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劳动是人格主体的自由、自主和自觉的创造性活动.马克思通过劳动道德价值论实现了价值哲学与经济哲学的统一,实现了唯物史观与价值观、社会历史与人的价值、现实之人与主体之人的统一.马克思从"谋生性劳动"中发现人的异化、剥削、不平等和奴役等价值形态,从"自主性劳动"中发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等价值形态.马克思的劳动道德价值论,是生命主义与人格主义的统一.其蕴涵的价值旨趣是社会公平与正义.人类的一切解放最终是历史的解放,而历史的解放又是通过人的劳动来实现,劳动解放成为衡量人类文明的一种客观价值尺度.  相似文献   

2.
安德列·高兹从其个体主义的人本主义的立场出发,在深刻地分析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异化的基础上提出了劳动解放的思想,认为时间的解放、异化劳动的废除、劳动与闲暇的统一是实现劳动解放的三个路径。从这三个方面着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和人的异化的问题、实现人的解放,才能更加有效地解决生态危机问题,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消费观和幸福观。  相似文献   

3.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私有财产历史作用的思想是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形成的重要内容。在《手稿》中,马克思说明劳动是人的主体性的内在规定,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主体性本质,私有财产即是异化劳动物化的结果,异化劳动及其物化形态的私有财产的存在意味人的本质力量的丧失。然而,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蕴含着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全部秘密,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部分。因此,私有财产既是人的类本质的丧失原因,同时是人的异化的类本质的扬弃手段、中介和桥梁,积极扬弃了私有财产即是人的劳动的解放,人本自然和人的类本质的复活,是人的解放,是人的自由协作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历史辩证法实质是以劳动为核心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辩证法,其历史趋势是经由劳动解放的人类解放,从而使劳动成为解放人而不是奴役人的手段。正是由于马克思历史辩证法赋予劳动的辩证特性和解放性力量,使得劳动必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这既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又彰显了现实性与超越性、科学性与革命性的马克思主义价值特质。  相似文献   

5.
劳动与闲暇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两个基本维度,只有同时主宰自己的劳动和闲暇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原始社会,劳动、闲暇与教育融为一体;阶级社会,劳动与闲暇的分离与对立,造成了教育的异化。现代社会人们重新认识闲暇对于人类生存的本源意义,并在与劳动和教育的融合中寻求生命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人民的根本利益仍然是劳动解放.劳动价值理论是劳动解放必须深入认识和研究的理论.确立劳动者的主体地位是人的本质活动的必然要求.代表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确立带动者的主体地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应以劳动解放和劳动者的主体地位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相似文献   

7.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揭示的异化劳动四重规定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人在劳动过程中的异化的逻辑表征。马克思通过指证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同一性,把被遮蔽的物质表现形式的私有财产的特性凸显出来。异化劳动背后所蕴含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因此,扬弃违背人性的异化劳动的过程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从扬弃私有财产到打碎资本主义奴役制,从而获得根本解放的过程。马克思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内在逻辑关系的分析,根本上是为了寻找扬弃人与劳动背离的道路和方式,而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扬弃和人的本质的回归以及私有财产的衰亡具有了共同的路向性。正是依赖于私有财产的消灭和私有制社会的消亡,人彻底消灭了造成人被束缚的不自由因素,获得了全面的解放。  相似文献   

