的有序程度相对较高,土地利用较合理,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随时间动态演变,同时具有空间分异性.(2)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深圳市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引起信息熵值的改变.  相似文献   

2.
辽宁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轨迹及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96—2009年辽宁省土地变更数据,运用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分析了辽宁省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轨迹,研究发现辽宁省农用地呈下降趋势,建设用地呈上升趋势,其中耕地和牧草地下降趋势明显。在此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辽宁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对辽宁省土地利用结构起驱动作用的社会经济因子主要有人口因素、经济因素和城市化因素。根据分析结果,针对推动辽宁省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化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Super-SBM模型测算2002—2014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12个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差异,对其进行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和收敛性检验。结果表明:(1)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波动发展趋势,县级市的表现比地级市好,由于没有一个城市的土地利用是强有效率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整体上还有较大的改善和提升空间;(2)各城市都面临投入过多和产出不足的问题,优化的方式是缩小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调整产业结构布局,扩大第三产业发展规模并提高产出效率;(3)人均GDP、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和土地利用强度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正相关,而第二产业从业人数比重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负相关,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和是否地级市等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不显著;(4)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不存在δ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差异会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4.
土地是推动中国快速城市化的重要因素,政府组织在土地方面的公共政策制定深刻影响着土地利用水平和城市化质量。基于烟台市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发现烟台市在土地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着城市建设用地过度扩张、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因此,土地政策制定应在理性化、规范化、民主化原则的指导下,重点考虑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控制建设用地过度扩张、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加大城市用地内部挖潜和加强土地生态建设等。  相似文献   

5.
鄱阳湖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鄱阳湖区为研究对象,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土地利用变化指数计算模型、相关分析法等技术与方法的支持下,通过土地利用变化指数分析鄱阳湖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草地与耕地的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大,每年约有0.6%的草地景观发生了变化,约有0.3%的耕地景观发生了变化;水体与未利用地景观的稳定性最好,每年发生变化的仅有0.05%左右.就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而言,南昌县为最高,每年有近4.9%的土地利用景观类型发生了变化;进贤县为最小,每年只有约0.046%的土地利用景观类型发生了变化.土地综合动态与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总收入有较好的相关性,由于受到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等土地政策的影响,鄱阳湖区的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2004年较1992年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6.
研究土地低碳利用与土地高效利用的耦合协调关系,有利于合理高效地配置土地资源,推动土地利用向低碳、高效的方式倾斜。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分别构建了土地低碳利用水平与土地高效利用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分别对2005-2013年土地低碳利用水平以及土地高效利用水平进行评价,探究两者的时空差异特征,并运用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演变来看,武汉城市圈土地低碳与土地高效利用水平均呈现上升趋势,但地区之间的上升情况存在差异;从空间特征来看,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土地低碳利用与土地高效利用的耦合协调度不断增强,总体朝着有序的方向发展,在空间上具有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存在一定的聚集特征。提出了促进武汉城市圈土地低碳 高效利用的政策建议:实行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政策、探索低碳土地利用模式、增强武汉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等。  相似文献   

7.
重庆市耕地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是最基本的自然资源,是维护人类生存的根基。文中采用重庆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1997—2007),运用单一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变化率和土地利用单一动态度的方法,对重庆市近年来耕地变化趋势及特征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耕地变化的驱动力进行识别。结果表明,近年来重庆市耕地数量均呈递减趋势,人地矛盾突出;区域差异显著;经济增长和人口压力、城镇化水平及政策因素是耕地变化最主要的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8.
根据1996 ̄2006年辽宁省建平县土地祥查数据和社会经济资料,分析其土地利用数量、程度变化及土地利用效益情况,定性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人口因素、经济因素、政策因素,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多元回归分析,定量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社会经济因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人口增长是建平县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利用现状入手,为保障经济持续发展对用地的客观需求,在国家土地利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限制范围内,以及有限的土地资源供给条件下,探索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局部土地利用方向与空间布局修改对原规划实施影响的评价,以及存在的若干问题,以供各级政府和国土管理部门在规划使用管理土地时作参考。  相似文献   

