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共有20条相似文献,以下是第1-20项 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论回族穆斯林的"接哈吉"仪式  
   杨文笔  马鑫《青海民族研究》,2008年第19卷第1期
   朝觐是每个回族穆斯林一生中必须履行的一项宗教功课,完成朝觐功课的人被称之为哈吉,哈吉是一个承载意义的象征符号.回族社会中在接哈吉仪式实质上为一个典型的强化仪式,在现实中有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2.  乌鲁木齐回族亡人忌日仪式解析  
   马蕾  王建新《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回族亡人忌日仪式是回族宗教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能突出体现回族的地方性传统文化。亡人忌日仪式在回族群体中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3.  试论西北回族宴席曲与“花儿”的音乐特色  
   李昕《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8卷第3期
   回族宴席曲是西北甘、青、宁回族人结婚喜庆时演唱的一种民间传统仪式歌。文章论述了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并与西北花儿作了对比分析。    

4.  简论共和国以前伊斯兰教在中国社会的演变  
   菅志翔《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7卷第3期
   本文试图从长时段的历史演变视角来分析作为外来宗教之一的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演变历程,并通过对清末及民国时期西北回族社会及其精英人物的政治角色和社会功能的分析,揭示民国时期中国西北回族地区伊斯兰教发展变化及其与其他文化宗教互动的特点。    

5.  西北乡村回族社区功能演变与伊斯兰教  被引次数:4
   刘光宁《回族研究》,2001年第3期
   本文对西北乡村回族社区在现代化过程中的结构分化和社区功能演变进行了分析 ,揭示了西北乡村传统回族社区中蕴含的现代性。文章认为西北乡村回族社区曾有过较高程度的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西北乡村回族社区高度的自我组织性、自我意识源于回族传统文化中的伊斯兰教的影响。    

6.  潜心十载见硕果——访回族穆斯林学者林松先生  
   《阿拉伯世界》,1992年第1期
   这几年,林松先生数次来宁夏,对宁夏的回族研究与伊斯兰学术文化的研究及出版事宜一直十分热心。这位出生于云南省穆斯林聚居村——沙甸“哈吉”世家的穆斯林学者,对宁夏回族穆斯林有着天然的情感。当他看到银川富有伊斯兰特色的经学院,品尝吴忠回族的风味小吃,望着丰收后穆斯林喜悦的笑脸时,他感到由衷的高兴。1991年11月22日,笔者借林松先生到宁夏西北第二民族学院讲学之机,采访了他。因为是同族同教,采访非常顺利。    

7.  论西北回族军阀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被引次数:3
   吴忠礼  刘钦斌  杜力夫  霍维洮《宁夏社会科学》,1988年第4期
   以马福祥、马鸿逵、马麒、马步芳等为首的西北回族军阀集团的产生,是民国史和西北地方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从清代回族人民的基本历史要求及清政府对回族政策的演变入手,对西北回族军阀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进行探讨。    

8.  西北回族经济活动史略  
   王永亮《回族研究》,1996年第2期
   西北回族经济活动史略王永亮谋求生存,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维持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是经济生产。西北地区复杂的自然、社会条件,决定了历史上西北回族社会经济生活的多样性,在西北回族社会里,既有农业经济,又有商业经济,还有畜牧业经济。其中,商业经济是西北回族社...    

9.  回族宰牲仪式的宗教人类学解读  
   马燕《宁夏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
   宰牲仪式在回族穆斯林社会普遍存在,该事象作为尔麦力的一部分,往往被尔麦力的核心仪式所淹没.宰牲仪式与回族穆斯林的清洁、节日、功修等仪式和观念密不可分.宰牲仪式具有非常丰富而生动的宗教人类学意义,它彰显了伊斯兰教牺牲自我、专心事主的宗教精神.    

10.  回族节日民俗及其社会功能  
   马东平  周传斌《甘肃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节日是与特定日期、特定仪式相联系的群众性活动。节日民俗是民族文化特色的浓缩和集中展现。回族的民族节日分为根本性宗教节日、人物纪念日和其它宗教纪念日三种 ,且其节日民俗的日期确定、仪式及衍生事象都有独特的起因和内容 ,适合回族特定的社会和文化环境而具有独特的功能和特点    