8.
消除马克思所说的异化劳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现实要求。从和谐社会的角度看,异化劳动加剧了社会的不和谐,是造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身不和谐的重要原因。由于我国现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马克思所说的异化劳动现象,因此马克思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只有防止和消除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本身的异化、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以及人的异化才能最终实现社会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法国女思想家西蒙娜.韦伊的劳动思想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劳动是实现人的真实生存与自由的途径,劳动把在其他状况下分裂的诸生存要素,如时间与空间结合起来。劳动是一切科学思想的基础与来源,因而劳动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支点。二是劳动中奴役性与解放性的悖论。劳动使人处于必然性的支配下,受到盲目力量的奴役,但正是奴役性使人放弃了幻想,迎接真实的解放。三是大生产的劳动方式中集体与个人关系以及此种劳动对人的解放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人的自由发展是实现人类解放的重要前提,而自由时间的获取是实现人自由发展的根本条件。人工智能时代,人之所以能够获得更多的自由时间,主要是源于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对人类劳动的解放:使劳动复归到“自由生命”;加快旧式分工的消灭,使人的劳动自主性与选择性增加;最大可能地增加了人类的自由支配时间,为人的自由发展提供了可能。基于人类劳动的解放,人工智能的发展应用也进一步地满足人类物质生活的基本需要,使人占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实现更高层次的需要;促使对机器机械的否定,给人以人文关怀;促使主体对自身的否定,促成终身学习;促进人类向共产主义社会迈进,促成人的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劳动哲学将自然和社会都纳入社会实践特别是物质生产劳动实践中去把握,第一次揭示了人类社会道德关系的本质,社会道德关系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结成的可以进行善恶评价的社会关系。物质生产劳动实践是社会道德关系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私有制社会的道德关系中,个人利益、他人利益、社会组织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之间矛盾的对抗性占据矛盾的主导地位。物质生产劳动进步带来的劳动解放和劳动自由是社会道德关系矛盾解决的根本力量,伴随劳动解放和劳动自由的发展,社会道德关系中各种矛盾的统一性将取代对抗性占据矛盾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着重从考察人的本质入手,把对人的本质的探讨与对人类解放的追求放在核心地位.提出通过积极扬弃现存社会中的异化现象来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现阶段,应通过协调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增强人文关怀,注重人文价值追求等措施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解放神学基于拉美社会现实处境,部分吸纳马克思社会分析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方法以及依附论相关思想,把基督教神学的主题"救赎"规定为"社会历史中的解放",包括政治解放、社会历史中人的解放、灵性解放。认为拉美要真正获得发展,政治上的解放是前提,解放同时是社会历史中新人和新社会的诞生,是个体面向他人、面向上帝的完全敞开与联合。这是对传统基督教神学"救赎论"的革新,为基督教神学在当代的发展提出了新路径;同时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理论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与资本主义的天赋人权理论不同,马克思主义主张劳动人权。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站在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将劳动作为社会一切存在的合理性和意义的终极来源。劳动创造人,因而劳动是人的本质。跟人的发展一样,劳动本身也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劳动的历史发展恰恰体现的是人与劳动关系的发展,标志着人的解放的历史性和发展性。人在最初的劳动中受到自然力的残酷摧残,之后又有社会异己力量的压迫和自我盲目力量的束缚,这使得人处于被奴役的状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逐渐摆脱某些奴役而将劳动变成一种以谋生关系为主要特点的过程。当人类消灭了主要的奴役劳动,并超越了谋生劳动之后,体面劳动的实现和为自由劳动做准备,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所以,劳动人权理论将人与劳动关系看成发展性的历史关系。这一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具有重要的人类价值贡献,因为它阐明了尊重劳动的基本法则,为实现劳动幸福指明了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5.
批判理论自上世纪四十年代发生悲观主义转向后,曾长期否定了马克思的劳动解放学说.到了批判理论第三代代表人物霍耐特那里,这种情况发生了重要的转变.对马克思劳动解放学说的重构是贯穿其思想发展的一道红线.他的思考历程可以被粗略地分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他利用工业社会学的研究,以批判的劳动概念为出发点,试图间接挖掘马克思异化劳动批判中所包含的合理因素.在第二阶段,他利用人类学的洞见,试图从正面结合承认概念阐述劳动的解放意义.在明确转向社会理论的最后阶段,他则试图从社会整合的角度为劳动解放提供更为内在的辩护.贯穿这三个阶段的核心问题是,劳动的解放要求如何内生于现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劳动中.在最后阶段的尝试中,霍耐特基于内在批判的考虑,排除了基于劳动行为本身挖掘批判的规范性基础的尝试.然而,若要更为全面公正地对待所有的劳动批判活动,就必须要在社会整合视角中纳入基于劳动行为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6.
劳动是马克思哲学的一个重要主题。作为通向自由的途径,马克思的劳动概念摆脱了"被强迫的谋生活动"的标签,而发展为一种新的实践原则,即"自由劳动",这是一条由劳动开启的"解放之路"。因此,只有站在"自由劳动"的基点上,我们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亦即"资本批判"的理论旨趣和"劳动解放"的革命要求,以及马克思对西方传统哲学"意识内在性"的根本超越。  相似文献   

17.
再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性质,过去众说纷纭,有阶级斗争说、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说、建设共产主义社会说、实事求是说。我们认为,这些都是从手段层面来定义马克思主义的。不久前,我们曾发表了《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一文,写了三个问题:劳动异化和人的解放;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是生产者,又是享用者^[1]。拟就现实的具体的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现实的具体的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马克思主义的任务在于探索人的解放运动的客观规律等问题,进一步阐述马克思主义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前提下关于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通过对虚假国家的批判、异化劳动的批判、自在必然性批判,其目的论证人类解放意味着消除人对人的统治,人对人的剥削,人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历史必然性不再驾驭人了。和谐社会成为人类解放之后的社会,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旨归和目的,那些"主义"和政治理念的讨论,最终都是围绕这一主题而展开,因此,和谐社会就构成马克思政治哲学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9.
"生产性的人"是弗洛姆人道主义思想的关键,是指从事自由的创造性劳动的人、是精神健康的人、是健全社会结构中的人.弗洛姆的理论贡献在于:从整体上恢复了马克思劳动概念的本来面目,重申并拓展了劳动在人的自我实现与解放中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核心范畴是劳动,劳动不仅是人的本质性的存在,同时也形成了作为类的人自身的发展史。但马克思的劳动概念设置了自然的优先性,这实质上是一种生产力理性,而生产力理性由于没有挖掘到交往的因素,所以它所构建的社会结构理论缺少现实关怀。如何破除生产力理性,寻求社会解放的内在潜力,是摆在哈贝马斯面前最严峻的理论任务,在他看来,交往范式内蕴着社会结构的合理性,解决了劳动范式的危机。从劳动范式走向交往范式的社会结构变迁,昭示了未来社会的发展路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