10.
加入 WTO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 ,必将对中国的土地利用产生深刻的影响。加入WTO前中国的土地利用状况与当时的具体国情分不开 ,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封闭式的土地利用系统 ;重视对耕地的保护 ;土地生态安全性低等。加入 WTO后中国土地利用面临粮食总体过剩、城镇化的推进、生态建设的需要等新的形势 ,要求在土地利用中制定土地利用优势区规划和有弹性的农用地平衡政策 ,构建土地利用的安全体系和耕地保护预警系统 ,做好耕地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1.
青岛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青岛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0年青岛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呈递增趋势,经济发展是影响其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据此建议青岛市今后在土地开发利用中应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挖掘土地资源潜力,加强土地利用动态监控等,以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2.
差别化土地管理是在现有土地管理制度框架下,重点考虑各地土地资源禀赋、区域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等差异化因素,通过政策、经济、技术等手段,为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满足市场主体差异化需求,推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实现土地资源参与宏观经济调控等多目标而实施的精细化管理。基于土地利用管理生命周期模型,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土地审批管理、土地供应管理、土地利用评价与监管等方面构建差别化土地管理政策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13.
贵阳市生态足迹与土地利用持续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生态足迹模型对贵阳市1992~2002年生态足迹进行了测算,分析了该市11年来各类土地生态足迹消费和供给的动态变化趋势。在生态足迹基础上,结合系统信息熵原理,研究了该市土地资源利用的持续性状况。结果表明:(1)贵阳市生态足迹消费从1992年的0.7386公顷/人增加到2002年的1.9352公顷/人,增加了1.62倍,而土地生态供给能力基本稳定;(2)生态足迹消费大于土地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表现为生态赤字,赤字水平由1992年的0.3806公顷/人上升到了2002年的1.6062公顷/人,区域内土地利用处于非持续性状态;(3)土地生态系统和消费系统总体上有向稳定性方向发展的趋势,消费结构的变化会引起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最后对理论应用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贵阳市土地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利用区位熵、均匀度和优势度基本原理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利用空间结构进行定量化研究,并结合土地利用率、垦殖率、森林覆盖率三个指标对土地利用程度进行了分析,从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方面对土地利用效益进行了评价.在分析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找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合理利用土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关系的研究——以西安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环境经济学理论及一般系统论,建立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模型;以西安市为例,探讨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992-2008年西安市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的走势是先升后降,呈抛物线变化,并且介于14.13°~81.84°之间。1992-1994年,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关系从不太协调向最佳协调状态发展;1995-2003年,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度在较高水平上缓慢增加,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胁迫与限制作用开始显现;2004-2008年,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向着更协调的方向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西安市土地利用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依据皖北地区经济实际,从土地利用投入、产出效益、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生态效益等四方面构建皖北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体系,以2010年统计数据为基础,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皖北六地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皖北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整体水平不高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以淮北得分最高,亳州得分最低;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密切联系,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土地集约程度也越高。  相似文献   

17.
从生产力、稳定性、保护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5个方面选取24个评价因子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进行评价,并对其评价指数的时空特征进行研究。研究表明:2007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指数为南部高于北部,西南部高于东北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近7年来的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指数的总体趋势是逐年上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程度整体上良好,但不同市(县)及不同年份的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指数存在着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基于大通县1995—2014年社会经济数据,通过SPSS等软件,运用土地利用变化模型、主成分分析法及典型相关分析法等技术与方法,系统分析了1995—2001年、2001—2005年、2005—2010年、2010—2014年不同时段大通县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大通县主要地类为耕地、林地、草地,期间草地、耕地、建设用地、水域面积有所减少,林地、未利用地面积有所增加;与其他几种地类相比,耕地的变化量和变化率较为平稳,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动最大的是未利用地,其次是水域,再次是建设用地;2010—2014年间除林地外,各土地类型动态度都呈减少趋势,减少速度最快的为水域,减少速度最慢的为耕地;土地利用程度呈现波浪形发展趋势;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受社会经济因素影响,自然因素和政策因素也是大通县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9.
以长沙市天心区为本研究试验区,获取了研究区2002年、2004年和2006年三期QuickBird卫星图像,并以2002年的QuickBird卫星图像为基础,提取土地利用现状信息,利用GIS技术建立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库.通过对2004年和2006年QuickBird图像与基础图像比较,找到变化地类信息,然后利用GPS实地测量变化图斑,导入GIS数据库后进行更新,获得2004年、2006年土地利用现状图及其变更信息.结果表明:利用3S结合技术能准确地发现土地利用变化图斑,快速更新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统计出变更信息,是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有效技术手段,制定土地政策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论述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涵义 ,分析了土地可持续利用所面临的现实障碍和理论难题。优势区位的过分竞争、地区优势的片面发挥、相邻土地的利用冲突、土地制度的变革问题和土地利用的公平问题等 ,都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现实障碍。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理论难题表现在土地资源的合理定价、土地利用的最低安全标准和土地利用的代际公平规则等方面。提出了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三条基本途径 :观念更新、市场规范和制度建设 ,并强调制度建设中维护市场机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