11.  试论明朝时期的民族政策对西北回族的影响  
   马晓龙《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明朝时期是西北回族发展的重要时期,回族在全国已经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地域特点,明王朝实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对西北回族社会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试从历史的角度探讨明王朝的民族政策对西北回族所产生的影响,试对西北回族在这一时期的变化和发展做一梳理。本文认为,明朝统治者对回族采取安抚、怀柔和防范、同化相结合的民族政策,客观上促进了西北回族社会的发展。    

12.  女哈吉与通过仪式——基于青海循化穆斯林女性朝觐者的调查研究  
   韩淑云《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在穆斯林社会,朝觐为妇女的身份变迁提供了良好的场域。通过朝觐前、中、后的仪式活动和心路历程,穆斯林妇女由"朝觐者"成为"哈吉",她们在完满功课、完善自身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社区发展与进步。    

13.  伊斯兰门宦教派与近代西北回族军阀的形成  
   李庆勇  王建斌《青海民族研究》,2006年第17卷第1期
   本文探讨的是西北伊斯兰教门宦教派与近代西北回族军阀的形成之间的关系。门宦在近代西北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回族军事集团在形成过程表现出对门宦组织巨大的依赖性,但在回族军阀体制形成后,又表现为一定程度的排斥性。    

14.  西北回族聚居区天课制度研究  
   马玉秀《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6卷第1期
   伊斯兰天课制度被中国穆斯林视为"天命功课",现今依旧存在于西北回族聚居区,继续发挥着其效力,深刻影响着回族穆斯林的生活。本文试图通过甘青地区穆斯林社区个案研究,阐释西北回族天课制度的内涵及特点,并努力反映西部大开发背景下西北穆斯林社会生活的嬗变。    

15.  清代西北回族社会组织发展论纲  
   霍维洮《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6卷第6期
   组织结构及其发展乃是认识一个民族社会特征和状态的基本途径。笔者在研究回族史中,认识到清代西北回族社会经历了组织结构和形式迅速发展的过程。它作为以往数百年的西北回族社会诸要素积累的结果,体现了回族社会的发展特点;它所带动的民族内部和外部诸关系的变化,反映了回族社会发展的趋势;它所处的时代又使其包含着西北回族社会由古典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化的内容。    

16.  西北回族社区“尔麦里”研究  
   沙彦奋《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6卷第1期
   伊斯兰文化作为回族社区一个特定的社会化"存在",以"尔麦里"仪式为特殊的"文化文本"流传于世,给解读与理解回族社会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尔麦里"仪式是回族社区一种伊斯兰宗教行为文化符号,也是回族宗教信仰与宗教行为实践关系的一种外在表现,其对回族社区伊斯兰文化的传承与保留发挥了历史性作用。    

17.  宴席“十三花”与回族社会文化的意义构造——来自甘南藏区郎木寺的调查报告  
   马清虎《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在甘南藏区郎木寺的回族村落,长期以来流传着一种名为"十三花"的宴席,具有较丰富的社会与象征意义。"十三花"作为一种地方性的回族饮食传统,承载了一定的社会文化功能,在各种仪式活动中,"十三花"成为回族乡土社会文化传承的场域,通过对乡土秩序的展演,地方性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关系得到重温和强化,社会网络和文化意义得以构造。    

18.  基于历史制度的比较分析(HCIA)——近代西北羊毛贸易中的回族商人  
   牛海桢  李晓英《青海民族研究》,2017年第2期
   自唐宋以来,回族先民就以商人的角色不断活跃在西北地区商业舞台上的重要地区.近代以来,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西北内陆的不断拓展,以羊毛为主体的西北地区的畜牧业产品不断大量出口,回族商人更成为了举足轻重的经商大军,在西北近代羊毛出口贸易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将以比较制度分析(HCIA)理论,认为回族社会宗教文化的信仰基础所导致的回族商人的行为策略,是回族商人在近代西北羊毛贸易执牛耳作用的关键.    

19.  西北回族婚礼中宴席曲表演场所的文化现象  
   汪平《宁夏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西北回族在婚礼仪式中有大唱宴席曲的习俗,随着城乡现代化的推进,这种习俗已经难得一见.回族婚礼大唱宴席曲的习俗,主要是为了给婚礼场面增添喜庆热闹气氛、显示排场和好客.在宴席场表演中没有女性参与,调把式在表演酒曲时常以茶代酒.    

20.  论西北回族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  
   赵国军《宁夏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西北回族生活在多民族、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区,通过与各民族的交流、融合、发展,形成了西北回族文化,并且通过各种传承方式使其文化得以代代传承,对其自身社会产生影响的同时,也不断适应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环境,与西北社会发生着密切联系。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